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秉键
幻灯是诞生于近代西方的一种新型媒介方式,其发明不仅改变了影像文化的存在形态,而且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晚清时期,幻灯既作为一种娱乐教育器具得以推广,又作为一种光学知识得以传播,革新了国人的文化消费场域,印证了时代的变迁。
幻灯为何物?
一般认为,幻灯是由德籍耶稣会教士珂雪(Athanasius Kircher)于1645年左右发明的,史称“魔幻燈笼”(Magic lantern)。但征诸史实,幻灯其实非一人一时所发明,珂雪或是其中之佼佼者。晚清期刊《中西闻见录》载有英国传教士德贞(John Dudgeon)所作《镜影灯说》,其中述及幻灯的发明历程,大略曰: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西人已初创幻灯,“迨前明中叶,西国复有造者,其人卒于穆宗隆庆初年,至神宗时亦有人继之。迄本朝乾隆五十四年,斯法尚未克尽善,其弊多坐灯光之不足。是年有一西国人,独出心裁,另行创造,其灯焰清光盛,法亦较备于先”。此番概述虽嫌简略,亦未提到珂雪,但道出幻灯机的发明发展历时久长,至18世纪末“尚未克尽善”。
幻灯发明后,在欧洲迅速流行起来,成为“教士和魔术师们热衷的道具”。在17世纪70年代初,耶稣会传教士闵明我(Claudio FilippoGrimaldi)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等将其携至清宫,康熙帝率先睹其真容。嗣后经西方贡使、传教士、商人的传输,幻灯不仅出现于中国民间社会,而且进入某些知识人的头脑。据《粤海关志》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意大利“教化王”遣使进贡,贡品内有“火字镜”(幻灯)、“照字镜”(幻灯)等物。李斗著《扬州画舫录》(1795年)述及“影灯”(幻灯)情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令天光云影相摩荡,兼以日月之光射之,晶耀绝伦。”顾禄著《桐桥倚棹录》(1842年)也论及幻灯机,有“其法皆传自西洋欧罗巴诸国,今虎丘人皆能为之”之语。郑复光著《镜镜痴》(1846年)则叙述了“放字镜”(幻灯)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据考察,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幻灯已出现于苏州、南京等地某些民众节庆活动中。
幻灯虽在清初已传入中国,但至晚清才得到广泛认知和传播。披览晚清文献,多有介绍幻灯机之构造和原理者。
幻灯机由机身与光学构件组成。前者包括镜箱、镜筒、底盘等部件,后者包括光源、反光镜、聚光镜、放映镜等部件。机身是安装光学构件的装置,光源是用以照射幻灯片的设备,如蜡烛、电灯;反光镜为凹透镜,装于光源后面,能够将光源向后发射的光线反射回来,以提高光能的利用率;聚光镜为平凸透镜,装在光源前面、幻灯片后面,能将光线会聚并均匀地照射在幻灯片上;放映镜为凸透镜,在幻灯片前面,能将幻灯片上的画面放大,并成像于幕布上。《镜影灯说》述及这些部件及其功能曰:
(镜箱)用洋铁制就,一面前有一筒,上嵌玻璃凸镜,以收束灯光射线。内置小筒,亦安一镜,以对其聚光点。又在灯后设一凹镜,以使其光映射返照,而前光益加明朗。大镜前有隙,可置木版玻璃画一扇,每扇绘做故事四五段,以便观时,随意抽掣改移。匣之四周,皆饰以漆,令灯光不透于外。木版上有小轮,一经推转,匣中人物之影,射于屏上者,能动转如生。人从而窥之,万象毕呈,应接不暇,洵可怡神悦目也。其法或照于壁上,或照于屏帷,俱可。
《万国公报》有文述及幻灯机的构造及播放效果,略谓:其状如铁制之“拱轮之轴车”,其上有一圆管以通烟火,其前有栅门可装入玻璃片,其后有门可置灯火,其旁则有枢纽。放映时,“通室漆黑,使光透画片,而射于壁,或天文地舆、城郭宫室、人物山水、花木鸟兽、昆虫鳞介等类,多所未见者,皆得一一睹之,以广见闻。其影之射于墙也,大俱数尺,无不形肖而神似,且有流动不滞者。如轮船、火车之驶行,硕鼠、游鱼之上下及地球星宿之旋转,人物手口之运动,靡不栩栩欲活。此不过一线之光……真可谓光景矣!”
