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学生非遗手工艺课程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

2024-05-23 08:31:49袁玉梅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听障学生育人价值

【摘要】 手工艺课程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深入挖掘非遗手工艺的育人价值,精心选择当地非遗手工艺传承项目,积极探索非遗手工艺课程的育人路径,充分彰显非遗文化的育人成效,助力听障学生精神成长和生命发展。

【关键词】 非遗手工艺课程;听障学生;育人价值

【中圖分类号】 G762

【作者简介】 袁玉梅,中小学高级教师,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泸州,6460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和传承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1]。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校园是非遗文化枝叶生长的新“栖息地”[2]。将非遗手工艺引入特殊教育学校,丰富听障学生手工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形成多样化、综合化的传承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新和弘扬,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四川省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听障学生非遗手工艺课程为例,探讨如何挖掘非遗手工艺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内涵,探索非遗手工艺课程的有效育人路径,助力听障学生精神成长和生命发展。

一、深入挖掘非遗手工艺的育人价值,确立课程目标

让听障学生在手工艺课程中接触、了解、学习非遗文化,不仅可以引导他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可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因此,深入挖掘非遗手工艺的育人价值,确立非遗手工艺课程的育人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全面认识非遗手工艺的育人价值

一方面,学校从“以美立人”的角度来挖掘非遗手工艺的美学价值,带领听障学生充分认识制作工艺的智慧之美、材质选配的自然之美、古朴典雅的意蕴之美、图案色彩的和谐之美、收放自如的结构之美。另一方面,学校从“五育”融合的角度探索非遗手工艺的育人价值,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促劳,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促进听障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育人先育德,学校尤其重视非遗手工艺的德育价值。在非遗传习的过程中,从“对己克制、对人感恩、对物珍惜、对事尽力”4个维度深入挖掘,渗透文化自信、工匠精神、行为习惯、涵养品格、社会责任等品德教育。同时,针对听障学生身心特点与特殊需要,引导学生重建自我认同感,获得成功感,点亮自信与智慧。

(二)确立非遗手工艺课程的育人目标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遵循以人为本、挖潜促优、循序渐进、系统规范、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五大原则,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设置非遗手工艺课程目标(见表1)。

二、精心选择当地非遗手工艺传承项目,组织课程内容

(一)精选非遗手工艺项目

学校在遴选非遗手工艺项目时,重点考虑以下几点:与学校育人目标一致,教学资源丰富,与听障学生认知特点相符。精选的分水油纸伞、蝴蝶画、烙画、景泰蓝等非遗手工艺项目均符合上述标准。以泸州分水油纸伞为例,它是“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视觉审美价值,与课程“以美润心”的育人理念和目标一致;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当地有“伞里”“活态馆”“博物馆”等油纸伞文化场馆,有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和传承人;听障学生“眼明、心静、手巧、志坚”,对工艺传习充满兴趣。

(二)组织非遗手工艺课程内容

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3]的指导意见,结合非遗手工艺课程目标,围绕“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设计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发了“非遗之美——油纸伞”“非遗之美——蝴蝶画”“非遗之美——剪纸”“非遗之美——烙画”等课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课程群。

(三)丰富非遗手工艺课程教学形式

非遗手工艺课程主要采用“作坊式”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形式。“作坊式”是在仿原生态的非遗手工艺作坊教室里,采用以师带徒的形式开展教学,每周4课时,组织四年级以上的听障学生参加。学生按自身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参与项目,打破班级界限。“综合实践活动”按教学主题进行设计,每月一次,每次4课时,采用小组独立开展与大组联合开展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

三、积极探索非遗手工艺课程的育人路径,优化课程实施

非遗手工艺课程的精神内核是适性与扬长。非遗手工艺课程将非遗文化育人功能融于工艺传承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听障学生手工方面的优势潜能,习技与育德并重,让听障学生在每一节课、每一次学习活动中不断地经历、体验、感悟非遗文化,渐进成长。

(一)打造真实学习情境,潜移默化中涵养文化自信

基于真实学习情境理念[4],学校重点建设了“分水油纸伞”“长江奇石彩绘”“蝴蝶画”“布偶工艺”等4个手工艺作坊,严格按照相关手工艺作坊原样进行设计装饰,并结合学校教学需求予以优化,为听障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学习环境。

以“分水油纸伞”工坊为例,在环境创设方面,工坊外廊道顶面用油纸装饰行走引导线,与廊道的两组油纸伞文化墙相呼应。室内布置了覆盖整个墙面的大型油纸伞灯箱图,其余墙面布置了4组以听障学生油纸伞学习实景为内容的挂画,上空错落悬挂着两组不同型号的油纸伞。在功能分区方面,设置了操作区、展示区、售卖区、收纳区,配备了相应的设施,互不干扰,兼顾实用与美观。

