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本体论下“唯论文”现象的破除思考

2024-05-28 08:04王亮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育评价本体论高等教育

王亮

摘 要:“唯论文”是一种浮躁的科研现象,违背科研的规律,损害健康的学术风气。基于高等教育本体论对“唯论文”现象进行驳斥,“唯论文”现象的产生是科研评价导向的异化,既弱化教育教学,又降低科研质量,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不符合高等教育固有的知识、研究和社会服务属性的发展需求。高等教育需要论文,这缘于高等教育的本体属性,但是不应该“唯论文”。高校破除“唯论文”现象,应遵循科研发展的固有规律改革传统评价模式,建立多元评价制度,尊重学术个性和学科差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强化学术共同体意识,增强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上的参与度。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体论;唯论文;破除;教育评价

“唯论文”现象暴露出传统评价标准下的错误导向,如何破除“唯论文”现象、激发科研人员动力,成为新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破五唯”被提升到国家教育改革的高度,一系列相关政策落脚于破除“五唯”评价导向,建立创新有效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唯论文”是“破五唯”中的主要矛盾,是“五唯”内容中最为基础性的存在,其他“四唯”内容与“唯论文”高度相关[2]。已有研究围绕“唯论文”现象本身论述破除的必要性,本研究认为“唯论文”的破除缘于高等教育本体论对论文作用的规定,通过元分析审视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论文的作用,辨析论文评价的“应然”状态,指导“实然”中“唯论文”现象的破除。

高等教育本体论的理论辨析

本体论指向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涉及的是抽象的层面,落实到具体的层面变为狭义的本体论[3]。高等教育的本体论聚焦于高等教育的社会现象层面,探究高等教育的这个现象实在的最终本性,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办?在本体论下审视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及发挥的作用。

1. 高等教育的知识属性

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建立了现代大学的基本框架。历史上,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观点对高等教育的本体论进行讨论和探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著作。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将高等教育看作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并将大学视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实体机构[4]。纽曼的论述区别于传统大学传播宗教知识,偏重道德训练,其主张大学的目的是出于理智而非道德,以传播知识为主,而非增扩知识。纽曼所强调更多的是试图维护“博雅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也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形式,因此纽曼也被称之为英国绅士教育的大学理念[5]。纽曼的知识观侧重于传承知识和人的理性教育,这一主张被后人所接受,并影响着具体的办学实践。论文作为知识生产和创造的重要成果形式,也发挥着知识传承的作用。相较其他媒介工作,论文在知识传承上表现出专业性和理论性强的特征。作为知识传承的工具,论文吻合高等教育的知识属性。知识传承的目的在于育人,纽曼在强调大学发挥知识传承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理性精神的培育,“唯论文”割裂了知识传承的初衷,过度追求论文的数量,忽视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知识创新,同样高校教师忙于科研发表,忽视更为重要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教学无法相长,严重违背了知识传承的育人初衷。

2. 高等教育的研究属性

随着宗教改革及大学科学理念的增强,德国大学模式成为发展的主流,大学的研究属性更为凸显。卡尔·西奥多·雅思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中将大学看作是一个大而全的宇宙,在延续纽曼重视知识传播主张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新知识的拓展,将科研列为大学的第一要务[6]。雅斯贝尔斯继承了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大学理念,主张通过科学进行修养训练,将科学和育人结合在一起,科研也成为探究本体论中不可避免的话题[7]。高等教育的研究属性侧重两个方面,分别是知识的创新和科学育人的训练,前者只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才能不断解决未知领域的难题,实现知识的创新,带动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后者正如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追求的科研型教育,在研究中推动人才培养,这也表明研究和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唯论文”现象是对高等教育研究属性的曲解,对科研创新,尤其对耗时长、成果形式单一的基础研究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研究人员倾向于易出成果的科研领域,但是这种科研忽视了对真问题的研究,基础理论的缺乏使得整体科研水平受到限制,难以实现有效突破,科研训练被裹挟到追求论文的数量,导致科研性教育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3. 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属性

阿弗烈·诺夫·怀特海在延续前者知识传播、探索真理的基础上,将大学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大学的功能进一步得到拓展[8]。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大学的社会服务,这一观点同样得到约翰·S·布鲁贝克和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的支持。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9]。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學论》中指出:大学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是老古董,不会将各种新事物拒之门外,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10]。这一理念与当时美国出现高等教育危机有关,加强大学与社会联系,增强大学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成为缓解大学价值危机的主要渠道。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属性对论文的价值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科研成果要起到服务社会发展的作用。“唯论文”下不断膨胀的论文数量没有充分发挥好服务教学、人才培养、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导致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同质化的研究大量出现,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论文要在考核评价中发挥作用,一个重要前提便是要落脚于服务社会发展的方向上[11],聚焦于真问题的研究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4. 中国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

中国高等教育长期被国家和社会赋予重要的责任,从初期便被寄予教育救国的期望,蔡元培注重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的联系,这也与当时中国特定的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等教育更是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高等教育本体论的论述更多是采用西方本体论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对高等教育进行分析,有着更强的社会服务导向。教育有一定的社会功能,那便是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一种外力服务于人的成长[12]。这需要平衡好与知识传承、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展立新和陈学飞(2013年)从知识观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再生产活动,包括简单再生产和知识的扩大再生产,前者侧重知识的传授,后者更侧重于知识的拓展[13]。毛金德(2017年)将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分为学术本质说和教育本质说。前者注重知识的生产,后者注重人才的培养[14]。中国高等教育虽然强调社会服务,但是依然是建立在育人和科研的基础之上,社会服务功效发挥的基础在于知识属性和研究属性的积淀,“唯论文”现象看似聚焦于科学研究,然而却曲解了最初的知识传承和拓展,论文成果偏离社会实践,也难以在社会服务上发挥作用。

