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24-05-29 05:22李忠帅盛悦
考试周刊 2024年21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吉林省

李忠帅 盛悦

作者简介:李忠帅(1983~),男,满族,吉林敦化人,长春市解放大路学校高中部,研究方向:高中信息化教学;

盛悦(1984~),女,汉族,吉林长春人,长春南湖实验中学,研究方向:初中信息化教学。

摘 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领域尤其迫切,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字化教学应用与教育治理体系的建设成为提高教育竞争力和时代适应性的关键抓手。文章选取了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白城市等地区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在对教育部门有关同志访谈调研和学校、教师、家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找出了当前制约吉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因素,在借鉴国内已有研究基础上,根据我国教育数字化相关理论和政策,结合吉林省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赋能;转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1-0019-04

基础教育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强基工程,能有效破解人民群众精神贫瘠的现实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在“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下,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十四五”时期吉林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优化吉林省教育资源配置、助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一招,是切实深化教育理念全面变革的有力保障。

一、 吉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治理,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从调研地区的情况来看,吉林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如,长春市构建了“空中课堂”模式,突破以往教育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采用“点播+直播”“专题+微课”“课题+习题+精准”等数字技术手段免费为学生进行专题直播,实现了各类平台有机整合和数据融合共享,形成了具有柔韧性、永续性的良好教育生态。白城市全面优化“三个课堂”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知识图谱建设,打造224间直录播教室,规划建设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应用管理系统,实现与国家级、省级资源平台互通互联,有效打破地域限制,教学资源和服务更加优质均衡。

(二)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加快实现教学智慧化

全省各地在教学智慧化建设中,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发展。如,吉林市大力开展国家中小学教育智慧平台应用,积极推动各学校优质数字资源融通汇聚,通过“云育见-三个课堂”平台开设专递课堂直播课10000节以上,互动课5000节以上,满足了全域城乡 50000 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内容重整、教学流程再造,有效弥合数字鸿沟。白城市洮北区依托当地教育信息网络,初步建成中小学全学科、全时段全覆盖的电子共享教案,配合“双减”政策落实,完善“洮北好课”“精品作业库”等资源库建设,不断强化学生“时时可学”的数字时代学习理念。

(三)以数字技术赋能体系建设,加快实现数据治理精准化

在调研中发现,吉林省不断探索数字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专业化、精准化构建教育数据治理体系。如,松原市90%以上专任教师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实现了实名制注册,进一步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有效利用大数据提升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延边州开展了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个性开放的智慧教学模式,丰富教育信息获取手段、传播途径和表达方式,沉淀多样应用数据,通过计算机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对课堂上师生行为数据实时分析预测,及时向教师提供个性化反馈,促使人才培养方式更加智能多元,为义务教育提供更为精准和适配的服务。

二、 吉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性障碍、政策性壁垒和路径依赖效应导致吉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迟缓

目前,吉林省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顶层设计和制度等方面遵循国家要求较多,突出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具体需求。部分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方面还有欠缺,在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规律、发挥教育信息化在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支撑作用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教育数字化与师生伦理道德、身心健康保护之间存在矛盾,评价机制与管理尚有不足,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些学生担心自身认知能力、情绪发展、人际关系等敏感信息被窃取,一些家长担心教学课堂被替代,因此,在数字化教学推广方面也存在一定障碍,全民的数字素养与概念认知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二)新基建潜能尚未充分释放,全面观测学生个性化发展体系尚未建立

调研中发现,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系统性。当前,吉林省教育数字化基建多以学校为主体承建,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尽管具备一定体量的数字资源,但存在数据相对零散、聚合较为困难、分析难以全面的问题,“信息孤岛”现象较为突出,教学领域内多媒体教室利用率低、多媒体教学设备匮乏。个别县级中小学虽实现了千兆到校,但学校布线、服务器、交换机等网络配套设施陈旧落后,还有个别学校班班通设备(交互一体机)仍为2014年购置,无法发挥真正意义上的提速增效。部分学校没有配备齐全专用计算机网络教室,微机室电脑损坏、老化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当前,全省多数学校已实现互联网宽带百兆光纤到校,但主要用于班级的日常管理或者试点班级的动态监测,而利用大数据对学生个人行为的预测和指导不足,数据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相对薄弱。在家庭缺乏监管、学校“补位”引导不足的情况下,现有新基建難以满足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成绩提升等多元化需要。

(三)数字人才严重不足,数据赋能教育亟待突破调整

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好数字化技术人才是根本。特别是作为教育主体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在数据系统构建、技术选型、数据分析、工具优化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吉林省中小学在尝试利用数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时受到人力、技术、体制机制的一定掣肘,部分教育管理者还存在畏难情绪,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撑赋能教学方式转变上意识和敏锐力不强。基层一线缺乏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复合型教师,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日常设施设备维护过程中缺少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自身能力有限,缺少培养数字人才的能力,也缺乏引进专门技术人才数据人才的途径,专业计算机教师缺口较大,无法满足教育部对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要求。

