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靖
【导读】在语境参数的视角下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语境参数,多维度了解该词作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以及表达方式,揭示词作中蕴含的意象美、意境美。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意蕴和美感,也可为今后的文学鉴赏和文化解读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解读方法。
意美是诗歌的核心要素之一,指的是诗歌所传达的意境和美感。这种美感可通过语言符号与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通过深入探究诗歌的意美,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和思想,拓展诗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一、语境参数理论
何为意美?马林诺夫斯基指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现代哲学也非常重视语言环境问题。沙夫认为:“被表达的内容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被理解。”周礼全说:“自然语言不同于形式语言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然语言对语境的依赖性。”
“语境”(Context),通俗来说就是语言环境。此术语最早由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传统的语境研究中,学者倾向于对语境进行类型化和要素化概括。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上下文、情景以及文化语境;“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认为,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把语言中各个有意义的方面与非语言因素联系起来。海姆斯区分了形式与内容、背景、参与者、交际工具、风格、目的、音调、相互作用语境八要素;韩礼德则认为,语境不是简单的情景成分,其与语义学的三个功能成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有规律的相关。此外,国内学者如王秉钦、胡壮麟等还区分了个人、社会、历史、文化、意图等多个语境类型。
曾利沙在融合主题与主题倾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境参数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突破了原有的语境范畴化归类规则的局限,将模糊抽象的语境具体化为一系列可定性概括的语境参数。其理论核心为“语境参数”,即以显性或隐性存在着的对概念或命题语境化意义生成过程产生映射或制约的参数因子。语境由N个语境参数集合而成,曾利沙教授将语境参数因子分为了言内参数因子(主题、主题倾向、意图、行为、时间、处所、事件、因果参数等)和言外参数因子(社会、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人物关系与复杂变量因素等),也可分为共时性常规范畴与历时性非常规范畴两大范畴。如下图1所示:
图1 语境参数类别图
二、语境参数理论下诗歌的意美试析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前人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鉴赏、文化解读等方面。有学者认为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其浪漫主义情怀和洒脱不羁的性格;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词蕴含了苏轼对胞弟的感怀之情。然而,這些研究大多从传统的文学鉴赏角度出发描述和评价词作,未能从语境参数的角度对其意美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下面我们就从语境参数的理论视角-显性参数-隐性参数来阐释其意美到底美在何处。
(一)历史背景阐释
《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该作词牌名来源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所制《水调歌》,是古代汉族民歌的一种。苏轼则为这个词牌赋予了新的生命和韵味。从历时(事件)性参数来看:宋神宗熙宁年间,苏东坡因与王安石等新派官员意见不合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一次工作变动中,苏轼请求调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以求于兄弟相聚,但没能如愿。此时苏轼在密州任职时政治失意,且与胞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面对中秋月夜、皓月当空,遂心潮起伏,愈加思念亲人,加之其虽身处宦海却有心无力的郁愤之感,不由得触景生情,于是趁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小序意美阐释
从题序来看,此序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和美感。序文以时间参数描述:“丙辰中秋”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简洁精炼地交代了作词时间,“中秋”一词的出现,点明了词人写作的时间背景。中秋时分,明月高悬,人间团聚,共享天伦。然而,词人却因与亲人分别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这种失落与孤寂的情绪,在小序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也为后续对月抒怀的词篇增添了一种深沉、真挚的情感底色。序中的“欢饮达旦,大醉”描绘了畅饮狂欢的场景,为后续对月抒怀的词篇营造了放纵、豪放的氛围,体现出苏轼豪放旷达的性格和情感释放的冲动。最后“兼怀子由”一句,揭示了词人写作的目的和动机。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两人曾一起读书、赶考,如今却因官场失意而分别。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这种深厚的兄弟情谊,为后续对月抒怀的词篇注入了更加真挚、感人的情感元素。
(三)上阕意美阐释
在语境参数理论视域下,参数因子对意象的阐释具有个性化特点。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意象的理解可能不同,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人们对意象的阐释。从显性语境参数看:上阕词以行为特征参数(把)、行为意图参数(问)为始端,提出诗人对月的疑惑与迷恋。明月、酒、青天三个意象组合,蕴含着情感的起伏,表现出苏轼当时醉意朦胧、放浪形骸的状态。明月象征着美好、纯净、高远,酒代表着诗人的激情和追求,青天则象征着广阔无垠、深邃悠远。苏轼的这首词开篇以“明月几时有”起句,把酒当问,青天并不会作答,但词人却赋予其生命力,把青天看作自己的朋友,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这些意象的组合,使这首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也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探索与追求。其词不事雕饰,即景会心,富有超然哲思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应属“伫兴之作”。
