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现在更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他们自身的认知思维方式尚未成熟,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完全离不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和管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项目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育为本,借助情境或教师设置问题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使学生积极思考、理解科學课程的学习、积极探索。教师应对小学科学项目式教学进行运用,推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 项目化教学 教育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要求学生掌握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自然现象。科学课程比较贴近生活。在小学,科学课程包含一些简单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知识供学生学习。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可以进行项目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观察能力的项目,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十分有利。让学生一起学习知识,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拥有完整的知识框架,丰富课程内容,不再拘泥于某一方面。
一、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合作意识
在根据项目化教育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中,学习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是最终决定学校课堂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结合小学生认知、生理、行为发展等特点,将每个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将每项学习活动的内容分为若干项,引导学生制订小组研究计划,开展互动探索活动,让所有学生直接参加到整个研究项目或教学实践中,让小学生自主探索、体验、学习课程内容,锻炼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动手应用能力的提高。[1]以“钟摆的研究”单元为例,在课程单元中,教师首先对学习目的和任务进行了设计,并明确了一些相对基本的科学思维训练原则,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完成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以知识学习为目的的任务,帮助小学生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例如,教师组织设计各种学习和实践任务,学生以活动小组成员为最小单位,明确分工。每个小组负责设计制作摆锤,观察计数,总结检查结果,提出具体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出一些猜想和假设,明确下一步采用的各种实验学习计划、实践活动、交流总结报告等。借助这样一连串的交流与合作,得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模式的自由发散,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和科学素养体系的形成。
二、聚焦知识应用,促进高阶能力提升
项目式学习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方法。小学科学项目化模式的详细设计过程通常直接围绕某个科学问题本身展开。在小学科学新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注重考查小学生自身的探究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准确把握当前小学生自身在新课程中的表现情况。在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动态的数据获取与学习,综合知识整合与应用能力的提升,能有效促进小学生高水平应用能力和素养的不断提升,促进达成科学发展的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以小学科学课本中设置的“一天的垃圾”单元课内容为例,对本节课中设置的教学重点教师要明确,让小学生共同探讨和探讨校园垃圾过多形成对环境的影响,有效培养和引导小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发展的正确价值观。[2]
三、采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小学科学探究实践教学活动体系的构建采用活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掌握的部分学科知识能够直接运用到实际教学和研究活动中。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在科学教育实践、研究、探索过程中发生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活动的建构、探索过程,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在这些阶段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声音是如何形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项目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并借助科学的实践过程分析和总结声音是如何形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橡皮筋、尺子、音叉、袋子、拨浪鼓和其他能够用来检测声音和振动的工具进行演示练习,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为什么声音存在的地方就存在振动,当上述振动信号消失时,声音本身也会无形中消失。这种综合实践题教学法也可用于丰富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培养操作能力,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3]
结束语
在全方位实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要创新教学方式。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项目式教学法可以逐步将部分学生获得的新知识转化为技能,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综合创新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身心全方位均衡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欣.“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分析[J]. 成才,2022(2):2.
[2]黄呈澄. “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课中的创造教育研究[J]. 生活教育,2022(20):3.
[3]杨红宝. “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常态化课堂的开展[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