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年龄称谓语探究

2024-05-29 02:00夏灵玲
中国故事 2024年2期
关键词:古人交际年龄

夏灵玲

【导读】古人谈论年龄时不用具体的数字,而是用与年龄相关的称谓词来表达。这些年龄称谓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世界、生命以及社会的认知,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本文将阐释不同的年龄称谓方式所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观,探究古今年龄称谓演变的原因,以揭示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称谓语可以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关系、社会地位、职业等信息,是人们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年龄称谓是中国古人常用的对人的年龄的表达。在古代汉语中,几乎每一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年龄称谓,数量丰富。有的称谓因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而被保留下来,沿用至今,如“襁褓”“豆蔻年华”“耄耋之年”等;而有些则因使用频率低、说起来绕口,因此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现代的交际中消失殆尽,如“蒙”(指未開化的儿童)、“丈夫”(指成年男子)、“黄发”(指老人)等。年龄称谓是一种文化符号,不管是哪种年龄称谓语,其背后都反映了本民族的语言思维模式,包含着一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目前,针对中国古代年龄称谓,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如马丽对年龄称谓词的三种表示法进行了考释;余伟、运尚晔从造词理据义对年龄称谓进行考察分类,讨论了取名原因和特点。不过,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年龄称谓语的知识性陈述上,从传统文化角度进行讲解的文章比较少。徐晓明从文化视角入手,对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进行了阐释,并说明了汉语称谓语变化的原因。然而,这一领域仍有待深入挖掘。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不同的年龄称谓方式、年龄称谓所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观以及古今年龄称谓演变原因,以揭示其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一、年龄称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产物。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瞬间变化。在我们难以向别人转述某种变化着的事物时,就会使用一些大家都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以此实现交际。在对现实世界体验感知的过程中产生了年龄称谓语,这体现了中国古人直觉思维、象征性思维等传统思维观念。本文搜集了常见的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语,并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 与人直接相关的生理特征类

以人的生理特征来对年龄称谓进行命名,这种方式主基于人的视觉感知以及自身的直观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人传统的直觉思维方式。中华民族重视直觉思维,主张通过潜意识、下意识的活动或者直观看法领悟事物的本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在发须、身形、皮肤、牙齿、体力等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在人际交往中,陌生人通常会根据人的生理特征去判断对方的年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头发是民族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等事物的反映,具有丰富的内涵。头发处于人体最顶端、最显眼的地方,其变化能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年龄。古人用头发构建了一个独立的年龄称谓语系统,涵盖了不同年龄阶段。如儿童不用束发、头发自然下垂,所以“垂髫”指儿童。少年要把头发梳成像羊角的发髻,所以“总角”指少年。青年要束发为髻,所以用“束发”指称青年。而指称老人则另有一系列的年龄称谓语。《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由于老人在衰老过程中存在头发黑白交杂的现象,因此用“二毛”指称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用“黄发”指称老人;“黄发”在发展过程中,后一音节产生脱落现象,与“耄”组合成词,形成“黄耄”一词以指称老人,刘向《列女传·母仪·鲁季敬姜传》中道:“所以游处者,皆黄耄倪齿也。”

皮肤是人身体表面包在肌肉外面的组织,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的变化亦能直观反映年龄的变化。因为初生的婴儿皮肤呈现为红色,所以古人常用“赤子”来指称婴儿,《尚书·康诰》言:“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而随着年龄增长,皮肤也会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如长出褶皱、老年斑等,因此古人用“鲐背”指称老人。刘熙《释名》中言:“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为高寿的象征。这些年龄称谓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真切感知。

在年龄称谓语中,牙齿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代汉语中表示年龄义的“龄”就是由“齿”得声,后“齿”引申为人的年龄,如《礼记·文王世子》中言“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相关的年龄称谓亦有所不同。古代是在婴儿开始长乳牙的时候登记户籍,《大戴礼记·本命》中言“故男以八月而生齿……女七月生齿”,因“生齿”原指长出乳牙,引申为指称婴儿。“龀、龆”指儿童换牙时期,《韩诗外传》中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后用“童龀”“龆龀”指称儿童时期。人年老后牙齿极易脱落,古人在古诗中常用“暮齿”指代晚年,如王维《叹白发》中:“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此外,古人认为“齯齿”是老人长寿的象征,《尔雅·释诂》中言:“黄发、齯齿……寿也”。

