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精准资助策略研究

2024-05-23 14:08:46褚美琪
公关世界 2024年5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褚美琪

摘要: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我国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经多年发展,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发展,育人成效不断提升。2020年我国已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工作的重点从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应当基于后扶贫时代的特征,进一步解决精准资助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因人施策,不仅要立足于兜底保障基本功能,更要提高资助的精准度和人文温度,突出育人功能,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后扶贫时代”;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引言

“后扶贫时代”的精准脱贫将由集中性减贫治理迈向精细化、具体化。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资助育人目标,优化精准资助育人方法,以资助为契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资助工作重点应从单一的经济资助转变为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辅导、学业指导、就业创业指导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资助”,使其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最终达到教育脱贫的目标[1]

一、后扶贫时代精准资助的内涵

(一)后扶贫时代的定义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意味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虽然我国的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是相对贫困仍存在,未来我们将进入“后扶贫时代”。“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是指农村贫困将会进入一个以转型性的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为特点的新阶段[3]

(二)后扶贫时代下精准资助的特征

进入后扶贫时代,贫困问题发生明显转型,呈现出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生存性贫困转向发展性贫困,收入型贫困转向消费型贫困,原发性贫困转向次生性贫困,农村贫困转向城市贫困的特征[4]。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后扶贫时代”,单纯经济援助带来的解困成效将越来越低,“后扶贫时代”的资助育人转型必要性开始显现,资助育人工作要更精准,更侧重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知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激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问题,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时代所需人才。

二、“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

(一)识别机制不健全,对象认定不精准

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是开展精准资助工作的前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贫困认定流程一般是: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召开班级民主评议——二级学院认定工作组审核——学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核准——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公示。该认定过程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其精准度难以把握。首先,在学生申请环节中,为防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当地政策或者人为因素影响无法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而错失贫困认定情况的发生,学生在申请贫困认定时不必须提供贫困证明,这样做简化了申请流程,降低了学生在申请环节上的成本。但由于标准的降低和模糊导致申请数量大幅度增加,存在学生因侥幸心理和诚信缺失而弄虚作假的情况,给后续的认定工作增加难度。其次,在班级民主评议环节中,班级民主评议小组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组成,评议过程可能出现“人情问题”,导致结果过于主观,缺乏公平公正。另外,贫困认定工作一般在开学之初进行,老师和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不够深入也会影响贫困认定的精准性。

(二)精准帮扶不到位,育人理念较薄弱

高校的生源往往是多样化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家庭经济有差异,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也有不同。但是目前高校资助标准不够细化,在资助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资助育人工作不能单纯依靠资助资金投入的增长,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重物质支持,轻精神培养”的现象,思想教育仍是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其发展能力总体相对不高,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但部分学校对资助工作理解不全面,将资助工作重点放在贫困认定和奖助学金评选中,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职业发展、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境。模糊的培养目标导致高校贫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缺乏针对性,使得培养方向不明,资助目标达成度低[5]

(三)队伍建设待加强,监督评价不到位

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队伍主要由学生工作处和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组成。在实际业务工作中,资助专员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存在差异,负责多项学生工作,难以将精力全部投入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导致其在资助工作中重效率,轻精准、重助人,轻育人。同时,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第一责任人,应当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但是因教师自身教学、比赛、科研压力,导致其对学生工作重视不足,对于班级贫困生情况不了解。此外,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成果的检验离不开完善的反馈跟踪机制。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对资助工作的评估与反馈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校在资助工作完成后,缺少对受助学生的跟踪与调查,无法及时发现精准认定、帮扶、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较淡薄,在监督他人行为时存在“躺平”心理,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利于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

三、“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精准资助策略分析

(一)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后扶贫”时期特别是在过渡期内,保持资助政策不减,确保易返贫、脱贫等相对贫困家庭子女帮扶不减,对于巩固和拓展扶贫成果至关重要[6]。目前江苏高校在贫困认定时借助江苏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库精准识别江苏省特殊困难学生和历年受助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当地政府系统中已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档案,极大地保证了其家庭经济困难的真实性。因此,精准识别工作应重点面向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生,可以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识别。首先由学生在资助平台中进行资助申请,引导学生诚信填写,系统根据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情况生成得分,同时,学校借助大数据平台了解学生的消费习惯,并通过对学生的消费额赋分的方式分析学生日常消费情况;其次,辅导员与班主任应与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进行谈话,进一步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此外,在召开班级民主评议时合理配置参评人员,做到学生干部与非干部相结合、室友与非室友相结合,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班级中非参评人员负有监督之责,从而保证评议过程公平公正。

