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运胜 苏妮娜 范沁红 董青 戚其松
摘 要:文章对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在兼顾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评价过程的非线性动态变化,围绕知识积累水平、创新意识与思维、动态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技能等四大方面建立指标体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现状,探索提升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On the basis of considering both selfevaluation and selfevaluation,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and fully considering the nonlinear dynamic changes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an indicator system is established around four major aspects:knowledge accumulation level,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thinking,dynamic learning ability,and innovation practical skills.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to explore way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Keywords: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Professional degree;Graduat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system
1 概述
新工科相比于傳统工科专业更注重于对新兴产业的前瞻性研究,也更注重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关系[1]。各高校也在新工科背景下,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培养模式转变为更能够与市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共识。这不仅是高等教育普及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新方向[2]。新工科建设不仅要聚焦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优化特色专业、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切实解决学生自象牙塔走出后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的隔阂,更好地为未来新兴行业发展培养卓越的科技人才。
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2023年进一步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思路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造就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教育部在专业学位发展方案中也提出了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当前改革的方向和必然的趋势。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在2017年中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B级,同年该学科被评为山西省“1331工程”机械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围绕优势学科进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对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良好的培养方案和评价体系的制定对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引导和企业导师指导的方式进行专业研究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是机械学科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从多维角度评价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更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更侧重于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4]。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使更多的关注目光投注于现行培养方案是否能够满足行业发展,是否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随着技术融合的不断加深和研究生人群基数的壮大,传统单一学科的培养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行行业需求,而新兴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加强研究实践。为更好地探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本文提出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在现有基础上,体系弥补了研究视角单一、评价体系可操作性较弱等问题,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视为一个动态、非线性的系统模型,从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分析等角度进行探讨。
2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我国已然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我国在读硕士研究生数量已突破309.75万人。在研究生数量倍增的情况下,创新能力的评价已然成为热门话题,诸多学者围绕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5]。由于学科分类的不同和发展需求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构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不同学科大类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健全和完善,同时更能积极响应新工科背景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科学测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厘清创新能力的边界轮廓,梳理构成的内核。
早期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主要围绕着可测量的科研成果数据展开,集中于知识水平、科研素养等方面[6]。随着高等教育认知的发展,部分学者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不仅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所表现的,而且涵盖了导师的监督指引作用、学校的学术氛围、学术交流平台等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7]。尽管此类研究将创新能力拓展为以内驱力和外促力为代表的多维空间模型,但由此而细化的维度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且指标维度涵盖内容难以精准定位。可见在以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为基础的评价上,适时加入个人能力和学术氛围的评价,是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大势所趋。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求,构建以知识积累水平、创新意识与思维、动态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技能为准则层的评价体系,并逐一对各准则层所涵盖的指标层进行解释描述,得到下表。该评价体系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结合了新工科建设的专业需求,增强了适用性和科学性,分层分类地构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同时用定性、定量两种研究方法综合衡量评分标准。
受地域区别、环境政策、专业建设程度、生源情况等诸多条件的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可能存在区域或个体差异的浮动。在先前的研究中,评价主体多为个体自评或培养单位自评。尽管此类自评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尊重受评者的主观意愿,但缺少客观监督的相互佐证。上表通过对能力体系进行逐项细分,统筹规划评价指标,使得各维度之间划分清晰、各有所重,最大化促使多元评价主体间共享信息,充分发挥互评的公正和公开,突出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与此同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线性的静态过程,在各时间节点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持续性和变化性。仅采用静态的评价体系无法客观准确地判断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8]。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引入动态学习能力指标,判断其通过学术交流最终提升个人知识水平的能力,这一准则不仅遵循了评价体系的发展规律,同时扩展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3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难看出,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创新意识和实操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依据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学科对研究生的培养效果,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的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促进多学科间知识水平交叉积累
随着科研项目集成化、复杂化和综合化,多学科交叉已成為立足学科前沿,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点途径。仅维持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传统培养教育方式,难以适应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现行趋势。近年来,诸多高校不断优化适应新发展格局需求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以工为主、交叉支撑的多学科体系,明确学校发展特色,分别成立由多学科分支协同创建的产教研创新中心、创新实践基地,探讨拓宽研究生培养宽度,促进学科间深度融合的多维模式,为复合型人才培育奠定基础。尤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通过加强课程设置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导师引导为主,促使学生在课程设置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结合新工科建设下重点技术、热门学科,如机器人、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培养跨学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2 注重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养成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培养模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9],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观察、引导、讨论等多种交互形式,促使学生真正从看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掌握科研精髓。将实践在前、理论在后的分析模式引入课堂,精准实施课前构思、课内研讨、课后实践的整体教学模式,锻炼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精神和探索性思维。
3.3 强调培养学习能力的动态性和持久性
中国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固定模式的教授方式能够快速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知识水平,但对长久、动态的学习能力培养收效甚微。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真正需要的是随机应变调整自身学习策略和积极响应未来发展变数的能力。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非线性变化过程。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讲解前沿课题,构建多平台交流互动的机会,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学生更深层地理解并激发其主动持续学习的个体动因,更有利于形成长久健全的科研学术精神。
3.4 激励创新成果的产出
学术界的传统观念逐渐摒弃,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鼓励多元化的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积极参与企业研发,注重通过产业研究提高学术研究质量[10]。在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行双轨制导师模式,合理优化导师团队的人才结构,有意识地增加学术覆盖面广、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具有多类职称结构的导师团队。从真正意义上鼓励学生迈出象牙塔,切实了解在实际生产制造中面临的困难,突破固定教学的壁垒,更好地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形成相应的经济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是一个涉及系统性、复杂性的多主体评价模型。模型的提出和构建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缺陷与不足,准确定位约束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通过自评他评的多种方式,结合定性定量的双重需求,迅速认清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能力提升的短板补足工作,最终达到对培养资源的优化整合,构建完善的科研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刚,运飞宏,陈曦.面向新工科建设的高校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7):104109.
[2]王洪才,孙佳鹏.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与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6):17.
[3]赵沁平.承担时代使命,培养高层次人才[J].中国研究生,2020(10):67.
[4]焦铬,李浪,郑光勇.面向新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0):89.
[5]王洪才,孙佳鹏.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现状与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6):17.
[6]瞿海东,陈慰浙.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及其差异[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01):2931.
[7]杨贤龙.团队创新氛围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21.
[8]田洁,肖冰.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复杂性分析与模型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49):100102.
[9]刘伟,江婷,陈燕,等.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华东交通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2):4244.
[10]谭敏生,陈虹,李华新,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柔性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9(12):45+8.
基金项目: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22YJ JG197);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230843);太原科技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02012)
*通讯作者:辛运胜(1987— ),男,黑龙江讷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重大装备人机工程分析及工业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