此外,在整个校园文化设计中,走廊、操场、路灯、功能室装饰等无不凸显非遗手工艺文化元素。在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非遗手工艺之美,滋生主动参与传承的自豪感、幸福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优化课堂教学,工艺传承中培养优良品格

非遗手工艺的学习,不仅能让听障学生传承技艺,更能培养其优良品格。为了让听障学生将精益求精的非遗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主要采取3条路径:一是非遗大师进课堂,亲身示范,传递质朴匠心;二是日常课堂教学重细节,适时点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工艺传习为重心,加强练习,磨炼良好品格。

以蝴蝶画为例,教师在传授蝴蝶画技能的同时,不忘适时渗透守时、专注、有序、节约等优良品格教育,教导学生应怎样根据蝴蝶翅膀的纹路颜色进行剪裁才最节约,蝶翅要分类、分色进行收纳,创作时要安静、专注等。当学生感到枯燥、懈怠时,教师教导学生要以非遗大师为榜样,以传承非遗文化为责任担当,不畏困难,持之以恒。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非遗手工艺,教师还开展积分奖励活动。除了考核学生的工艺制作数量、质量外,还对学生的纪律、劳动、收纳等提出考核要求,每月进行总结奖励,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在守正创新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为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自强之心,听障学生结合酒城公交元素创作蝴蝶画《酒城公交美》,赠给免费接送他们参加各类活动的公交公司;创作蝴蝶画《八一军魂》,赠给火箭军驻泸部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会劳动的魅力,品尝创作的喜悦,培养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品格。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动参与中提升综合素养

非遗手工艺课程从听障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将其转化为活动主题,设计“考察探究、职业体验、设计制作、社会服务”4类综合实践活动,丰富课程形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涵盖主题说明、主题目标、主题结构、条件准备、主题实施等环节,并涉及课时设计、学习任务单、学习评价表等。主题目标中呈现价值体认、人格塑造、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要求,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乐于合作、分享的积极生活态度。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安全出行、独立思考的意识有所增强,团结协作、创新实践、积极沟通、多元表达等能力大幅提升。

(四)提供展能平台,残健交往中促进适宜融合

学校为听障学生提供展能平臺,设计实施了一系列非遗手工艺融合交流活动,助力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正向交往和互融,引导听障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建立自信心,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一是在助残日、儿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在江阳公园、白塔广场、百子图广场开展手工义卖活动。听障学生自信展示非遗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大胆进行作品推介。二是请听障学生担任工艺室小导游。小导游除了介绍作品材料和工艺外,还以作品名为内容向参观者推广国家通用手语。三是探索艺术融合。将油纸伞非遗传承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编排以聋人刻苦学伞艺为主题的舞蹈《伞语悠悠》,在一次次的展演中进一步传播非遗文化。四是开设非遗手工艺融合社团。通过融合教育合作学校、社区平台、教育培训机构招募融合伙伴,在节假日开课。听障学生与健听学生一起学习非遗手工艺,由听障学生担任教师的助教,并自然成为小组中的助学伙伴。

通过各类展能平台,听障学生传播了非遗手工艺独特的文化之美,丰富了社会交往经验,自然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四、充分彰显非遗手工艺课程的育人成效,改革课程评价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激励和促进听障学生发展,学校结合德育积分管理制度,在非遗手工艺课程教学中实施多元评价,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和信心,展示非遗文化育人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以赛促学,激励评价

学校组织非遗手工艺技能竞赛、作品竞赛、“双创”成果展示会、“非遗传承我最美”短视频征集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技艺的平台,表彰优秀学生;期末表彰会设置手工艺单项奖,评选“非遗传承小能人”,激励听障学生参与传承活动。

(二)立足素养,综合评价

在非遗手工艺课程教学实践及融合活动中,不仅评价学生的工艺传承技能水平、作品的精美程度,也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多元表达,让听障学生超越语言障碍,变得自信阳光。

综上所述,学校深入挖掘非遗手工艺的育人价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文化育人、课堂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促进听障学生“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提升审美素养,习得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磨炼出坚毅、自信、团结协作、不畏困难等良好品格,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白杨,卿斐.传统手工艺与非遗传承艺术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z1):217-219.

[2]李舒妤.非遗文化传承的教育路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23(3):191-1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李秀,周梦桌.特殊教育学校环境创设与利用的个案研究——以A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7):119-127.

(责任编辑:黄春露)

猜你喜欢
听障学生育人价值
关于听障学生汉语书面语习得偏误的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9期)2017-02-23 01:48:12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2:41:45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听障学生自残行为的成因与对策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02:42
聋人教育中的手语与文字结合模式的研究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价值的实践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听障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考试周刊(2016年54期)2016-07-18 07:48:28
试论中学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
考试周刊(2016年35期)2016-05-27 01:53:10
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高听障学生注意力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16期)2016-03-31 04: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