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菁
【摘 要】音乐是一种极具表达力的艺术语言,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音乐家能够传达情感、叙述故事,乃至探索抽象的思想。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作曲家们通过创新和跨文化的方式推动音乐的发展,为听众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永儒布的交响乐《怀念》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音乐作品,其音乐形态和创作手法引人入胜,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旨在通过对该作品的音乐形态与创作手法的探讨,解析作曲家对于音乐的独到见解与情感表达。
【关键词】交响乐 《怀念》 音乐形态 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3-0031-06
音乐作为一门抽象而又深刻的艺术,承载着作曲家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怀念》是一部集深情怀旧、形式精湛、多元文化为一体的交响乐佳作。作曲家通过精湛的编曲手法展现了对于器乐的深刻理解。交响乐队的演奏声部错落有致,巧妙地运用了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等不同类型的乐器,使得音乐呈现出浑然一体的质感。通过对音色的细腻运用,永儒布在音乐中勾勒出一种朦胧而深情的氛围,仿佛将听众置身于怀旧之境,同时传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性。
一、交响乐《怀念》的创作背景
永儒布作为作曲家,其个人经历对于音乐创作起着深远的影响。在创作《怀念》时,永儒布正处于生命中的特殊阶段,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对逝去时光的回顾与思考。个人的成长、变迁、亲情、友情等方面的体验,都成为音乐表达的原材料。永儒布在创作《怀念》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曲折和沧桑,这些情感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他的音乐中。《怀念》作为一部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交响乐,是永儒布对于人生百味的一次诠释。音乐通常被认为是作曲家情感的投射,而该作品正是永儒布对于怀念和回忆的情感投放。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怀念》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息息相关,在音乐的形式、主题和表达方式上都有所体现。永儒布创作《怀念》时正处于社会深刻转变时期,因此,该曲的主题和观念十分明显,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的思考和回应。
永儒布生活在蒙古高原的科尔沁草原,这片土地孕育了蒙古族人的生活、信仰和情感。草原的辽阔、蓝天的深邃,无疑是他童年时光中最为深刻的印记,这为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使他的音乐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独特表达。《怀念》中蕴含了永儒布对草原的怀念,对故土的眷恋。作曲家通过音乐来呼唤、描绘儿时的草原画面,让听者在音符之间感受到大地的宽广和沉淀。永儒布的青年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他的家庭也经历了沉痛的变故。永儒布的妻子在这一时期去世,这无疑是他生命中一个巨大的打击。在《怀念》中,永儒布通过音乐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深思念。思念不仅是个人的私情,更是对生命中重要人物的一种缅怀。音乐中呈现出的悲伤和深情,正是永儒布在创作时情感的真实流露。
除了对家庭的怀念,作曲家在音乐中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在动荡不安的岁月中,人们通过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来寻找内心的慰藉。永儒布在《怀念》中通过音乐的方式,描绘了对美好事物的独特回忆。这些美好事物包括童年时在草原上奔跑的场景,以及家庭团聚时的温馨画面。通过音乐的表达,他让人们在音乐中重新感受那些珍贵的瞬间。
《怀念》采用了典型的交响乐结构,包括序奏、主题发展、慢板和终曲等部分。但是,与一些西方交响乐作品不同的是,永儒布巧妙地融入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使整部作品更具独特的风格。在结构的安排上,他灵活运用了传统的交响乐形式,同时通过巧妙的音乐过渡和发展,将民族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形成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味的音乐结构。