(四)现有政策和资金保障支持力度有限,数字鸿沟仍旧存在

调研中发现,吉林省数字化教学在空间上发展不均衡。受各地政府重视程度、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规模等因素影响,尤其表现在偏远县乡校区、边境地区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水平发展较弱。如,吉林西部部分学校电子备课室以及多媒体学校班班通设备老旧落后,虽已超出使用年限,但因缺少资金支持,无法补充、更新。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教学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上存在明显差距,资金投入渠道有限,社会资本发挥力量不足,在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专项资金、教育资源平台维护等方面缺少稳定的资金保障,融资募资仍存在较大困难,数字化转型升级尚未推进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三、 加快推进吉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素养导向,不断提升中小学师生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

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把体制机制改革和环境创新放在首要位置。现有基础教育专项资金用途无法覆盖新增工作任务,建议政府设立数字化教学的专项资金,用于省内薄弱地区中小学改善网络和终端等硬件基础薄弱环节和提升办学能力。尽快研究出台《吉林省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平台数据接口规范(2024版)》,提供统一数据接口标准,自上而下逐级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促进数字教育资源规范统一。建议教育管理部门研究出台《吉林省基础教育持续迭代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框架、认证体系及数字化转型促进机制》,指导中小学校从实际出发制订本校数字化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断完善教育数字化软环境建设。同时,研究改良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教育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使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逐渐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

(二)加快培育并建立基础教育数字人才数据库,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合理使用

吉林省在人工智能教育、创客教室建设等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与发达地区已经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文章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一次深入的摸底排查,详细掌握基层教育系统紧缺的数字化人才类型,做好数字化教学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推动人才培养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探索开辟信息技术教师专门招聘通道,充实省内基础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岗位配备比例。积极拓宽培训渠道,持续扩大中小学教师智能研修试点规模,定期组织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大学的专家分批次有针对性地对吉林省基础教育工作者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导和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充分利用好网络多媒体、会议软件等线上线下媒体平台,常态化开展培训沙龙、观摩研讨等,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政策及时传递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同时,要加大数字人才引进力度,设计差异化待遇机制,完善核心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着力解决数字教学人才技术结构失调、年龄结构不合理、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落实好住房保障、户籍落户、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相关事宜,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三)倡导高水平省内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支持数据资源互惠、数字利益共享,解决“有路无车”问题

高水平合作交流对乡村学校加快跟上教育现代化步伐、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以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为契机,强化基础教育特色优势区平台打造,争夺话语权布局。借助吉浙对口合作、吉皖合作重大机遇,率先与教育资源丰富的浙江、安徽等地成立基础教育数字化发展联盟,并在吉林省设立常设机构,开展基础教育合作项目。建立跨省、跨校、跨区“课联网”,举办数字化教育论坛,在沉淀教育大数据、打造教育大模型、涵养教育新生态、促进教育转型升级等方面共享优秀实践成果,共建高质量教学资源,打造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共同体,让更多欠发达地区学生开阔眼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教师、学生、家长各个群体打破数据孤岛,更高效地沟通、协同;同时,要进一步探索基础教育数字化领域优质企业合作交流机制,设立省级基础教育数字经济企业发展大基金,充分挖掘衍生数据价值,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结果数据引领作用、形成正反馈、有效助力“智慧校园”建设。

(四)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探索“AI+”人机协同服务模式,充分融合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塑

以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教学变革,改善教育“重视重复冗杂的解题判题训练、轻视学习体验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格局,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转变教学观念,重塑教师职业角色,将教师更多地定位成“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常态应用”的管理者和“秉持全面发展教育质量观、关注学生个性素养”的守门人,在省内扩大试点“AI+教师”人机协同服务模式,尝试由AI承担学生作业批改、信息管理等重复性事务工作和精准分析学生个体情绪表现行为、根据具体情境提供心理辅导等任务,提供“学习者画像”,教师负责教学学科知识框架体系构建、差异化人际交流情感陪伴,专业计算机教师负责AI系统规则的设计和指导,实现师生的减负增效。建立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教育部门要注重过程管理、考核评估,变“静态监管”为“动态治理”,及时将问题反馈给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做以修正,加强联合攻关,协同推进技术迭代,不断优化改良AI等智慧新基建,待时机成熟后在全省有序推广。

(五)探索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大数据数字驾驶舱,进一步变“纸笔测验”纵向评价为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在调研中了解到,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使用效率不高,师生互动不足,在中小学层面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迭代完善,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建议参照上海、杭州等地首批数字标杆示范校的做法,打造吉林省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可视化数字驾驶舱,集成校园各智能化系统,3D实景建模,通过开展全天候伴随式数据采集,记录学生在真实和虚拟场景中的学业实践及创作结果、参与课外活动的活跃度与情绪状态等,展示历史回溯、模拟演练等画面,丰富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储存方法和表达方式,不断提升数字孪生价值,建立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发展档案,多维度可视化呈现学生的不同特质,实现教育个性化、精细化管理,将其作为学生志愿填报、职业选择的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卢宇,余京蕾,陈鹏鹤,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以ChatGPT系统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23(4):24-31,51.

[2]李玉顺.数字技术赋能基础教育创新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8):5-7.

[3]李艳燕.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学习环境的变革与升级[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0):17-18.

[4]佚名.行业专家共论科技赋能数字出版新未来[J].新疆新闻出版广电,2023(4):16-20.

[5]华娇.延边州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其发展途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9.

[6]高遠至,原碧霞.专家谈教育数字化推开教育一扇新大门[J].半月谈,2023(4):50-53.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吉林省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