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手》中的中美非语言交际冲突

2024-05-26 21:19:14王靖萱
青年文学家 2024年11期
关键词:推手老朱玛莎

王靖萱

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使用语言进行沟通外,亦通过其他方式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此类不依赖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被称为“非语言交际”。陈国明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提出:非语言交际对于语言信息起着重复、补充、代替、规范和否定等作用。

李安所执导的电影《推手》即展示了一个典型的非语言交际冲突案例。影片讲述了中国太极大师老朱在退休后前往美国,期待与独生子一家团聚,但在共同生活中,他与白人儿媳玛莎之间由于语言障碍及文化背景差异,加之大量非语言交际信息的误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家庭矛盾。电影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在遭遇中西方文化冲突时所面临的复杂困境和动态矛盾,同时也呈现了家庭成员如何重新寻找家庭身份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

一、非语言交际特点与媒介

(一)非语言交际特点

非语言交际具有多元化、持续性、灵活性和非符号化等特点。其涉及领域广泛,涵盖了人类的本能行为,如哭泣和微笑,以及后天通过学习与经验积累习得的技能,如服饰搭配、语调运用等。非语言交际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人们一旦进入交际环境,其衣着打扮、行为举止以及面部表情都将不断向他人传递信息。作为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非语言交际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综合理解。例如,“微笑”的表情在大多数情况下代表开心和快乐,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中,也可能表达赞赏、讽刺、尴尬等多种不同含义。另外,与中文的“木”“林”“森”以及英文的tree、forest等具有明确意义和现实指代的语言符号相比,非语言交际缺乏一套完整且能在交际中广泛使用的表意符号体系。

(二)非语言交际媒介中的中美差异

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主要有四类,即体态语、副语言、时间观念、空间利用。以下将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对中美两国在非语言交际领域的差异进行分析。

1.体态语

体态语,亦称为身体语言学,涵盖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手势等多个方面。这些微妙的身体动作和眼神表情,承载着人们真正的情感和意图,超越言语的表达,传递出更加复杂而细微的信息。中美两国在体态语交际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方面。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交谈时一直直视对方眼睛是不礼貌的行为。当晚辈在与长辈交谈时,通常会采取俯首低眉的姿态以表达对对方的恭敬;而在美国文化中,直视讲话者的眼睛是自信、真诚的表现,眼神游离则是不专注、不尊重的行为。面部表情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倡导“喜怒不形于色”。这主要是因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公开表达个人情感可能会影响集体内部的和谐。然而,这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给美国人留下一种“难以捉摸”的负面印象。在美国文化中,喜怒哀乐都被视为正常的情感流露,因此美国人的面部表情通常比中国人更为丰富。

2.副语言

副语言,又被称作伴随语言,主要研究人际交往过程中声音元素的运用及变化,包括音调高低、音色差异、语速快慢等。举例来说,中英文在抑扬顿挫的变化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英语的抑扬顿挫变化相较中文更为复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会出现“中式英语”以及听起来略显生硬的“老外腔普通话”。

3.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指人们在处理准时、预约、计划以及最后期限等时间问题上的看法与策略。中美两国的时间观念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的管理和运用模式上。美国倾向于单时制文化,即强调在特定时间内专注于单一任务,通过计划和预约高效利用时间。而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遵循多时制文化,允许同一时间段处理多项事务,在时间运用上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以“准时观念”为例,美国的会议报告者通常会严格遵循安排好的发言时间,超时发言会被视为缺乏演讲技巧和对他人的不尊重。而在中国,即使是在正式场合,也会出现发言者超出规定讲话时间的情况,而与会者对此习以为常。

4.空间利用

空间利用,主要涉及个人空间、人际距离及座位安排等。不同的空间利用方式反映了该文化中人际关系与价值观的特性。以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美国,民众普遍尊重并高度重视个人隐私,当私人空间遭到侵犯时,会表现出强烈反应。同时,他们倾向于在公共场合保持较大的人际距离,如难以忍受拥挤的超市队列。相对而言,受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中国人的个人空间观念较弱,人们在生活中不易察觉出占用他人空间的行为,也不甚在意公共场所中的体距问题。

