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活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民间信仰影响民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民俗文化活动反过来影响民间信仰的表达方式,影响其在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张掖民间有一则关于山丹娘娘庙来历的传说,该传说讲述了山丹县祁家店村破肚子娘娘民间信仰的产生、祭祀等有关情况。破肚子娘娘信仰是祁家店的地方民间信仰,“娘娘庙”是围绕破肚子娘娘信仰形成的适合地方需要的民间神灵信仰体系。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民俗庙会文化活动。
民间传说中破肚子娘娘
民间传说是以特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风物等为蓝本,采用亦荒诞亦真实的表现形式创作的一种口头叙事文学作品,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上曾经产生重大而又影响深远的人物和事件的某种集体记忆。(周建强:《张掖民间传说与道教神仙——以〈老子骑青牛入流沙〉为中心的考察》,《寻根》2019年第1期)有学者指出,民间传说在充满时间、空间错置与幻想的迷雾背后,往往包含并反映着丰富的社会舆论与情景的历史真实。(户华为:《虚构与真实——民间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史“知识考古”》,《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祁家店,又称祁家寨,位于今县城附近,属清泉镇,是古代城防重地。道光《续修山丹县志》载:“祁家寨城西十五里。”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置山丹卫,管理军政事务。洪武二十四年后,明朝在山丹设置千户所、百户所的基础上,又设置7个约保,管理民户,祁家店即为设置的24村堡之一。清代,祁家店为山丹县管辖的重要村堡之一。民国22年(1933年),山丹县分三区,祁家店为一区二乡的驻地。新中国成立以后,祁家店先后属山丹龙山区、一区六乡和清泉公社(乡、镇)管辖。(山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丹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可以说,至少自明代起,靠近县城最近的祁家店就成为山丹最有影响的村堡之一。祁家店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了“破肚子娘娘”等民间传说,包含并反映了当地山川特点、地理风貌的历史真实,具有地方话语的特征与意义,表达了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等。
据传,很早以前,身怀六甲的娘娘与小姑子一起来山丹河挑水,行走间但见高山与龙首山恩爱无比,即将合二为一,一旦既成事实,河水便不能下泄,山丹县城所在地的清泉镇及周边将成为一片汪洋。为了拯救民众,娘娘急忙拿挑水扁担顶住山体,最终力不能支,扁担戳破了自己的肚皮,灵魂随即得道升天,血水阻止了两山合一,后人为了纪念她“厥功弱水”,建了神庙,供人祭祀。
传说在讲述破肚子娘娘庙的来历过程中,透露出破肚子娘娘缘何崇祀等有关信息。尽管传说采用了富有神话色彩的表现形式,但其所述内容并非完全与历史真实、地方风物等毫不相干的想象与幻想。传说中的山丹河古谓弱水,是马营河、寺沟河在距县城东南2公里处汇流而成,后折向西北注入今祁家店水库。原山丹河可经东乐山羊堡流入甘州,又于甘州城北15公里处(靖安乡南端)汇入黑河。高山地处山丹河畔,在“城西南十五里”(《续修山丹县志》),实际上为祁连山余脉向北延伸的低山丘陵。龙首山在“城西北三十里,一名甘凌山,俗名北山。《甘肃通志》曰:‘甘凌又名甘峻山,山阴有泉,旱祷辄应。内石洞三,有龙眼石,土人以晦明卜岁焉”。(《续修山丹县志》)关于龙首山,当地民间还有着“龙首山上戴帽帽,雨水下得起泡泡”的歌谣。道光《续修山丹县志·名胜》中亦有“龙眼应雨”的相关记载,可见龙首山与当地气象变化之间的紧密关系。龙首山南麓也有一些低矮的山前丘陵蜿蜒南向,几乎与南部山丹河畔北向的高山低山丘陵相接。祁家店村位于高山和龙首山两山夹裹的山丹河谷地带,山丹河便沿着两山相接的中间低洼区,自东向西蜿蜒汇入黑河。
因“有功于民”,娘娘死后,当地为之立庙并进行崇祀。这符合“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中国人文宗教传统。《尚书·禹贡》有“导弱水入合黎,余波入流沙”的记载。道光《续修山丹县志·名胜》“合黎禹迹”载:“合黎,山丹西十里,石嘴山北土岗,势与山接而中断,弱水出焉,世传大禹导弱水处,架水有古桥,桥北板屋参次,隐见烟林间,朝暾夕月,饶有胜致。”张掖大地上广泛流传着大禹治弱水的传说。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记载,他经过山丹时还曾见到过蝌蚪文《禹导弱水碑》。(方步和:《张掖史略》,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传说绝非纯粹的臆想与虚构,实际上是当地解释世界起源(祁家店地形、山丹河流向)的一种方式,反映了他们的朴素宇宙观。
