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佳敏
【导读】朱熹诗歌中有关饮食的篇目,不仅体现了他以蔬食为主、爱好喝茶饮酒的日常饮食习惯,还反映了他生活清贫、仕途不顺等生活状况,更透露出他对人格品性的追求,蘊含着他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不慕富贵而求精神自足的生活志趣。本文将从朱熹诗中涉及的日常饮食出发,探析朱熹笔下的日常饮食生活,了解其生活境况、感受其生活意趣、体会其人生追求。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还是著名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在今本《朱文公文集》中,卷一至卷十皆为诗赋,共计诗作一千一百四十八首。郭齐《朱熹诗词编年笺注》收其诗一千二百首。
朱熹热爱日常生活的各种内容,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并在诗中有所反映。在这一千多首诗中,有很多诗歌表现了日常生活,平凡琐碎又饶有生活气息。其中又有不少关于饮食的诗歌,它们体现了朱熹的日常饮食生活,蕴含着他对饮食的独特体验,反映了他的生活境况,也是他平淡闲适精神境界、人生追求的折射。
一、朱熹诗中的日常饮食
在饮食上,朱熹偏爱素食,常以瓜果蔬菜为食。在朱熹的饮食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便是山野蔬食,这充分显示了他对蔬食的偏爱。他曾直言自己非肉食之徒,而是尚好蔬食之人:“我非肉食徒,自闭一亩宫。箪瓢正可乐,禹稷安能同。”这些普通的山野食物,在朱熹笔下也别有一番风味。他在组诗《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中写了十三种食物:乳饼、新笋、紫蕈、子姜、菱荀、南芥、蔊菜、木耳、萝卜、芋魁、筍脯、豆腐、白蕈。如《萝卜》:“纷敷剪翠丛,津润擢玉本。寂寞病文园,吟馀得深龈。”前两句写萝卜叶子翠绿、通体青白的外表形态;后两句则言萝卜的滋味。“病文园”即口渴,口渴时咬一口萝卜很解渴,写出了萝卜爽脆的口感、清甜可口的味道。再如《木耳》:“蔬肠久自安,异味非所夸。树耳黑垂聃,登盘今亦乍。”写木耳的颜色、形状,并表示这样的蔬食淡菜能使人感到内心安定,是山珍海味比不了的。
对水果的描写,有《食梨》:“珍实浑疑露结成,香葩况是雪储精。乍惊磊落堆盘出,旋剖轻盈照骨明。卢橘谩劳夸夏熟,柘浆未许析朝酲。啖馀更检桐君录,快果知非浪得名。”梨外形优美,仿佛是露珠凝结而成的;用“香葩”形容梨的气味,生动赞美了梨的香甜美好。朱熹还将梨称为“快果”,自注曰:“本草谓梨为快果。”体现了朱熹对医药的研究。再看《槟榔》:“药囊知有用,茗盌讵能同。蠲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三彭如不避,糜烂七非中。”言槟榔可入药,称赞其治疾之功。“三彭”即三尸虫,说的是槟榔有杀虫的奇效。
饮品方面,朱熹最常书写的是茶和酒。朱熹爱好饮酒,曾言:“白酒频斟当啜茶,何妨一醉野人家。”(《次韵择之进贤道中漫成五首(其一)》)甚至于病中亦饮酒,有《秋怀二首(其二)》:“怀疴坐竟日,晚色散幽树……羽觞欢独特,瑶琴谁与晤?”“怀疴”即抱病。朱熹尽管生病了,但仍然端着酒杯,自饮自酌。可见,酒是朱熹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饮品。朱熹认为饮酒能够御寒、助雅兴,《次张彦辅赏梅韵》写道:“兴来乱插飞蓬首,拟向君家醉君酒。酒酣耳热莫狂歌,布鼓雷门须缩手。”酒也能壮豪气、促诗情,他在《醉下祝融峰作》中写道:“浊酒三杯豪气发,朗吟飞下祝融峰。”朱熹对酒的喜爱显而易见。
再看其茶诗。朱熹认为饮茶可以抖擞精神、脱俗醒心。他在《茶坂》中写道:“携籝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诗人提着茶篓,前往位于北岭西边的茶园,采摘茶芽以饮用。此茶一喝,整夜都舒爽清醒,谢绝了被子和枕头,正好静坐思考。此诗不仅写出了诗人采茶的行为,还写了品茶后的美妙,突出茶提神、醒睡的功能。还有《咏茶》:“茗饮沦甘寒,抖擞神气增。顿觉尘虑空,豁然悦心目。”短短二十字精确描述了诗人品茶之感。小饮一口茗茶,细细感受茶甘之香,顿时感觉神采焕发、尘虑全消,心情开朗、思绪清晰。再有“座对清荫只煮茶”(《积芳圃》)、“沦茗浇穷愁”(《康王谷水帘》)、“解包茶茗粗能供”(《雨凉问游山日请刘平父做主人》)等句,足见朱熹对茶的热爱。
二、饮食与朱熹的生活境况