在诗歌中,一个意象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而语境参数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和确定其中最合适、最贴切的意义,通过对意象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整体氛围和主题。词中“琼楼玉宇”四字语出《大业拾遗记》。通过前文的语境参数可知,其表面义指富丽堂皇的月中宫殿,在这里则寓指朝堂的风云诡谲。“高处不胜寒”一句中,苏轼借月宫之孤寒来寓意对政治遭遇的无可奈何,明写皎洁月光下的高寒,实则含蓄地写出了既向往京都高堂,又留恋市井人间的矛盾心态。人常寄望于高位,却不知欲往高处去就必定要经受高位的孤独与寒冷,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也就越少。后文又说“归去”,为什么说去月宫是“归”呢?据了解,苏轼曾因与朝中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迫离京,如今在密州当差,远离“宫阙”(实指京城),无法施展自身抱负。“归”字表达了苏轼的政治理想,他似乎还是想回到京城,有所作为。但苏轼又以“弄”字巧解无奈之感,与影为伴,随身起舞,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不如留恋人间的烟火。
(四)下阕意美阐释
下阕词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聚散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把月光流转与自己的情感状态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氛围。词人因思念弟弟而难以入睡,情感在寂静的夜晚中渗透,让人感受到孤独和无助,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面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无奈和感慨。词人辗转反侧,心事浩茫,圆月当空而人却不能团圆,是多么遗憾的事啊!此时思亲之情达到高峰,词人郁闷不已,便反问遥不可及的月亮:“何事长向别时圆?” 古今汉字,读音有别。从隐性参数—音调参数看,“长”为多音字,读作“cháng”,作副词,在诗歌中意为“常常”。随后苏轼笔锋一转,感念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之事,随之便以达观的态度释然宽慰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日月流转,月亮总有圆的时候,人应该也会有相聚的日子。末了词人便祈愿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此升华主题。“婵娟”即明月,是中秋的象征,也代表着团圆与美好。“共婵娟”便是共明月的意思,其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纵然人间的别离总是难免的,但只要亲人健康平安,就算相隔千里也可以通过皎洁的明月把两个人系在一起,把彼此的心连在一起。“但愿人长久”穿越了时间的界限,“千里共婵娟”打通空间的桎梏,让明月传达彼此的思念。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后世的影响
(一)文学价值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在宋代文坛上享有盛誉,对宋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后世备受推崇。这首词构思奇拔,畦径独辟。上阕飘逸纵横,下阕情真意切,虚实结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以质问天地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词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人们口口相传、在祈愿时常用的佳句。
(二)艺术文化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刘勰曾言“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如此。通过描绘各个自然意象,展现苏轼浪漫、豪放、洒脱的性情,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种以景生情、以情入景的表现方式,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如今,这首词仍然被广泛传颂。《明月几时有》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
四、结语
在诗歌中,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语境的制约。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意象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美感,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也会影响人们对意象的理解和阐释。同时,意象也可以营造出特定的语境氛围,从而影响读者感受和理解。《明月几时有》一词以情态化主题倾向参数:疑惑→矛盾→感怀→忧思→释怀→祈愿为心路历程,由月到人,由想象到现实,巧妙融合时空,将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了对人生的探索,以旷达的情怀将天下人的离愁包含其中,勾勒出皓月当空、思亲怀人、孤高旷远的意境美。該词立意深远,构思新颖,是一首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之作,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吕睿. 作品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之辩[J]. 新疆社科论坛,2012(1).
[2] 曾利沙. 基于语境参数观的概念语义嬗变认知机制研究——商务英语时文教学理论与方法[J]. 外语教学,2011(6).
[3] 杨贵章,曾利沙.“语境参数理论”视角下的宋词英译研究——《江城子·记梦》之意美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2014(4).
[4] 曾利沙. 论“操作视域”与“参数因子”——兼论翻译学理论范畴——“文本特征论”的研究[J]. 现代外语,2002(2).
[5] 刘勰. 文心雕龙[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