(二) 与人间接相关的行为事物类

象征性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之一,即用具体事物或者直观现象去表达某种情感或抽象的概念。在与人间接相关的行为事物类的年龄称谓中,渗透了象征性的思维方式。中华民族在观察、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中重视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习惯于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或相似性来认识事物,进而认识世界。因此,古人也很喜欢用各种行为事物来指称年龄。

古人尊崇周礼,生活中重视礼制,凡事都讲求合乎礼法,在头饰方面也不例外。因此,头饰也成了一种年龄的象征。如“弱冠”指称二十岁的男子。《说文》:“冠,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中有言:“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这时男子会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举行冠礼以示成年,男子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笄女”指称成年的女子。《说文·竹部》:“笄,簪也。”“笄”最开始指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女子挽起的头发或者帽子。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吏部一·郑蒋翁婿》说:“又前乎此,则嘉靖末,吴太宰以笄女继董宗伯之室。”后人们也用“及笄之年”指称十五岁的女子。

古人喜欢用人们在特定年龄阶段所使用过的相关物品去指代人的年龄,这体现出认知的邻近性原则。如“襁褓”本义指婴儿出生所包裹的被子,后可泛指一岁以下的幼童。《列子·天瑞》中言:“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再比如,老年人行动不便时常使用手杖。“杖”在古代有独特的文化含义。《礼记·曲礼上》中言:“大丈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意即大夫年七十而辞去职事,如果不能辞谢,就一定赐给他坐几和手杖。因此“杖”与年老和荣誉有关。《礼记·王制》中言:“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由此,“杖家之年”指称五十岁,“杖乡之年”指称六十岁,“杖国之年”指称七十岁,“杖朝之年”指称八十岁。这种年龄称谓语得以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

中国人喜欢在重要的日子举办活动或宴请亲朋好友以示庆祝或纪念,在代代相传中,这种活动形式便会成为一种习俗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年龄称谓语。有的年龄称谓语是对习俗的直接陈述,有的则是描绘人们的活动内容。如旧俗小儿出生三日时设筵招待亲友,称为“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故“汤饼之期”指称婴儿出生三日。明程登吉《幼学琼林》中有言:“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睟盘之期。”所以“周晬”也指婴儿满一岁。此外在古代,舞名也可以成为一种年龄称谓。《礼记·内则》中言:“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古代舞种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种,这里的“舞勺”指文舞,“舞象”指武舞。后来人们就把男子的13岁至15岁称为“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为“舞象之年”,又叫“成童”。

(三) 与自然植物相关类

《易经》体现了中国人思维意识中的整体思维,将各种自然现象与人、事、物合理地贯通起来,形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在传统中,儒家偏向于将自然拟人化,使物具备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年龄称谓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借喻的修辞方式,将人的年龄比喻为相似特征的植物,人们可以用植物指称年龄。例如中国古代诗词倾向于用各种美丽的植物去比喻女子,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意识。“豆蔻年华”指称少女十三四岁,杜牧《赠别》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桃李年华”指二十岁的少女,明徐渭《又启严公》中言:“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古人认为春天多风,只有吹过二十四番花信风后才能进入夏天,因此又用“花信年华”指称二十四岁的女子。这些称谓语包含了人们对不同年龄阶段女子的美好想象,体现了年龄称谓的诗性思维。

在植物中也有关于老年人的年龄称谓语,如《礼记·曲礼上》写道:“五十曰艾。”郑玄注:“艾,老也。”因此用“艾服之年”指称老人五十岁。

二、年龄称谓所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观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的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年龄称谓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礼仪制度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核心。许慎《说文解字》中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许慎认为礼的本义就是“履”,是祭祀求福的行为实践。日常生活中的礼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在年龄称谓体系中,礼的内涵体现在社会伦理规范上。儒家把复杂的社会伦理关系分为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类,称之为“五伦”,而长幼有序、夫妇有别的伦理观点都可在年龄称谓语的使用中窥见一二。

