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鱼与归女意象

2024-05-29 06:14孔志燕
中国故事 2024年2期
关键词:诗经隐喻婚姻

孔志燕

【导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长期以来,《诗经》被视为传播封建礼教的教科书,其文学性被忽视。《毛诗正义》《鲁诗》《韩诗》和朱熹《诗集传》等对《诗经》中的大量象征、隐语进行了经学解释,忽略了其文学性。二十世纪初,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和思想解放,闻一多、朱自清等学者开始对《诗经》进行新的解释。本文拟从《诗经》中鱼与归女的意象联系入手,结合原始先民的社会风俗和生殖崇拜等,分析网鱼与归女之间的隐性连结。

鱼是《诗经》中一个经常出现的重要意象。《诗经》中涉及的鱼种类繁多,清代学者徐鼎在《毛诗名物图说》第四卷中,对《诗经》中涉及的鱼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共列举了十九种鱼类,如鲂鱼、鲤鱼、鲛鱼等。除此之外,《诗经》中还有没有明确指出鱼的品种类别,但提及了网鱼、打鱼、捕鱼、钓鱼、吃鱼等活动的篇章。这些活动与鱼息息相关,是在鱼意象的催生下产生的。通过分析这些诗歌,可以发现鱼意象又往往和归女相关联。归女即女子出嫁,《礼记》中有“男有分,女有归”的说法,宋代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写:“东家娶妇。西家归女。”可见鱼成为婚姻爱情的象征。《召南·何彼禯矣》用“其钓维何?维丝伊缗”描述由细丝扭成的钓鱼绳。此诗写齐侯之子迎娶王姬,以鱼绳丝缗的互相纠合不分开,巧妙地比喻新郎和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偕老。《陈风·衡门》载:“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将食鱼和娶妻相联系,隐含着鱼和婚姻的内在关联。《邶风·新台》载:“鱼网之设,鸿则离之。”以设渔网捕鱼结果捕到蛤蟆,暗喻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未能如愿。《诗经》中,鱼和婚姻的联系有着深刻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诗经》中网鱼与归女意象的关联以及原因。

一、网鱼意象与爱情婚姻

《孟子》中有言:“食色,性也。”男女之间的结合本来就是人的本性,和谐的两性关系也正是男女之间爱情的基础,但《诗经》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当隐晦,常用暗示隐语等来表达情爱,鱼作为爱情的象征,就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男女们表达情爱的隐语。如《陈风·衡门》中描述了青年男女在衡门下约会,“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对于“乐饥”的解释,《鲁诗》《韩诗》认为“乐”作“疗”。乐饥就是疗饥、充饥,郑笺也注为“饥者见之,可以饮以疗饥”,认为是充饥的意思。但是闻一多在《神话与诗·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中认为:“其实称男女大欲不遂为‘朝饥,或简称‘饥,是古代的成语。”认为“乐饥”表面说泌河之水可以充饥,实际则指男子和心爱的女子相爱,在泌河之畔交欢。极尽欢乐后,男子发出一番感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古人以娶齐、宋之女为荣,认为齐国姜姓女子和宋国子姓女子品德出众、才貌俱佳。古人吃鱼也以吃鲂鱼、鲤鱼为贵,因为这两种鱼美味而不易得。诗歌用鲂、鲤来比喻齐、宋之女,将吃鱼和婚姻爱情相联系,以吃鱼来隐喻情爱,以鱼来象征匹偶。表达了男子对心爱之人的真挚情爱。

爱情进一步缔造了婚姻。在《诗经》中,鱼不仅作为爱情的隐喻,还被用于隐喻婚姻。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对婚姻迎娶之礼有严格的流程和规范。鱼常常用于婚礼仪式。如《卫风·硕人》描写齐女庄姜的出嫁场面,在以赋法铺叙了硕人的身份、美貌以及出嫁的盛况后,又转而描写“施罛濊濊,鱣鲔发发”的捕鱼盛况。“罛”是大鱼网,“濊濊”是撒网入水的声音,“鱣鲔”指鱼的品种,“发发”是鱼尾摆动的样子。撒开渔网捕鱼,捕到了很多的鱣鱼和鲔鱼。这里以鱼来比拟女子的出嫁,赋予了鱼以娶妻、匹偶的象征意义。《召南·何彼禯矣》也是以捕鱼起兴,表现男女结婚的盛大场面以及夫妻之间的婚姻美满。此诗铺写王姬出嫁时车辆、服饰的豪华奢侈,表现气派盛大的场面,然后以钓鱼为兴,“其钓维何?维丝伊缗。”“缗”指丝绳。细丝合成丝绳,喻男女合婚。从婚姻场面转到钓鱼,以钓鱼隐喻男子寻觅心仪的妻子。以网鱼象征婚姻的还有《邶风·新台》。这是一首讽刺卫宣公抢夺儿媳宣姜的诗歌。卫宣公荒淫无度,违背天伦。本为其子伋迎娶齐女,但是看到齐女貌美,就在河上筑新台,把齐女截留,据为己有。卫人不满于卫宣公的做法,所以作此歌嘲讽他。诗中有“鱼网之设,鸿则离之”一句。“鸿”是癞蛤蟆。本来想要捕鱼,却打到了一个癞蛤蟆,暗指本来相寻觅一位如意郎君,却嫁给了驼背鸡胸的公公。捕鱼在此处就用来隐喻男女之间的婚姻匹配。