从朱熹诗歌中有关饮食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朱熹的经济生活状况。朱熹不讲究吃喝,曾言“衣食至微末事”,衣食之事微不足道。他在《答刘子澄》中写道:“如仆则债未尽偿,食米不足,将来不免永作祠官。”可见其经济之困窘。《和刘抱一》诗云:“几年牢落旧村墟,此日脩然水竹居。病起试寻春径草,客来聊煮雪畦蔬。”经历了“几年牢落”,如今还家却有病在身,有客来访也只能以浊酒、蔬食招待。
经济上的穷困又与仕途上的不顺有关。对蔬食生活的吟咏,常常反映出诗人困顿不达的政治境遇和仕途生活状况。朱熹仕途坎坷,“他在进士及第以后的五十年中,实际任外职仅九年,在朝廷任职仅四十余日”,“其余四十年,都奉祠。以祠禄过着讲学著书的生活”。奉祠是宋代为不能任事或年老的官员设立的领薄禄无职事的制度。由此可知,朱熹真正为官的时间并不长。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学、著书,以微薄的祠禄过活。《和刘抱一》作于1158年,为朱熹同安还家后所作。朱熹于1153年“赴官同安”“秋七月至任”,1157年“春还同安待替,冬十月离任北归”。由此可知,“几年”指的是从朱熹到同安为官到罢归的四年时间。“牢落”意为荒芜之貌,“几年牢落”即暗指其仕途坎坷。但在这仕途不顺、经济困窘的现实境遇里,朱熹并没有消极待世,而是乐观生活。“病起试寻春径草,客来聊煮雪畦蔬”一句即表现了诗人自寻野菜,与客同享蔬食、欢快畅聊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安于清贫、苦中作乐的豁达心态。
朱熹曾说自己“久处田间,习知穑事”,在其有关饮食的诗中也有对田园生活的反映。朱熹离任后,有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生活在乡间山林。“极知此道无终否,且喜闲身得暂安”。他在《挽蔬园》中写种菜、食菜:“未觉闲来岁月频,荷锄方喜土膏匀。连畦已放瑶簪露,覆地行看玉本新。小摘登盘先饷客,晚炊当肉更宜人。却怜寂寞公仪子,拔尽园蔬不叹贫。”前四句描述种菜的过程,先用锄头将泥土耕匀,然后栽放菜秧,再覆土稳固菜根。后四句写他采摘菜蔬招待客人的场景,用蔬食当晚饭,味美堪比肉食。并引用公仪休的典故,言自己就像公仪休那样享受园蔬生活,而不必抱怨贫穷。再有《次圭父观鱼韵》一诗写捕鱼与烹鱼的过程,描摹田园生活之情趣:“平生三伏断追游,谁唤来穿涧树幽?初讶网横天影破,忽惊人蹴浪花浮。鸣榔不用齐吴榜,鼓枻何须学楚讴。便有金盘堆白雪,却怜清泚向东流。”夏日炎热,友人刘圭父邀请朱熹到他家观看捕鱼并食鱼。撒网入水打破了水面的平静,等待鱼群靠近渔网,收网时激起了浪花。最后写鱼肉装盘上桌,鱼肉如雪白,享用起来一定很美味。这些诗歌都透露出朱熹乐于食蔬、享受田园生活的状态。
朱熹的饮食习惯还与其身体状况有关。朱熹身体多病,尤其是晚年疾病缠身,他在《又五绝卒章戏简及之主簿》中写道:“暮年药裹关身切,此外翛然百不贪。”也有文章记录:“但衰病之躯,两三日来饮食失节,气痞腹痛” ,“脾胃衰弱,不能饮食,精力疲怠,不能支吾”,因此他非常注重饮食,关注食疗。朱熹常在诗中强调饮食与治病养生的关系,如《又五绝卒章戏简及之主簿》:“薏苡载来缘下气,槟榔收得为祛痰。”总结了薏苡仁补气、槟榔祛痰的药效。《子姜》:“姜云能损心,此谤谁与雪?请论去秽功,神明看朝彻。”先是反对子姜的“损心”说,为其正名,再正面宣传姜去臭气、通神明的功效。朱熹主张“宴处饮食,皆有常度”,他爱喝酒,但爱而有节,仅适量饮酒,认为“酒以为人合欢,故不为量,但以醉为节而不及乱耳”。意思是说,喝酒可以活跃气氛,但应以不喝醉为度。他有段时间也曾因病戒酒,在《再次王宰韵》中写道:“酒味今年不下喉”,又在《家酿二首》中以“病身从法缚,好客为公留”直言自己受病身所限喝不了酒。朱熹也爱饮茶,并以茶替酒,以茶养生。据《朱文公全集》记载,朱熹年少时代曾戒酒,改为以茶修身修德。他的《咏茶》诗就写了他喝茶以提神解虑的状态。
三、饮食与朱熹的生活志趣
朱熹的饮食诗十分丰富,它们不仅透露出朱熹的饮食习惯,还透露出朱熹的生活意趣和志向追求。
朱熹描写饮食时,常把食物的特性与人的品质相联系,托物言志,这透露出朱熹对人格修养、个人品性的追求。以组诗《次刘秀野蔬食十三诗韵》为例。其二写新笋:“下有万玉虬,三冬卧寒土。”以玉龙比新笋,赞美其严寒之季仍顽强生长的品性,表现出诗人对坚贞不屈、不畏艰难之品格的追求。其五写茭白:“寒茭翳秋塘,风叶自长短。刳心一饱馀,并得床敷软。”茭白长于秋塘,饱经风霜,不仅能够作为盘中餐饱人口腹,亦可用于铺床。意即不论所处环境如何恶劣,都应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传达出朱熹坦然乐观、随遇而安的品性。就算仕途坎坷、生活清贫,也不会影响他从事修齐治平之事业、经世济民的决心。其七写蔊菜:“小草有贞性,托根寒涧幽。”称赞蔊菜坚贞不移,在寒冷的山涧中幽闲自在,即使是懦夫咬上一口蔊菜根,也会变得慷慨激昂。不仅赞美了蔊菜独立不阿的秉性,更是在隐喻自己贞洁、刚烈的人格。蔬食的特性中蕴含着诗人的自我品性,食蔬亦成为他坚守人格的日常表现。
