“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2024-05-29 16:13杨丽花
中国故事 2024年2期
关键词:苏辙兄弟家风

杨丽花

【导读】在中国古代“兄弟俱有名”的杰出文学家里,苏轼和苏辙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对,他们之间的情义历来为人所称颂。本文总结了二苏兄弟情谊的突出特点,探讨苏门家风和蜀地民风对兄弟二人感情的影响和塑造。二苏的“兄友弟恭”作为中国传统家风的典型代表,对当前构建新时代的家风有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是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封建王朝,也因此涌现出不少书香门第、风雅世家。兄弟同时或者先后考中科举又在朝为官的着实不少。然而让人扼腕的是,随着地位的變化,这些名人兄弟往往在后来出现了政见、学问上的分歧,关系逐渐淡漠,甚至反目成仇,如王安石和王安国、曾巩和曾布、蔡京和蔡卞等,只有少数能在历经宦海风波仍保持着手足之情,少年相从,老而弥笃,苏轼和苏辙即其中的代表,“二苏兄弟情”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手足情深的千古佳话。

一、苏轼与苏辙兄弟情的突出表现

苏轼和苏辙之间的兄弟情义深厚,《宋史·苏辙传》早就有精准的概括:“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手足相亲、至死不渝,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二人完全摒弃了名人兄弟中常有的攀比心。

兄弟因起点一致、背景一致,其才干和成就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也就容易滋生嫉妒和不满。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兄弟之间龃龉不断的现象,不唯宋朝独见。苏轼和苏辙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又都曾是朝中高官大员,被用来并列品评的时候很多,还面临着宋代的党争困扰,但他们却从来没有争名夺利,只有互相推崇与帮扶。

政治上看,苏轼和苏辙都是少年成名,苏轼的科举名次高于苏辙,制科也更优。苏辙很长一段时间官职低微,但他的仕途不像苏轼那样大起大落,最终官位上限高于苏轼,但两兄弟绝无争竞之意和比较之心。不仅如此,对他们来说,兄弟有难,就是自己有难;兄弟有责,就是自己有责。官职在兄弟感情面前只是身外之物。“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捕下狱,苏辙立即向神宗呈《为兄轼下狱上书》,呼天抢地,“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同样,苏轼也有被苏辙所连累的时候。章惇和苏轼本是好友,但因为苏辙在高太后听政期间上书弹劾章惇,后者衔恨,等到哲宗亲政后伺机报复,苏轼反倒被祸最重。即便如此,苏轼和苏辙从来没有互生嫌隙。

从文学上看,两人也是少年成名,而且苏轼的成就与名气一开始就高于苏辙,这一点有苏辙的诗《题东坡遗墨卷后》为证:“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坦言世人都说他不如苏轼,而且认为这种看法非常正确。反倒是苏轼对世俗的观点不以为然,认为苏辙文章其实比自己写得更好:“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答张文潜书》)兄弟俩在文学上相互推崇,互为彼此的第一知己,如苏轼在信中说苏辙:“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成为后世评论苏辙引用最多的论述。而对苏轼文学生命的蜕变涅槃,又数苏辙总结得最为恰当:“继而蛰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东坡先生墓志铭》)至于兄弟两人在文学上的相互唱和,例证繁多,无须赘述了。

二、苏轼与苏辙深厚兄弟情的养成原因

兄弟二人性格完全不同。苏轼开朗、活泼、洒脱,苏辙沉稳、内敛、低调,但他们彼此却最欣赏和喜欢对方,“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苏轼《和子由苦寒见寄》)并非性情相投而又挚爱如斯,背后原因,只能在优秀的家风和民风中去寻找了。

(一)苏门家风历来重视兄弟情

苏轼的家乡眉州是宋代文化最昌盛的地区之一,涌现出以文学大家苏轼、史学大家李焘为代表的优秀人才,进士数量更是全蜀第一。彼时眉山有着众多耕读传家的大族。宋人吕陶在《朝请郎新知嘉州家府君墓志铭》中说:“眉阳士人之盛甲两蜀,盖耆儒宿学,能以德行道义励风俗、训子孙,使人人有所宗仰而趋于善,故其后裔晚生,循率风范,求为君子,以至承家从仕,誉望有立者众。”很好地解释了眉州大族的家风对子女成才的熏陶作用。

苏家就是眉州忠厚传家的代表。苏洵兄弟三人中他年龄最小,还有两个兄长苏澹和苏涣。苏澹去世早,苏洵好学晚,唯有苏涣一举成名,早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就高中进士,消息传回,轰动乡梓,开启了宋代眉州科举辉煌的先声。而苏洵年纪大了才开始苦学,考了多次都未能如愿,兄弟俩在仕途地位乃至族人眼中的差距可想而知。但苏涣和苏洵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苏涣作为兄弟中仕途最显的一位,对亡兄和弱弟多有照顾,他把苏澹的儿子苏位从蜀中带出去,留在身边提携,苏轼兄弟俩也常蒙他指点。家风如斯,父辈如斯,长辈为苏轼和苏辙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不仅两人之间兄弟情深,他们和堂兄弟如苏不疑、苏不欺等也保持着亲密的往来。