二、网鱼意象与生殖崇拜

在《诗经》中,鱼常被用来作为婚配或者爱情的象征,正如闻一多《诗经通义》中的说法:“《国风》中凡言鱼者,皆两性间互称其对方之虞语(隐语),无一实拾鱼者。”鱼作为爱情婚姻中的象征,被用于隐喻匹偶和娶妻,源于鱼多子的繁殖功能。在《诗经》产生的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先民们的寿命都比较短。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损失惨重。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维护部族的发展,就必須拥有大量的人口。所以人们对生殖产生了渴望,进而衍生出了生殖崇拜。如闻一多在《匡斋尺牍》中所说:“宗法社会里……一个女人是在为种族传递并蕃衍生机的功能上面而存在着的。如果她不能证实这功能,就得被她的侪类贱视,被她的男人诅咒以致驱逐,而尤其令人胆颤的是据说还得遭神——祖宗的谴责。”如此形势下,腹内多卵、繁殖能力强的鱼就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说鱼》中,闻一多从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理论观念入手,发现《诗经》中常以鱼作为性爱的隐语。在解读《候人》时,闻一多先生亦认为《候人》并不是对好人沉沦下僚,庸者居于高位的讽刺,而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少年对于性、对于宫院中三百个娇嫩宫女的性欲渴望。何以得此解释?闻一多先生从“鹈”的隐义入手。“鹈”即是水鸟,《诗经》中常以水鸟比喻男性,以鱼比喻女性,水鸟入手捕鱼的动作就是两性的结合。“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就是水鸟不入水捕鱼,正如男人不找女人行乐。用鱼来象征女性,体现了初民对女性繁衍后代的祝福。

生殖崇拜不仅指对女性生殖力的崇拜,也包含对生殖器的崇拜,所以在《诗经》中,捕鱼意象又常常和女性生殖器联系。如《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据《说文》记载:“笱,曲竹捕鱼笱也。”《新唐书·王君廓传》:“君廓无行,善盗。尝负竹笱如鱼具,内置逆刺,见繫缯者,以筍承其头,不可夺,乃夺缯去。”“敝”即为破,“笱”为竹制的鱼篓,大口窄颈,颈部装有逆向的竹片。鱼顺水流进去后,就不能再出去。关于《敝笱》的背景,《毛诗序》说:“《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敝笱为鲁恒公的隐喻,鲁恒公弱而不能制衡文姜,就像破旧的鱼篓不能捕鱼一样。《郑笺》《毛诗正义》都认同此说法,《左传·桓公十八年》也记载了这个事件。但是闻一多却推翻旧说,认为笱形似女性生殖器。敝笱是破旧的捕鱼笼子,象征着没有节操的女性。鲂、鳏、鱮都是指大鱼,“唯唯”指鱼儿出入自如的样子。敝笱在梁,然而众多大鱼却来去自如,象征着文姜与众多男子的接触,讽刺文姜的淫乱。在《诗经》中,捕鱼意象与女性的生殖力、男女的交合以及女性的生殖器相关联,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

三、网鱼意象与初民风俗

诗经中的网鱼意象还和原始先民的风俗信仰有关。在春秋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神秘而强大的大自然充满了敬畏,所以常通过祭祀和巫术来表达自己的祝愿和乞求。《大雅·旱麓》就是周文王渴望人才的一篇祭祀歌,其中“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不仅是指空中翱翔的鹰和水中跳跃的鱼,更以鱼来象征人才,希望国家的人才能像鹰和鱼一样发挥自己的才能,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祝愿。古人在祭祀时,也常以鱼作为祭品。《周颂·潜》说:“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鳣、鲔、鲦、鲿、鰋、鲤都是鱼的种类。先民们将鱼作为献给祖先的祭品,祈求获得像鱼一样强大的生殖能力和众多子孙。在先民眼中,多子多孙是衡量婚姻美好幸福的依据,鱼与婚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得到强化。

鱼在《诗经》中被广泛运用,因为其旺盛的繁殖能力而常常和婚姻爱情相联系。《诗经》中的语言隐晦而多解,以网鱼隐喻嫁娶,包含了古人对于婚姻中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这一解读逐渐被广泛接受,成为一种社会风俗,并且对后代的文人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才女卓文君的代表作《白头吟》那句:“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shāi)簁。”宋代词人晏殊写道:“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都是以鱼隐喻爱情,寄托美好的愿望。

四、综述

《诗经》中,“鱼”意象和爱情婚姻密切相关。“捕鱼”“食鱼”“鱼网”等意象,间接地暗示或象征着男女情爱冲动以及婚姻。这与鱼多子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相关。周人在《诗经》中以鱼暗喻爱情,体现了原始的生殖崇拜和初民风俗对周人思维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诗经》中的鱼隐语也逐渐形成了以鱼暗指爱情婚姻的象征系统,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秀梅. 詩经[M]. 北京:中华书局,2015.

[2] (唐)孔颖达. 毛诗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宋)朱熹. 诗集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清)丁晏.毛诗草木乌兽虫鱼疏校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 夏传才. 诗经研究从刊 [C].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6] 史应勇.《毛诗》郑王比义发微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7] 梁鸿. 礼记[M]. 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8] 郭彦全. 历代词名句赏析[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9] 周满江. 孟子选注[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10] 闻一多. 闻一多神话与诗[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11] 闻一多.  诗经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002.

[12] 李振中. 《说文解字》研究[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3] 许嘉璐. 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14] 张璋. 中华诗综[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

[15] 柏寒. 二晏词选[M]. 济南:齐鲁书社,1985.

猜你喜欢
诗经隐喻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