朱熹对饮食的描写也体现出他闲适恬淡、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即使是粗茶淡饭,朱熹也興味十足地吟咏:“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肌。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据说此诗是诗人路过乡间女儿、女婿家吃了一顿麦饭后所作。女儿女婿家经济贫困,无力为父亲准备丰盛的饭菜,只用简单的葱汤麦饭来招待,因而感到羞愧。朱熹却感到这顿麦饭颇有滋味:“葱补丹田”,正如《食疗本草》所载:“葱,主消谷,利五脏不足气。”“麦疗肌”,即指麦屑或麦仁、麦片做成的饭,有养生、健肌的作用。在朱熹看来,这样简淡朴素的饭食营养保健,细细咀嚼,也别有滋味,足见其清淡的饮食习惯以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与田园蔬食相伴的日常寄托着朱熹对田园牧歌的向往、不慕富贵而求精神自足的志趣。在对蔬食的选择中,也隐含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选择。《再和》诗云:“久矣投装返旧墟,不将心事赋闲居。荷锄带月朝治秽,植杖临风夕挽蔬。三径犹寻陶令宅,万签聊借邺侯书。木瓜更得琼琚报,吟咏从今乐有余。”这首诗与《和刘抱一》为同年所作,描写朱熹自同安离任后的生活情形:闲居种菜,读书吟咏,自得自在。“荷锄带月朝治秽,植杖临风夕挽蔬”两句,描写了诗人清晨早起清除杂草、傍晚倚杖迎风打理菜蔬的田野画面,展现出他安于园蔬生活、怡然自在的生活状态。朱熹在《木耳》中言:“蔬肠久自安,异味非所夸。”他早已养成了“蔬肠”,吃肉反而会不习惯。蔬食给诗人带来的满足是丰盛肉食无法比拟的,这是一种内心上的轻松。因此朱熹又言“便学商山翁,风餐谢肥羜”(《紫蕈》),打算效仿隐士商山四皓,以紫芝充饥,即便路途坎坷、风餐露宿,也要谢绝羊肉等珍肴。他认为蔬食淡味更能入味,折射出其安于蔬食、远离政治的人生选择。
朱熹热爱生活、珍惜生命,采用各种方法颐神养寿、修养身心。他曾说:“譬如平日慎起居,节饮食,养得如此了,固是无病。”“但一日意外病作,岂可不服药。敬只是养底功夫。克己是去病。须是俱到,无所不用其极。”平时就关注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特别是注重利用饮食修身养性,饱含着朱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如《栗熟》:“病起数升传药录,晨兴三咽学仙翁。樱桃浪得银丝荐,一笑才堪发面红。”朱熹自注:“《本草》云:人有脚弱,往栗树下啖及数升,遂能起行。”“苏黄门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即山翁有服栗治病的药方,患腰脚病时在栗树下三咽“白玉浆”(即生栗汁)便能痊愈,说明栗治腰脚病的作用。对于樱桃,朱熹自注:“《本草》云:樱桃,服之令人美颜色。”介绍了樱桃美容驻颜的食效。在朱熹看来,栗子和樱桃不仅能充饥,还能用于治病养颜。
上文就朱熹诗歌中叙写的日常饮食生活进行了探析。朱熹的诗歌表现了诗人以蔬食为主、爱好喝茶饮酒的生活习惯。研究此类诗歌,对我们了解朱熹的日常生活境况、感受其生活意趣、体会其人生志向追求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莫砺锋. 理学家的诗情——论朱熹的主题特征[J]. 中国文化,2001(Z1).
[2] 黎靖德. 朱子语类[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朱熹. 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4] 莫砺锋. 朱熹文学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 宋明理学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 朱熹. 朱熹诗词编年笺注[M]. 郭齐,笺注. 成都:巴蜀书社,2000.
[7] 朱熹. 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8] 朱熹. 朱熹集[M]. 郭齐,尹波,点校.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9] 朱熹. 朱子全书:第六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