传说中娘娘阻止两山合拢,畅通山丹河的故事基本上是大禹开凿合黎山、导弱水入流沙事迹的翻版,所不同者唯故事的主人公有区别。关于破肚子娘娘的民间传说还有其他两个更为具体的版本,一为娘娘怀的是皇帝(张志纯、何成才、安培兰:《张掖民间传说故事》,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一为娘娘怀的是包公。无论哪个版本都是在颂扬山丹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表达了民众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又寄托了当地对平和、安宁、公平、正义的生活秩序的向往和追求。破肚子娘娘实质上是山丹祁家店山川特点、地方风物和大禹治水故事神话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地方话语的内涵与特点,是产生于山丹祁家店的地方神。
破肚子娘娘庙所供奉神祇
原娘娘庙石窟相传始建于明代,石窟山体坐西向东,早期由人工开凿于山体底部,大石窟内又有小石窟龛,进深5米、面宽10米,面积50平方米,塑有破肚子娘娘等神像。原娘娘廟石窟在20世纪70年代初惨遭破坏,现娘娘庙为当地群众于20世纪90年代自发重建。重修的娘娘庙坐落于祁家店水库坝底西侧,坐南面北,是一座四合院落式的庙宇,由庙门、大殿、右厢房等建筑构成。娘娘庙的修建巧妙地利用了高山的地形地势,一层为三神殿,殿外两旁借助天然地势修建了楼梯;二层为娘娘殿,也是娘娘庙石窟殿堂所在,与一层三神殿构成一个整体建筑群落。娘娘殿不远处的山顶又利用山势,修建了文昌阁,这便是娘娘庙的主体建筑。
三神殿门外墙左侧,正对庙宇山门处绘有镇山之神王灵官。殿门外墙右侧,与王灵官相对处绘有南无伽蓝菩萨、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伽蓝、关羽画像下方供奉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对应位置的墙壁上绘有武财神关羽的画像,右侧窗台处供奉武财神关羽神像。
三神殿殿内主要供奉龙王、山神和土地神三尊主神,其中,正中位置供奉龙王,龙王左侧,紧靠龙王处供奉一尊造型相对较小的弥勒佛像,右侧后墙上粘贴有道教三清尊神画像。龙王是传说中可以兴云致雨的神灵,山丹县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虽然来自南部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造就了丰饶的绿洲平原,但该区域农业生产仍常受旱灾威胁。这一客观条件和现实需求使得龙王信仰在该区域特别流行。谢继忠指出,明清山丹原有龙王庙4座,宣统时增至38处(谢继忠:《明清以来张掖的龙王信仰研究——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之四》,《河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可见龙王信仰在山丹的盛行。龙王右侧供奉慈眉善目的土地公,左侧供奉一位手持兵刃、面带慈祥的地方保护神山神。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祁家店是山丹西门户,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村堡之一,南靠祁连山余脉高山,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在这种背景下,渴望安宁、祈求和平自然成为祁家店民众对理想生活的朴素追求,民众幻想并创造出能够护佑地方、给地方带来平安的地方神将军形象的威灵山神。
娘娘殿外墙左侧绘有能静观音画像,右侧绘有般若修真观音画像。能静观音即三十三观音之净水观音,张掖大佛寺土塔即有能静观音坐像壁画。般若修真观音意为悟佛法真谛的观音。殿内正中最深处的上窟供奉着破肚子娘娘、小姑子、小孩儿及其奶奶的塑像。破肚子娘娘神龛前悬挂横批为“厥功弱水”的对联“慈德俨然秩千秋,圣恩浩荡涤万古”,诉说娘娘生前事迹,嘉許娘娘的功德。娘娘因畅通山丹河水而受到纪念和祀奉,她也已经演化成当地的生育女神,反映了民众祈求妇女生产顺利的美好愿望和心理。药王孙思邈、咳嗽奶奶的塑像位居下窟,分居娘娘塑像群左右两侧。文昌阁上书写着楹联:“万丈文光连北斗,四时佳气对南山。”殿内墙壁正中绘有文昌帝君,桌上供奉一尊左手拿书、右手持笔的文昌帝君塑像。娘娘庙右厢房第一间内正中供奉文武财神塑像,正中墙壁上从左至右悬挂南极长生大帝、北极紫微大帝、昊天金阙至尊、承天效法后土等画像,左墙壁悬挂财神、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玉皇大帝、南海观音画像,右墙壁悬挂道教神仙布道宣教画像。
