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岳晟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重视,功能性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方式备受关注。功能性训练注重身体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和爆发力,对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这种训练方式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文章探讨了功能性训练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能力的影响,希望为功能性训练在大学生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功能性训练;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能力
1 功能性训练的优势与特点
功能性训练是一种以身体功能发展为主的训练模式,主要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身体力量去运动。它强调多个关节、多个维度的运动,在负荷和功率上进行调控,重点是培养人的运动模式,提升训练者的竞技能力,提高训练者自身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能有效地防止训练者产生运动损伤。功能性训练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对于提升个体的运动能力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和作用。
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注重身体各个部位协调运动的训练方法,其优势在于增强功能、提升日常生活适应能力、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绩效,同时,训练过程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提升身体的整体功能性能力和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适应能力,并且对于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运动表现具有积极的作用。
2 功能性训练的实验探究
2.1 样本特征
本实验共测试了40 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其中男生20 名,女生20 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20 岁,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或长期服用药物史,均有一定的运动习惯。
2.2 功能性训练方案
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 人。实验组接受为期8 周的功能性训练,每周训练3 次,每次训练1 小时;对照组接受传统的体育训练。
功能性训练内容包括平衡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和灵活性训练等。首先,准备阶段持续2 周。这一阶段讲解功能性动作训练的相关内容,并测试学生的基本素质情况。随后,进行简单的功能性动作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功能性动作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建立起初步的動作技能印象。其次,功能性动作提高阶段持续4 周。这一阶段将进行徒手静力性训练和一定的器械训练,增加一定的速度训练,以增强学生对核心力量的认知。以肌肉力量的训练和身体协调性的发展为主,主要任务是逐渐增加练习的负荷,进一步增强肌肉力量,强化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整合功能,并使肌肉纤维增粗。每组练习要重复7—8 次,至少做到3 组。最后,动作发展阶段持续2周。在这一阶段,训练量有所增加,在前期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动力性训练和动力性器械训练,增强肌肉的耐力和爆发力,每组练习次数在15—20 次,练习组数相对增多,辅以一定的耐力和速度训练。
2.3 运动能力的测评方法
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对所有参与者的运动能力进行测评。测评内容包括50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30 秒仰卧起坐、1 分钟俯卧撑等项目。
3 结果分析
3.1 实验后两组学生运动能力分析
实验开始前对两组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测试,得到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均显示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训练,无论是功能性训练,还是传统训练方法,都能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但是通过对两组实验数据的独立样本T 检验,可以看出:二者在50 米项目的训练成绩对比上P > 0.05,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的训练方法对速度型项目的运动能力提升没有区别。而在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30 秒仰卧起坐、1 分钟俯卧撑项目的运动成绩对比上,呈现P < 0.05,说明实验组的功能性训练优于传统训练模式。这说明,功能性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各项测试成绩,对柔韧、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提高效果比较理想。
3.2 实验前后两组学生运动能力对比
实验组训练前后运动能力数据显示,实验前到实验后各项数据提高增幅如下:50 米跑,8.1s 到7.91s,增幅2.3% ;坐位体前屈,12.31cm 到15.17cm,增幅19.9%;立定跳远,214.21cm 到233.9cm,增幅9.1%;30s 仰卧起坐,24.3 次到27.8 次,增幅12.5% ;1min俯卧撑,31.2 次到37.5 次,增幅19.3%。
对照组训练前后运动能力数据显示,实验前到实验后各项数据增幅如下:50 米跑,8.19s 到7.81s,增幅4.6% ;坐位体前屈,12.65cm 到13.27cm,增幅4.9% ;立定跳远,215.1cm 到229.7cm, 增幅6.7%;30s 仰卧起坐,24.6 次到26.9 次,增幅9.3%;1min 俯卧撑:30.9 次到34.2 次,增幅10.6%。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训练后的运动能力数据都有了显著升高。上文数据表明,除了在50 米项目对照组的传统训练模式比功能性训练更为有效外,其他的项目实验组的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这些数据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经过训练后,运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中,实验组在四项运动中的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的训练模式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能力增幅对比
通过对比以上两组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幅情况,可以看出,两种训练方法都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对比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功能性训练和传统训练模式的关系,包括增强最大力量、爆发力或速度力量,发展大肌群或小肌群的肌肉力量,以及是否存在动作代偿等问题。坐位体前屈需要良好的柔韧性,不仅涉及大腿后侧肌群的柔韧性,还包括腰腹肌的延展性、大腿前侧肌群的柔韧性、小腿三头肌的柔韧性、上肢肩关节的灵活性等。功能性训练强调多关节、多肌群协调运动,因此能有效提高身体的柔韧性。立定跳远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力量能力,还需要上下肢协调用力,尤其是对深层次腰腹肌群的协同配合能力要求很高。身体功能训练能够提升深层次的肌肉和大小肌群协调的能力,使动作更加协调,能量损失更小,提高动作的完成质量。从增幅程度来看,传统训练在提高下肢爆发力和速度方面也有其优势。因此,建议在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教学训练的效果。
4 运用功能性训练提升大学生运动能力的建议
4.1 强调综合性训练是功能性训练的基础
综合性训练是通过综合运用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柔韧性训练以及平衡和协调训练等多种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和综合性的训练计划,提升大学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的表现水平和竞技能力。功能性训练注重多关节动作的训练,通过复合动作的训练来激活多个肌肉群,提高肌肉协调性和身体稳定性。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运动需求,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预防运动损伤。此外,功能性训练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运动表现水平,使其在各种运动项目中都能够更加出色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可以选择功能性的综合训练;如果想要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运动需求,可以选择功能性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4.2 完善功能性训练的前评估与后考核制度
在进行功能性训练之前,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教练了解学员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运动经验,从而制订出更加个性化的训练计划。评估内容包括身体形态评估、肌肉力量评估、柔韧性评估、平衡性评估和协调性评估等。在评估过程中,教练应该注重细节,对于每一个指标都要认真测量和記录,以便为后续的训练和对比提供参考。
训练结束后,需要进行考核。后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训练效果,了解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各方面素质是否有所提高。考核内容应该与之前的评估相对应,包括身体形态、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性等方面。通过对比前后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训练的效果,并且针对学员的表现和进步,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除了前评估和后考核,建立完善的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应该包括评估和考核的标准、流程和周期等。同时,应该建立数据档案,将每一次的评估和考核数据记录在案,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对比。通过这样的制度,可以更好地监督训练过程,确保训练效果,并且为学员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训练服务。
4.3 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
充分利用身体功能训练的内容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利用瑞士球、腹肌轮等器械,可以设计出有趣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身体。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参加训练,还可以将竞赛、游戏等形式融入组织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身体功能训练的乐趣。同时,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不同的器械来锻炼自己的身体,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4.4 融入大学体育课程
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功能性训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例如,利用平衡球、弹力带等工具进行核心力量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以更好地完成各种运动动作。此外,功能性训练还可以通过一些复杂的动作组合来提升学生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提高其协调性和反应速度。这些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运动中提高技能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
5 结语
通过本实验分析发现,功能性训练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功能性训练注重身体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和爆发力的训练,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中的适应能力。这些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功能性训练的最佳方案和实施方式,以便更好地应用这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思积. 功能性训练在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未来走向[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23,38(6):70-78.
[2] 汝雷, 孙凯. 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应用研究[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6):94-97.
[3] 王宁. 探究身体功能性训练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20(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