苏家敦于兄弟之情,还有一例。苏轼的姐姐八娘嫁给了苏轼母亲程夫人的侄子程之才,因八娘之死,苏洵无法原谅程家,两家断绝关系数十年。苏轼晚年被贬惠州,章惇为了置他于死地,故意安排其“仇人”程之才提刑惠州。孰料苏轼和程之才借机重修旧好,“世间谁似老兄弟,笃爱不复相疵瑕。”(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人们好奇于苏轼为何能与程之才捐弃前嫌、友好如初,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苏家从来都重视兄弟情义,不管是亲、堂还是表系。

(二)四川民风对苏轼和苏辙的熏陶

元代名儒郝经在《汉义勇武安王庙碑》中说:“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张飞)与昭烈(刘备)为友,约为兄弟,死生一之。”刘关张桃园结义、匡扶汉室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又因蜀汉在三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受此影响,四川民风也对兄弟情义格外珍视。

古人笔记小说中常提到川人喜结拜。异姓兄弟尚且如此,本家兄弟的关系当更密切。《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环虽为兄弟,但势同水火,贾环用灯油烫伤贾宝玉,贾琏和贾宝玉也很少交心。而在堪称现代版《红楼梦》的《家》《春》《秋》中,觉新、觉民、觉慧之间却有着动人的兄弟情,三人互相理解和支持,这也正是作者巴金与哥哥的真实写照。即使在描绘和控诉封建家庭的种种不堪,作为四川人的巴金,笔下流露的,仍是对兄弟情义的赞美,盖因巴蜀民风自古如此。

苏轼和苏辙兄弟同朝为官,职有大小;并世擅文,名有高低。但他们之间从无嫉妒心,除了家教优良的缘故外,也与蜀地民风宽容、洒脱、淡泊、悠闲之特点有关。证诸诗文,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的引言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苏轼在《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的前言中也说:“今年子由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兄弟俩并不留恋高官厚禄,更不在乎官职大小,反而经常相互提醒功成身退,反映出典型的古代四川文化人的心理。

三、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在家风建设中的意义

苏门庭范是中国优秀家庭的家风代表。三苏家风的内涵也如名山宝藏,给人带来长久的思索和无限的启发。

(一)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到传统手足之情的美好

兄弟之情是古代社会的“五伦”之一。《诗经·小雅·棠棣》载:“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千字文》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自古以来,重视家庭的中国人就从不吝于用各种文辞教育子弟善视兄弟。对四川文化和苏门家风而言,这更是一大特征,弥足珍贵,千年不辍。

我们今天发掘、弘扬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不仅仅是为了继承先贤美德和优良文化,更因为社会上曾经存在过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年轻人缺失了兄弟姐妹的陪伴和共同成长,将二苏的感情与其名篇佳句一起学习,有助于让他们认识和体会到手足之情的美好,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完善和重塑当下年轻人的生育观十分必要。

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而传统文化又日益复兴的今天,三苏尤其是苏轼的作品历久弥新,作为巴蜀文化的代表性成就,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在向年轻读者推广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宣传其描写家庭温馨情义的篇章,尤其是二苏互相写给对方的诗文。程夫人和苏洵去世的时候,二苏文名尚未大显,加上时代风气,所以苏家请欧阳修和司马光作铭。后来的数十年宦海飘零,苏轼兄弟俩相依为命,互为依傍,唱和了大量诗文,占据了两人写家人文学作品的大部分。苏轼去世前,特意嘱托苏辙“子为我铭”,苏辙哭曰:“小子忍铭吾兄!”《东坡先生墓志铭》总结了苏轼的一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是为了怀念苏辙。类似的作品在两人文集中俯拾皆是,值得进一步重视、整理和推介、宣传。

(二)为家风建设补充新的内容

重视家庭建设,我们应该利用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纽带和感情依恋,建成良好的、可以传承的家教和家风。中国人家教家风的内涵博大精深,千家万户的重点又不尽相同,但苏轼和苏辙这样的手足情,恰恰在今天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现代家庭长期以来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的三角形结构,对孩子的教导,往往只来自父母辈或者爷奶辈,殊不知传统的家庭教育,还有一种来自哥哥姊姊的、平辈而又年长的教导,这种教导,有时比父母给予的更有效。

苏轼和苏辙的关系就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苏辙晚年追忆苏轼:“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轼也曾评述苏辙对自己的意义:“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初别子由》)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正是世间兄弟共同成长的最好状态。民间素有“长兄如父”的古训,现代家风不仅需要“父慈子孝”,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多子女家庭的增多,“兄友弟恭”也值得更多的重视。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作为此种关系的最佳典范与注解,将为新时代中国家风的构建提供更大的学习和继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二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 第一观察:总书记考察三苏祠,讲到三个关键词[EB/OL]. 新華网,2022-6-11.

[3] 什么是留给子孙最好的遗产[N]. 农民日报, 2022-7-12.

[4] 红船观澜:传承好家规 涵养好家风[N]. 人民日报,2018-2-27.

猜你喜欢
苏辙兄弟家风
因不宽容而给自己砌了一堵墙
因不宽容而给自己砌了一堵墙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落难两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