《格致汇编》有文介绍一款“双灯”式影戏灯的构造:
灯箱上有烟囱,曲折而上,一面有镜筒伸出,中置玻璃镜数枚。筒后端系单面凹透镜,径约一寸半至三寸。此镜之前,有双面凸镜,约三寸至四寸半,而筒口则置放大之镜,筒体为数节,贯套而成,上有螺丝,可以捩送,使其能伸能缩,以便对准光心。在筒之后端,有缝隙可置画图于内,有簧压紧。灯箱之后面有门,司以启闭。箱之外面,俱漆黑色。
“双灯”式影戏灯
上述幻灯皆以蜡烛或油灯为光源,《万国商业月报》介绍一款以电灯为光源的幻灯机:“影戏机器之制,为一长形盒式,中藏电灯,灯前有凸镜,适与照相镜相反。照像镜以大缩小,彼则以小放大。灯前复有槽,将片彩画于玻璃上。灯光射于背,而彩片现于前之布幔上,则即形神活现矣。”《理化学初步讲义》同样概述了这一构造,大略曰:影戏灯又名幻灯,“置灯于反光镜之焦点,使其反射之光,通过透镜,而射于画片之上;又以凸透镜置画片前,受其所映之像,而扩大之,射于布幕,则成显明之倒像。欲得正像,即倒置画片可也”。
以上所述虽然略有差异,但皆论及光源、反光镜、聚光镜、放映镜等主要光学部件和成像过程。
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幻灯机的放映镜头相当于一块凸透镜,其作用是将幻灯片在幕布上投射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物体距凸透镜愈近,成像愈大,反之亦然;镜头距幕布愈近,成像愈大,反之亦然。《中西闻见录》述及这一原理曰:
其灯制大约用一凸镜,前安小方木板,中嵌玻片,上绘天文、地理、人物以及鸟兽,并昆虫各等类,镜后燃灯,俾灯光射线,由镜而传于画,画中微细之物,射影于屏则甚巨。……设将屏帷后移,则所照之影小,前移则所照之影巨。灯距屏远,其影必小,较近,其影必巨。最要者,无论影之远近巨小,镜光务须对准,否则不能真切。大抵影愈远愈小则愈明,愈近愈巨则愈昧。
就功能而论,幻灯机可以显示细微物影,也可以展现、幻化各色图景。《镜影灯说》介绍了六种幻灯机:一为“显微镜影灯”,其构造是在普通幻灯机上加置显微镜,借以显示“细微绝小之物影”。二为“万花镜影灯”,其构造是在幻灯机前端“安嵌”万花筒,“以作剧观”。三是“幻化影灯”,其构造是在灯箱内装设两个光源,通过光源变换,可令“寒暑跌更,昼夜互变,明晦阴晴,风云顿改,令人见之,应变无穷,足以豁观者之心目耳”。四是“三棱折光幻化影灯”,呈八角式,其镜筒前端安置三棱玻璃一条,可令“折光映射于屏幔上”。五是“二气阴阳灯”,其器有两镜筒,能通过“阴阳之光”映射物影于屏幔上。六是“巫觋幻化影灯”,能将隐身台下者的身影映射于台上,“作假如真”,变化无穷。
幻灯机的成像不仅取决于透镜,也与光源的强弱、幻灯片的质量有关。早期幻灯机的光源为蜡烛,后来随着照明技术的改进,汽灯、电灯成为幻灯机的光源。《镜影灯说》谓幻灯机有三种光源:油灯、“养气石精”灯和“养气轻气”灯,并阐述了“养气石精”灯和“养气轻气”灯的制造方法。“养气石精”灯和“养气轻气”灯皆为电石灯,前者由氧气和生石灰制成,后者由氧气、氢气和生石灰制成。《镜影灯说》也述及幻灯片的形制,谓幻灯片“画片”和“照片”之别,“画片乃用明漆调色,画于玻璃之上”,照片为“照成之影片”,主要有两种:“一乃所照之山川丘壑,一乃抄照古今名人之画片。”
幻灯的流行情况
幻灯为舶来品,入华之初,有“火字镜”“照字镜”等译名,降至晚清则多称其为影灯、影戏灯、射影灯、镜影灯、外国影戏、西洋影戏等。《格致汇编》有文曰:“影戏灯者,西国之剧具也,能将画影射于墙壁或屏帷之上,放大若干倍,使人观之怡神悦目,故此名也。”《游戏报》亦有文曰:“影灯,以白布作障,对面置一器,如照相具,燃以电光,以小玻璃片插入其中,影射于障,山水则峰峦万叠,人物则须眉并现,衣服玩具,无不一一如真。”“幻灯”一词本为“Magic lantern”之日译词,后因其简明而逐渐为国人认可采用,从而取代了影戏灯、西洋影戏等译名。