从祁家店娘娘庙供奉神的属性来看,除破肚子娘娘等地方神外,还涉及诸多佛教、道教神灵,表现出民间信仰地域性、杂糅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而在娘娘庙祀奉的这些神当中,尤以财神、龙王、山神、土地、文昌等在民间信仰中较为普遍的神灵最为显眼。从崇祀神的职能来看,主要有与当地农业生产有关的龙王、土地神,与护卫地方安定有关的山神、灵官,与人们生活有关的生育女神、医药健康神、和睦家庭神、文武财神,还有事关地方文教的文昌神等。娘娘庙供奉的神虽然神位级别并不高,甚至是地方小神,但却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也是民间信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可以说,山丹县祁家店村娘娘庙实际是以破肚子娘娘信仰为中心,形成的适合当地民众信仰需要的神灵祀奉体系。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娘娘庙才能深刻影响了当地民众的信仰心理,并形成以破肚子娘娘为中心的民俗文化庙会活动。
祁家店村冬至民俗文化庙会
祁家店于2016年入选“中国历史古村名录”,是河西走廊为数不多的届次化举办冬至民俗文化活动节的村社。每年冬至一大早,村民们便敲锣打鼓来到破肚子娘娘庙上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现今,冬至民俗活动期间,村民们在参加娘娘庙祭祀活动回来后,会到新落成的村文化广场举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结束后,一系列形式多样、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类节目,如念唱宝卷、民间小调、舞龙舞狮、现代舞蹈等轮番上演。村民们还会以说书的形式,表演破肚子娘娘的传说。祁家店破肚子娘娘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娘娘信仰增加了民俗活动的厚重人文历史性,使其更像是对文化传统的承继,而民俗活动反过来又使娘娘信仰延续至今,并推动其不断进行现代化转向。这种互动过程一定程度上应对了城市化对原村落居民群体的消解,发挥了密切原村落居民之间的联系、维系村落居民情感的作用。
在整个冬至民俗文化庙会活动中,最特殊、最引人注目的当是“捣老爷”和吃“牛娃子饭”的习俗。据称,旧时在冬至前一晚,村里好事者(文化活动爱好者)会带领一批半大小子们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去闹冬至。每到一家,这些人就在院子里敲敲打打,小子们和着锣鼓点高声喊叫:“嗷,嗷,冬至了;嗷,嗷,不睡了;嗷,嗷,做饭了;嗷,嗷,上地了。”主家则会给他们装上提前准备好的米、面、菜、肉等物品。经年累月,这一过程最终演绎为具有戏剧意味的小戏《捣老爷》。冬至晚上,“好事者”们聚到事先说定的人家,把“捣老爷”活动中积攒到一起的面、米、菜和肉等烩到一起。由于收集到的菜品、面食等都是来自不同家庭,各有特点,形态大小不一,有的像小虫蛹,有的像小蝌蚪,有的像小鱼,有的像小蝈蝈儿,还有更大点的又像个小花牛犊,下到锅里格外显眼,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大锅饭叫“牛娃子饭”。
任积泉指出,从内容上看,“捣老爷”反映了一个脱俗于吃的物质享受到乐的精神享受的升华过程,是闹冬至闹出来的一个精神产品。(任积泉:《“闹冬至”展现本土文化自信》,《张掖日报》2017年1月21日)“捣老爷”的“捣”有捣乱、嬉戏、祝福之义;而“老爷”要么是有权有势之人,要么是地方上的长者、尊者。“捣老爷”反映的是人们在“大如年”冬至日的一种祈福、祝贺行为和仪式,活动中获取了做“牛娃子饭”的各式菜品面等材料,成品加工好后由村民们共同享用,这种习俗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在同一时间共同食用同一种食物的习俗,实际上体现的是独特村落文化和村民们的共同记忆,呈现出的是村落共同体。
娘娘庙以破肚子娘娘为中心,形成的适合当地民众信仰需要的神灵祀奉体系。祁家店民间信仰深刻影响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民俗文化活动也因此有了鲜明的地方话语特征。同时,民俗文化活动也对民间信仰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祁家店每年举办的万人同吃“牛娃子饭”活动,能够实现当地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的良好互动。民俗活动既保留了其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又不断与时俱进,实现了创新性发展。而对于民间信仰来讲,其背后蕴含的合理的、善良的、人文性的伦理价值追求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题图:山丹县祁家店村破肚子娘娘庙全貌)
[2022年甘肃省教育厅博士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当代河西走廊民间信仰研究”(2022QB-161)阶段性研究成果]
——————————————————————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