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2024-05-29 13:02黄天晓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4期
关键词:首诗探究性古诗词

黄天晓

探究性作业在形式上表现为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即学生以教材知识为探索基础,自主展开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传统的古诗词作业以抄写背诵为主,在这种作业模式下,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停留在浅层。将古诗词教学与探究性作业设计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古诗内涵,提升语言文字建构能力,实现对古诗词文化的传承。

一、情境扩写,深入画面

诗歌的语言往往含蓄精练又韵味无穷,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寄托在诗中描绘的客观物象之中。情境扩写类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基本内容的同时深挖古诗中潜藏的生动细节,探究古诗词中的深厚意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诗歌扩写,深入理解诗歌画面。

以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一诗为例,通过一整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这首诗的大体内容,但理解程度仅停留于表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作业:“假设你是孟浩然,所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以本课诗歌为基础,自主进行扩写,创作一篇你所看见的《宿建德江》小作文。”这项作业既考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写作水平,又需要学生深度投入到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自主探究之中。诗中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直译过来便是划船停靠于烟雾弥漫的小洲,太阳即将落下,新的愁绪又涌上游子心头。然而诗人并没有讲明为何忧愁,所愁何物。学生经过自主思考,进行了这样的扩写:“我像小船一样四处游荡,好不容易找到了落脚的地方,眼前却只能看到雾气。太阳逐渐落下了,我想到了自己那看不见希望的仕途,心里非常难过,充满了愁绪。”学生通过诗人的视角抒发情感,结合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自主理清了诗歌情感变化线索。诗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写了旷野之树与江上之月。这一句几乎是单纯对景物的描写,但其中的“低”用来描写树木似乎是矛盾的,而“近”用来描写远在天边的月亮似乎也不符合常理。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进行了这样的扩写:“原野十分辽阔,本是高大的树木在原野的对比下显得低矮了起来。而我泛舟在江山,江面十分清澈,月亮的倒影都清晰可见,我虽然独自一人,有了这轮近在水边的月亮陪伴,也不觉得寂寞了。”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既强化了诗歌中的理趣,又将细微之处的情绪进一步展露。

情境扩写类作业既有助于学生拓宽想象,深入探究诗歌中作者的内在情绪,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层探索,由浅入深地剖析诗歌内涵,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诗歌情境再度呈现,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资料搜集,思维延伸

古诗词的创作往往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看似简练的语言往往来源于复杂的经历。因此,对古诗词进行延伸拓展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当设计查找背景资料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以网络书刊为媒介,查询相关资料与创作背景,在不断搜索与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拉近彼此距离,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以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讲述的是“安史之乱”结束,诗人听闻喜讯后心情畅快决定还乡的情形。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憧憬。日常生活环境的不同与古今语言结构的差异并不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古诗。教师可以设计查找背景资料的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配任务,分别从诗歌创作背景、诗人背景、相关作品三个角度出发,通过网络,书籍等资料搜集相关信息。通过自主的探索,学生查询到“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减少,国力锐减,生灵涂炭。杜甫就是由于战乱辗转各州,他在漂泊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因此始终盼望着战争结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除第一句记事外,其余都为抒情,诗人喜不自胜,急于奔回老家。了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学生又搜集到其他爱国主题诗歌,制作成爱国诗歌专辑。如陆游的《示儿》,学生自主将这首诗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行对比阅读,发现这首诗作为陆游的绝笔,抒发的是心愿未了的愤慨与坚信终会击败敌人的信念。这两首诗一首情感欢快激动,一首沉郁悲凉,但都表达了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学生在课外材料的探究阅读过程中,对诗的理解更加深入,境界也更加开阔。

查找背景资料的探究性作业,学生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脱离了课本内容的限制,能够从更加多样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在课外资料的辅助下自主建構学习框架,从而培养独立检索信息、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三、字句推敲,修辞探索

语言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辞是诗歌语言特色的集中所在。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诗歌字词句的推敲,探索诗歌深层次的语言魅力。教师可以设计探究诗歌语言的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发掘诗人创作过程中的巧思,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与语文素养。

如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谪居于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本课选择的是其一。本首诗描写了诗人坐船于西湖上所见暴雨袭来的磅礴美景,其中将天气由骤雨到晴朗转变之快描绘得生动形象,令人读来神清气爽,整首诗的境界也十分开阔。这首诗用字精巧,且蕴含着生动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设计探究语言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寻找其中的修辞手法,并选取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两处字或词语,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仔细推敲,在作业中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提出诗歌中最突出的一点,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黑云翻墨”,将云比作墨水,墨水是一种黑而浓稠的液体,可见暴雨来临前天空的灰暗与云朵的密集,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极为压抑的氛围。而“白雨跳珠”把雨滴比作珠子,雨本透明,但这里却有了颜色,更能体现出雨滴的饱满与雨势之大,一黑一白产生了鲜明对比,虽乍一看有些夸张,但又十分形象。也有的学生从用字的方面探究诗歌,认为诗中的动词用得十分巧妙。“黑云翻墨”中的“翻”,不仅有墨水瓶顷刻间被打翻的视觉冲击感,还带有一丝把云朵拟人化的色彩。而这个“白雨跳珠”中的“跳”,动态感极强,且能让读者产生听到雨滴如珠子般“噼里啪啦”散落的错觉。还有学生另辟蹊径,并没有选择诗歌的前两句,而是从后两句切入,“卷地风来忽吹散”中的“忽”,有一种抚平一切的感觉,令人觉得豁然开朗。而“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如天”将湖水与天空相互联系,十分形象地凸显出了雨后天空的澄澈。在该项作业中,学生仔细研读古诗,各抒己见,尽管角度不同,但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诗歌语言的探索之中。

探究诗歌语言的作业,既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对诗歌用语进行钻研,又能够考验学生的基本鉴赏功底。学生在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其中的亮点,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不断积累经验,将前人的智慧运用到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去。

古诗探究性作业设计要依据古诗内容与实际教学情况,尽量做到深度、广度相结合,在确保学生掌握诗歌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逐步探索诗人思想,深入诗文内涵,感悟诗歌意蕴,从而将学生的主体学习放在第一位,搭建起融通课内外学习的桥梁。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首诗探究性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