二、《推手》中的中美非语言交际冲突

《推手》中老朱与玛莎因语言差异而面临沟通障碍,他们之间虽无声相处却仍充满了紧张交锋。以下将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出发,探讨非语言交际冲突的外在表现及内在机制。

(一)显性的战场

从衣着打扮上看,太极拳大师老朱身着一件深蓝色对襟罩衫,足蹬老式传统布鞋,体现出中国传统着装特色。美国作家玛莎有着一头卷曲的金发,穿着颜色鲜艳的格子衫和款式时尚的运动服,展现出西方现代文明的时尚魅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穿衣风格,从视觉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在服饰上的差异性。

在饮食习惯方面,厨房操作台成为两种迥异饮食文化之间鲜明的分界线。老朱倾向于在做饭前准备好食材,玛莎则直接从冰箱取出蛋糕或蔬菜作为一餐。在餐桌上,老朱用筷子享用着丰盛多样的中式菜肴,而玛莎小口品尝着盘子中的饼干沙拉,其表情中还透露出对中式饮食油腻量大的反感。晚餐時刻,老朱向儿子表达了对玛莎饮食习惯的不解,他觉得欧美餐食过于简约,认为五谷杂粮与蔬菜水果搭配肉类,才能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

在空间需求方面,老朱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和觉察较低,而玛莎则高度重视私密性,且能够敏锐感知到公共区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当老朱在客厅里自如地练习太极、欣赏戏曲或挥毫泼墨时,身处邻近书房的玛莎却感到极度不适。影片中,老朱锻炼时衣衫摩擦的声音,伴随着玛莎一次次重重的键盘敲击声和不时回头的无奈一瞥,尽管没有任何对话,两人间的紧张氛围却是不言而喻的。在玛莎看来,老朱的自由活动侵犯了她的私人空间,她明确指出:“他(老朱)占去了我的工作间,我根本没有思考的空间。”

(二)隐性的对立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念》中表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隐性对立表现为人们思想深处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的不同。老朱与玛莎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家庭内部的交流与碰撞。

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切入,电影深度呈现了以老朱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以玛莎为代表的欧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老朱通过展示太极、书法、戏曲、中餐等典型性非语言文化符号,积极维系本民族文化传统。相较之下,玛莎则通过穿着新潮时装,使用电脑工作,食用快捷便餐等生活方式,凸显了欧美文化的现代性与快节奏。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双方不断产生摩擦,家庭空间内弥漫着不满、困惑、包容等多重情绪,预示着两种文化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教育理念方面,老朱更倾向于遵循传统的中式教育,对美式民主持保留态度,视孙子杰米为家族血脉的延续者,将其置于家庭的核心位置。相对而言,玛莎认为家庭的核心在于夫妻和谐,主张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构建亲子关系,并积极倡导美式教育理念,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在与小杰米的互动中,老朱习惯采用命令式交流方式,如使用“不要”“不行”等措辞,并要求杰米准确背出中文顺口溜;玛莎则采用鼓励式教育,即使她看不懂杰米画册上的内容,也会对孩子的创造力给予赞赏。

在家庭观念差异的影响下,电影中承担家庭里儿子与丈夫角色的朱晓生,面临着巨大的内心挣扎。老朱,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家族权威的象征,其所坚持的孝文化对朱晓生这一代人产生了深远影响。玛莎则代表了西方价值观中“家”的概念,子女与父母间无须因赡养义务而强制绑定。作为从中国赴美留学并最终定居的新一代,朱晓生在处理父亲与妻儿间的矛盾时,面临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与美国家庭观念之间的冲突,这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三、探寻冲突原因,觅求解决之道