晚清幻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大众娱乐形式。上海得风气之先,至迟于19世纪60年代已开始公映幻灯片。
1866年10月31日,《上海新报》刊载上海播放幻灯“灯下画景”的信息:
礼拜四晚六点钟时,在沪城同文馆内,观西士带来灯下画景数十套,掀空玲珑,无美不备。其小套如名花异卉、人物山水、奇禽异兽,固已目不给赏,他如英国京都城池屋宇,以及冰洋凝结,更有引人入胜之妙。嗣观一大河,河上造一大桥,桥上行轮车,桥下行轮船,新奇巧出,出人意表。其大套则见地球循日而行,星月交辉,护日护月,了如指掌。另有一画,能分昼夜,如中原日出之时,即西国日入之际,一明一暗,互相转运,而昼夜分矣。及观轮船行海,益信地体之圆,洵足增人智慧。至若人骑马上,倏忽马又骑人,并有人头忽然落地,转瞬人头归原等套,又技之小焉者也。观者无不击节称赏。(《中外新闻》,《上海新报》1866年10月31日第2版)
19世纪70年代以降,幻灯在上海时有上映,《申报》曾屡屡刊发各茶园、戏院所发演出广告和讯息。如1874年5月28~30日,《申报》刊载丹桂茶园即将开演西洋影戏广告,言称其“极其巧妙,变化无穷”,可大开观众眼界。1875年3月18日,又刊发其“开演影戏”广告,言称:“近有英国影戏班来申,将拟于丹桂茶园开演。……据招贴所称,该戏班奇巧万状,莫可名言,不特中国人未经见及,即在欧洲等处之人亦难得见之也。”19~20日,刊出法商将在金桂轩上映影戏信息,其内容有“各国地方山海景图”以及百鸟朝王、禽兽贺寿图,“奇巧变化,比众不同,中国并无到过,即外国亦少见之”。23日,又刊发美商将在富春茶园“开演外国奇巧影戏”广告,内容有各国景图并雪景、火山、百鸟朝王等,“其火用电气引来,故格外明亮,比众不同”。
据《申报》载,1887年12月,西人在上海老三雅戏园开设“射影镜会”,播放“各国之山川草木、各都大邑以及人物衣服、文天天理”等幻灯片,所有景致“一经射影镜中,令人望之,靡不活现”。1891年1月,有英人借三雅戏院开演“新奇机器电戏”,“此戏与前者种种诓骗之类大不相同,真罕见者。电光一耀,如月中见万国九州变化。火光闪出,龙兽鸟飞,真活之玄妙,实乃神点鬼化,幻妙无穷”。1893年1月,有英商在上海四马路放映“奇巧外国影戏”,“所演影戏每夜换新,幻妙变化,光怪陆离,非比寻常,大有可观,不独眼界增广,亦稀世之灵”。
幻灯不仅在晚清成为重要的娱乐形式,而且也充当了教学工具。上海《格致书院会讲西学章程》明确规定:“学课中遇有须演试者,拟用院内已有之器具,订期在院依法试验,或用影戏灯等法,显明其理。”据《申报》报道,1898年3月29日,上海格致书院聘请约翰书院西教习李思“用影戏灯讲天文事理,供人观听”;4月5日,又邀请舒德卿“用影戏灯演讲全体之学,与众听闻”;4月12日、19日、26日,又分别邀请传教士舒德卿、衡特立、李提摩太到院演讲。美国传教士卜舫济在华期间曾屡屡利用幻灯宣讲耶稣生平、天文、地理和历史知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饶伯森也曾利用幻灯进行科学演讲。
在晚清,幻灯因其商业价值成为重要的筹资助赈手段。如:1885年,两广遭受特大水灾,哀鸿遍野。华人牧师颜永京于是年11~12月在上海格致书院举办“环球旅行幻灯放映会”,以筹集赈灾款项。事后《点石斋画报》特请吴友如手绘成16幅版画记其事,谓:颜永京在格致书院“出其遍历海外各国名胜画片为影戏”,“图凡一百数十副,颜君一一指示之曰:某山也,某水也,某洲之某国,某国之某埠也。形形色色,一瞬万变,不能编记,而亦不尽遗忘,凡足以恢眼界、资学识者,斟酌去留,得图十有六”。为筹集善款,同年12月至翌年1月,高易公馆筹赈所在《申报》多次刊发“影戏助赈”广告。