“唯论文”现象的危害辨析

1. 弱化教学环节,降低人才培养质量

“唯论文”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割裂了教学和科研的相互关系。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无论知识传承、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育人都和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但长期以来,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没有论文发表立竿见影,因此科研人员忙于论文发表,在考核指标薄弱的教学环节投入减少,“水课”现象越来越多,直接降低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本科生质量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更是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唯论文”加剧了科研和教学的割裂,这是一种盲目追求结果的“异化”科研形式,科研既没有充分发挥好服务教学的作用,又由于教育教学环节的弱化,直接降低科研后备人才的质量。

2. 违背科研规律,制约创新能力

“唯论文”现象看似有更多的成果产出,其实在实效上是相违背的。中国论文数量全球第一,但科研成果的转换率却很低,这一现象直接呈现出“唯论文”的矛盾状态,有成果但是实践应用弱。高校的学术科研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同学科在科研周期和成果形式上存在差异,单纯将论文数量考核置于所有科研领域之上,违背了科研固有的规律,尤其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受到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对待。考核评价标准要尊重不同学科的规律,成果的导向重视创新程度和实践应用。“唯论文”过度量化科研指标,人才评价走入极端化、片面化、形式化,科学研究偏向“短平快”的课题导向,导致周期长且更为重要的基础研究却无人问津,最后带来学术精神颓废,学术氛围淡薄,学术风气浮躁,高校科研创新质量和成效降低[15]。

3. 侵蚀高校学术风气,滋生学术不端问题

“唯论文”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科研的认知,学术研究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创新和真理的探索,而变成获取资源和称号的工具。高校教师忙碌于文章发表而忽视对研究本身意义的探索,这种不良的引导对学术风气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恶性竞争之下,不少高校出现学术不端和不道德的行为,给学校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带来了极大损失。一些 “有帽子”的人才依靠“帽子”大肆索取,开始频繁跳槽,造成地区学术人才的无序流动,如中西部高校的“孔雀东南飞”,大量人才流入东部地区,造成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加大不同地区、高校和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15]。

“唯论文”现象的破除路径

1.建立多元评价制度,尊重学术个性和学科差异

“唯论文”现象的产生源于传统科研评价体系的错误导向,学术成果看重论文发表,并和学生毕业、教师晋升挂钩,放大了科研论文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因此破除“唯论文”现象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增强评价体系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让学术研究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要鼓励建设多元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纳入评价指标,既要增强科研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支持,鼓励科研型教学,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增强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结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实施分层评价,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职能教师的特征,改变单一量化的考核方式,针对不同学科及不同类型教师特征,实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人文等特定学科和项目引入专家评审制度,鼓励成果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激发学术人员潜能,营造良好的学术发展生态。

2.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唯论文”在青年学者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部分是在读的研究生群体,这源于传统人才培养机制将论文发表纳入学业奖惩和毕业考核,因此在读研究生将学术重心放在期刊论文发表,忽视更为关键的学术成果创新。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得将发表期刊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而是重视研究生的日常成果和实际贡献,通过严格的学术过程训练和规范的最终学术成果创新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生产力。另一部分则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青年教师在学术竞争中处于弱势,追求论文的数量成为很多教师应对严格考核的解决办法。对于青年学者的引进和考核,要从重视成果数量转变为重视成果质量,实行弹性考核方式,进行代表性学术成果检验。鼓励建立帮扶制度,发挥“传帮带”模式,在教学和科研上给予青年研究人员更多的学术支持,设置专门的青年科研基金,为引导青年学者致力于高水平研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传统高校科研評价主体表现出行政化过重的弊病,诸如科研项目的分配、学者的考核多由行政权力主导,学术权力依附于行政权力,影响了学术评价的自主性和客观性。这背后反映的是大学治理过程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不平衡,从而出现教师科研评价的过程中难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发展的差异性。破除“唯论文”现象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优势,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提高高校内部学术共同体的地位,由学术委员会主导学术评价,围绕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科研评价准则和考核方式。科研评价应该加入同行评议制度,改变传统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保障学术评价的专业性和公正性。让学术群体积极参与到学术评价中,还需要赋予基层学术组织充分的决策权,如学术资源的分配、人才的选拔等,实现行政权力的转让和学术权力的下放,让学术评价回归学术本身,进一步遏制不良的学术竞争和浮躁的科研风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3-12-04].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

[2]张应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及其治理——基于对“唯论文”及其治理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4-34,117.

[3]馮契.外国哲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46.

[4]约翰·亨利·纽曼. 大学的理想[M]. 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5]张炜.大学理念的演变与回归[J].中国高教研究,2015(5):15-19.

[6]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2,75.

[7]刘宝存.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理念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3(8):60-64.

[8]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37.

[9]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10]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M].徐辉,陈晓菲,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11]操太圣.“五唯”问题:高校教师评价的后果、根源及解困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1):27-32.

[12]石中英.回到教育的本体——顾明远先生对于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的论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5):4-11.

[13]展立新,陈学飞.哲学的视角: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四重误读和误构——兼答杨德广“商榷”文[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4):150-172.

[14]毛金德.从“单属性”到“双属性”——高等教育本质观批判与重构[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4):66-80.

[15]潘宛莹.克服“五唯”,让大学科研回归本质[J].人民论坛,2019(11):131-133.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教育评价本体论高等教育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