(二)精准实施资助措施

1.设置个性化资助标准

目前高校资助对象是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是依据学生困难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并给予相应经济资助,但资助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贫困原因、生源地区、年级、专业等要素的分析。因此,我们在资助帮扶过程中应把握精准资助的核心要义,运用多样化的经济帮扶方式,根据学生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经济帮扶方案。首先,根据不同的贫困原因给予精准资助,当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属于长期贫困时,如学生家庭贫困原因是家庭成员年迈而劳动力受损且不可恢复时,应当对此类学生提供长期的有计划的资助;当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属于短期家庭经济受损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临时性困难补助。其次,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省份,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有差距,因此,学校可以面向偏远地区学生给予额外的补助。再次,根据学生所在年级与专业特点进行经济资助,如大一新生入学时需要购买个人物品较多,开销较大,学校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赠送新生大礼包帮助其缓解经济压力;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因其行业特点,在学生实习期间需要向企业缴纳较高的学费和培训费,如空中乘务、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专业,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可以在学生就读期间免除其学费,在实习就业阶段给予额外补贴。

2.提升资助育人效果

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为切实做好精准资助工作,提升资助育人的效果,除经济补助外,高校还应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发展型精准资助。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扶贫先扶志,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关键节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资助发放后加强感恩意识和励志精神教育;借助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和毕业确认契机加强诚信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其次,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的引导。大学舍友间家庭经济可能会有较大的差距,容易引发学生产生自卑、嫉妒心理和不正确的金钱观,所以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定期与学生谈心谈话,对心理异常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和帮助。最后,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阶段,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职业院校需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精准地定位在培养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资源,提供多元化的资助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其一,提高学业成绩。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同辈一对一帮扶小组,并及时跟进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对进步学生给予奖学金或者额外补贴。其二,提高创新创业水平。邀请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利用校园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实践中。其三,提升就业能力。学校定期开展就业能力培训讲座,为学生讲解岗位搜索、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相关知识。针对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可以为学生提供专转本经验交流会,鼓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三)完善精准资助管理方式

1.加强资助队伍建设

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实施需要一支有担当、能力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资助工作队伍。精准资助不仅要求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同时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发展性资助,如心理辅导、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等。因此,学校需要发挥全员育人的功能,鼓励更多教师加入资助育人工作中来。在资助队伍管理过程中,首先应当提高资助队伍的政治站位。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负责资助工作的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公平公正开展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其次需要加强资助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引导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熟知资助流程,增强自身教育技能培训,从而提高精准资助育人效果;二级学院可以定期召开班主任和辅导员会议,向老师宣传资助政策,集中研究家庭經济困难学生情况,帮助学生制定专属成长方案。此外,高校应当加强资助队伍的绩效考核,重视资助队伍的职业发展,优化教师晋升渠道,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完善监督与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与评价机制是保证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在精准认定工作完成后,不能忽视后续的监督与评价。高校完善监督与评价机制首先应当定期跟踪受助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每学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动态调整。其次,学校应当对每学期的资助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回访受助学生,了解学生在心理、学业、就业等方面是否有所改善。同时,可以搭建学生个人成长评价平台,定期查看受助学生的个人成长线,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帮扶。最后,学校应畅通举报平台。学生的个人诚信在贫困认定环节中至关重要,在贫困认定结束后,应当对受助学生信息进行部分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提升责任意识,追求公平公正,若发现有学生在贫困认定环节谎报家庭情况,应及时举报[7]

结语

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高等职业院校中来自相对贫困家庭的生源占比较大,给予他们必要、可行、精准的资助对改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提升地方民众素质和实现地方长久脱贫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过程中应当从精准认定、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入手,在工作中贯彻落实资助育人导向,不断提升资助育人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后扶贫时代”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成效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115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汪三贵,孙俊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相对贫困标准、测量与瞄准——基于2018年中国住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1(03):2-23.

[2]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5日)[J].青海农技推广,2021(01):3-7.

[3]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1):62-66+149-150.

[4]张馨月. 后扶贫时代政府精准扶贫绩效评估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22.

[5]赵静.以“精准资助”理念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05):146-149.

[6]朱春花,周祥.“后扶贫”时期地方高校资助育人转型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21,23(04):158-164.

[7]冯艳阳.“后扶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质量提升研究[J].财富时代,2021(12):224-225.

(作者单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资助育人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
“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民办高校精准资助对策研究
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28:23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科技视界(2016年23期)2016-11-04 18:04:11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03:53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 18: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