作为一种舶来科技品,幻灯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感染力,而且具有“科学教育”功能,同时还具有“时间的经济”和“记持的恒久”的特点,“数秒钟的图画表演较之几页的文字或数分钟的言语的描写更容易产生较正确较鲜明的心像”。因此其一经使用,便很快博得好评。如1875年3月,《申报》有文评论外国影戏曰:此戏顷刻变换,层出不穷,赏心悦目,格外光明,“从此领异标新,争奇斗胜,想阅者必更为眉飞色舞矣”。同年5月,又有文评西洋影戏曰:“其戏片多运以機巧,可以拨动,故有左右转顾者,上下其手者,无不伸缩自如,倏坐倏立,忽隐忽现,变动异常。……种种用物,俱极精巧,难以缕述,并有中国、东洋诸戏与本埠各戏园所演无异,其中景象逼视皆真,惟是影里乾坤,幻中之幻,殊令人叹,可望不可即耳。”1887年12月,《申报》还有文评其胜处曰:其所映“中西各国名郡及铁路、铁桥、灯楼、风磨、天象、舆图、珍禽、奇兽,以迄服饰之美丽,房舍之精工,光怪陆离,无不惟妙惟肖。佛言:一粒粟中,现大千世界。是镜也,其亦粟之一粒欤?会中更设西乐一班,娱目之余,更堪悦耳”。
在幻灯独特魅力的感染下,一些文人墨客还专门撰写了“观后记”,以记录其心迹。例如:1875年3月,《申报》刊发《观演影戏记》,叙说作者在丹桂茶园观看幻灯之感,有曰:其画面“或崇岭峻山,如入山阴之道;或重楼复阁,如规建章之宫。或如电光闪烁,雨点欹斜;或如冰结阴山,雪凝瀚海。他若飞鸟投林,游鱼入水,舟行海角,月映波心,亦不胜枚举。……座上诸客,无不击节称赏”。1885年11月,《申报》又刊《观影戏记》,记录了作者在格致书院观看颜永京演示幻灯的场景:
堂上灯烛辉煌,无殊白昼。……其机器式四方,高三四尺,上有一烟囱,中置小燈一盏,安置小方桌上,正对堂上屏风。屏上悬洁白洋布一副,大小与屏齐。少选,灯忽灭,如处漆室中,昏黑不见一物。颜君立机器旁,一经点拨,忽布上现一圆形,光耀如月,一美人捧长方牌,上书“群贤毕集”四字,含睇宜笑,婉转如生。洎美人过,而又一天官出,绛袍乌帽,弈弈有神,所捧之牌与美人无异,惟字则易为“中外同庆”矣。由是而现一圆球,由是而现一平地球。颜君俱口讲指画,不惮纷烦,人皆屏息以听,无敢哗者。
1887年10月,《申报》又刊发《观影戏志略》,述及作者在丹桂茶园观看幻灯的情形:
丹桂园又演影戏,台上设布幄,洁白无纤尘,俄而电光发射,现种种景色,颇有匣剑帷灯之妙。其中如英皇太子、宰相及德国君臣各像,无不奕奕有神,历历在目。又有土耳其京城、英国海岛、中国天坛及燕京各处胜迹,令观者心目中为之一爽,几如宗少文之卧游,抚弦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他如人物之变幻,日月之吞吐,沙屿风帆之出没,珍禽怪兽之往来,一转瞬间而仪态百变。嗟乎,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大千世界,何不可作如是观哉!是夜,观者亦颇济济,有赞赏者,有嬉笑者,有楼头凝睇,有暗中呼婢者。一时兴会,固自不恶,观毕而归为志,其崖略如此。
总而言之,幻灯在晚清已从新奇稀有的娱乐工具转变为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了媒介性质和功能的跃升,完成了所谓“从作为玩具到作为现实的镜子的技术工具的演变”。幻灯以“光科技”为依托,通过帷幔幕布这一“界面”向世人展现了人文自然景观以及各种新知识,不仅给晚清观众带来了电影发明之前未曾有的兴奋和喜悦,同时也给人以科技启蒙,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时代的变迁。
——————————————————————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