(一)造成老朱与玛莎间非语言交际冲突的原因

1.文化距离

文化距离是指自身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语言习惯、交际方式、行为准则等。一般认为,文化距离越大,个体在适应新文化时面临的挑战也越多。中美两国地理位置相距甚远,两国人民的行为范式和社会互动模式各具特色,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产生摩擦与冲突。

2.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四阶段

跨文化适应涉及个体在融入新文化环境时必经的文化困境与生活挑战,从而对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构成考验。人类学家奥伯格于1960年首次提出“文化休克”概念,他认为文化休克是人们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发的焦虑,并将跨文化适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与适应期。蜜月期表现为人们初到新环境时的新奇感受;挫折期即文化休克阶段,是人们逐渐了解新环境但其未达预期而产生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的阶段;恢复期时,人们逐步适应了文化差异;到了适应期,人们对文化差异持有更客观宽容的态度,与当地人交往增多,最终完全融入新环境。影片中,在中国文化中浸润了大半辈子的老朱忽地来到美国,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文化休克,并从蜜月期、挫折期,逐步调整至恢复期和适应期,而这一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

3.目的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适度了解对方文化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接纳文化差异。同时,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个体可以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影片的后续情节中,老朱逐步接纳了美式家庭相处模式,选择在中国城独居,并通过向美国人传授太极拳,与当地人加强了沟通与联系。同时,玛莎也逐渐理解了丈夫与老朱之间深厚的中式父子情,领悟了“推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二者展示了在面对文化差异时,通过学习、适应和沟通,中西方文化间的冲突可以得到调和。

(二)化解老朱与玛莎间非语言交际冲突的方法

1.冲突中求共鸣,保持友善交流

面对跨文化冲突,差异并不意味着敌对,在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都持有各自的立场和观点。我们应换位思考,保持友善平和的交流方式,倾听对方的意见,找到双方共同点,为化解冲突奠定基础。在沟通中,要避免使用攻击性、侮辱性的语言,理性、平和地表達观点。

2.学习目的国语言,了解当地文化

当我们置身于新的文化环境时,可以从学习当地语言开始,积极了解当地文化,把握其文化禁忌,适时地入乡随俗,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多元文化的世界。

3.坚持“推手”精神

当今时代,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交织并存,尽管彼此间存在着隔阂、对立和冲突,但同时也具备着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可能。电影《推手》便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点,其中老朱与玛莎之间的交际矛盾最终调和,并各自找到了与自身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太极中的“推手”技艺,体现了对抗双方力量的平衡与协调。只有找到平衡点,才能保持持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遭受挫败。这一技艺也隐喻了中国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独特智慧—以柔克刚,通过权衡各方力量,化解内外部冲突,在相互竞争中寻求平衡。

中美两国分处地球的东西两端,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在日常起居、教育观念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展现出显著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如同一座无形的屏障,成为跨文化交际中难以逾越的鸿沟。李安所执导的电影《推手》深度呈现了中美文化的交流与摩擦,但同时他也指出:“其实融合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核,当不同的文化产生矛盾时,质疑与接纳都是必要的,这种妥协和包容并非妄自菲薄,而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超越。”随着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必然经历文化冲突的阶段。当我们面对跨文化交际冲突时,要积极主动地促进交流,深入理解非语言信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冲破障碍,打破隔阂,实现有效沟通。

猜你喜欢
推手老朱玛莎
小玛莎和大黑熊
小布老虎(2017年4期)2017-08-10 08:22:40
识字教学之三大“推手”
新教师(2016年10期)2016-12-12 08:04:46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聂树斌案再审背后的“推手”们
看天下(2016年16期)2016-06-21 16:49:30
妻子不在家
小说月刊(2016年5期)2016-05-06 16:43:38
别做超级细菌的“推手”
老朱的菜园
寄往伦敦的爱情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
博客天下(2014年24期)2014-09-25 02:47:29
小玛莎的故事
东方娃娃(2011年12期)2012-01-18 0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