《礼记》中记载:“庶子之正于公族者,教之以孝悌、睦友、子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在古代,长幼之伦对维护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它反映了社会的尊卑等级,为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规范,从而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交际中不越轨。在这种礼教文化的熏陶下,长幼有序的伦理观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的交际原则,行为上表现为尊人贬己、尊老爱幼。“赤子”“童龀”“桃李年华”“弱冠之年”“黄发”“杖朝之年”等年龄称谓语都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礼仪规范。

年龄称谓体现的另一个中国传统礼教观念是男女有别。从字面意思来看,“男女有别”指的是男女性别的差异,后逐渐演变为男女要遵守不同礼法制度的要求。这种思想观念最初来源于《礼记·郊特牲》:“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在思想和行为上,男子被要求顶天立地、有担当,结婚后要养家糊口,承担家庭的责任。女子则需要在结婚后尽心侍奉公婆、一切以丈夫为主,恪守“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伦理教条。男女有别的观念也体现在古代教育中。在中国古代,只有男人有权受到教育,读四书五经,学习兵法策略。女人只能困于后宅,学习女工女德、琴棋书画,相夫教子。她们不被允许读圣贤书,甚至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教条主张。此外,儒家思想要求女子顺从丈夫,维护自己的名声和贞洁,在后世出土的相关文献记载里,也有大量讨论女性贞洁的言论。在年龄称谓中,男女有别观念亦有所体现。《诗经》中言:“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璋”指美玉,“瓦”则指纺车上的零件。男孩出生称“弄璋之喜”,而女孩出生则称“弄瓦之喜”。男女成年的说法也不同,男子二十岁成年称为“及冠之年”,而女子十五成年称“及笄之年”。

(二) 交际观念

与西方的“知识本位”价值观念不同,中国历来主张“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儒家所主张的“修、齐、治、平”“舍生取义”等观念大都把人的道德作为最高的目的以及人格完善的标准。在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下,中国人提倡说话做事以家庭、集体为重,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言谈举止严格遵守交际礼仪规范。有意识地使用年龄称谓语,能营造谦虚、融洽、委婉的交际氛围,在无形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交际过程更加融洽和谐。古人以头发构成的年龄称謂系统、用手杖构成的老年称谓系统等,都反映了中国人谦虚、委婉的交际风格,这些称谓也包含了中国古人对外在事物的认知特点以及处事态度等。

(三)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指的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与文化和语言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如上文所述,在中国的年龄称谓中,与人直接相关的生理性特征类年龄称谓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人们不自觉地广泛使用,促进了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人间接相关的行为事物类年龄称谓体现了象征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能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感悟能力,并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起着引导和升华的作用;而与自然植物相关类年龄称谓则体现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丰富多样,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三、古今年龄称谓语发展变化的动因

(一) 语言自身的发展

语言依附于社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历史证明,活的语言在社会发展中总会朝着简易、易懂、朗朗上口的方向发展。语言的简化一般会先从口语开始,然后再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中华民族的语言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发展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其内部的语法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更加注重效率和简洁,语言也就自然地朝着更直接简便、更口语化的方向发展,年龄称谓语亦不例外。在现代口语交际中,人们通常会直接说出年龄,而很少使用“赤子”“童龀”“暮齿”等极富文言色彩的年龄称谓语。

(二) 男女平等观念的发展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中国的许多文化现象都被打上了这种思想的烙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现象逐渐在一次次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被瓦解,男女平等的观念也渐渐为人们所接受。这在年龄称谓中体现为,无论男女,人们通常都会一视同仁地说“多少岁”,而很少再称“及笄”“弱冠”等。

综上所述,年龄称谓语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交际观、礼仪制度等密切相关,对年龄称谓语进行挖掘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及创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静. 浅析古汉语年龄称谓词中的中华文化[J]. 汉字文化,2019(23).

[2] 余伟,运尚晔. 古代年龄称谓造词理据考[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

[3] 马丽. 古汉语年龄称谓词考释[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4] 程元冰. 年龄称谓之文化解意[J]. 常熟理工學院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古人交际年龄
变小的年龄
情景交际
好玩的古人
交际羊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年龄歧视
算年龄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