《怀念》展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巧妙地运用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旋律。这些旋律取材于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民歌以及乡土风格,在交响乐的表达中显得深情而动人,使人仿佛置身于某一特定地域的风景之中。旋律不仅通过音符的运用,更通过演奏技巧和乐器的选择,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音乐风格,让听众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又温暖的情感共鸣。
二、交响乐《怀念》的音乐形态与创作手法
(一)音乐主题的来源
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民族音乐进行创作是作曲家们获取音乐灵感的重要来源。作曲家永儒布出生在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深受蒙古族音乐与草原文化的影响。蒙古族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独特的音乐传统根植于广袤的草原文化之中。传统的蒙古音乐包括马头琴、呼麦、长调等多种形式,这些多样化的音乐形式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和情感。内蒙古的草原之声以其独特的韵律吸引着众多音乐家,马蹄声、风声、呼唤声等元素融入蒙古族音乐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不仅反映了草原生活,也为永儒布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其悠扬的旋律常常表达着蒙古人对自由、草原的深厚情感。在《怀念》中,永儒布巧妙地将马头琴的旋律融入交响乐的音乐主题之中。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延续了蒙古族音乐的传统,还赋予交响乐更加宏大和深远的情感。草原的声音是蒙古族音乐的灵感源泉之一。在《怀念》中,永儒布通过音景描绘的手法,用音乐再现了草原的壮丽景色。风吹草动、牛羊的悠扬叫声,都被巧妙地编织进音乐主题之中,使得整个交响乐作品具有鲜明的草原色彩。蒙古族的长调歌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民歌形式,通常用以表達生活、亲情、爱情方面的情感。永儒布在《怀念》中引用了长调歌的旋律元素,使得整个交响乐更具民族气息,旋律的魅力不仅让作品更加接地气,同时也传递了深沉的文化内涵。
(二)结构安排符合音乐形象的表达
作为交响乐的开篇,引子部分在《怀念》中扮演着引导、奠定情感基调的角色。《怀念》第一部分开始的旋律是由弦乐组演奏,展现出了肃穆与不安的情绪。其调式调性为C宫系统的A羽六声调式,外加清羽音。主题陈述之后,主奏乐器从弦乐组的小提琴变为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以悠扬的马头琴旋律为引子,将听众带入内蒙古广袤的草原景象之中。引子部分的节奏宁静而流畅,仿佛是在讲述一段悠远的故事。通过温柔的音符,作曲家成功地勾勒出了怀念与思乡之情。
主部分是交响乐作品的核心,也是永儒布在《怀念》中进行情感表达的主要阶段。整个主部分按照三部性结构原则创作,分为第一、第二与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题的首次呈现,永儒布选用了马头琴的旋律,通过管弦乐队的呼应,使得主题更加丰富和庄重。在这一部分中,音乐的氛围逐渐升华,展现出深沉而豪情的草原景象。旋律在弦乐、木管、铜管之间交替呼应,构建出一幅富有画面感的音乐图景。第二部分是主题的发展和变化。在这一部分中,永儒布引入了呼麦的独特表达方式,通过合成人声和器乐的对话,使得音乐更加多元化和富有变化。第二部分的节奏加快,音乐愈发激昂,如同奔腾的马群在草原上奔驰。该部分的高潮通过强烈的音响效果和管弦乐的高亢演奏,使得音乐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第三部分是主题的再现,但在该部分中,永儒布对主题进行了巧妙的变奏和处理。通过对音色的巧妙运用和旋律的微妙改变,第三部分呈现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这种变奏的手法使得主题更加丰富,同时也表达了对怀念故乡、对情感抒发的层次深化。尾声部分是整个交响乐作品的结束部分,也是情感的总结和升华。在《怀念》中,尾声部分回归到了宁静而悠扬的音乐氛围。通过渐弱的音响效果和慢节奏的进行,尾声部分在音乐上逐渐淡出,使得整个作品在宁静中达到了情感的高潮。
(三)和声
和声在音乐中是情感表达的强大工具,《怀念》中和声的运用贯穿始终,为音乐形态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层次。通过和声的变化,作曲家成功地传达了对故乡、對草原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声的丰富性不仅使得音乐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使得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1.持续音
《怀念》中持续音的运用十分显著。持续音,是指音符被持续演奏而不中断的音符,通常用来创造一种连贯、宁静的音乐氛围。在交响乐中,持续音通常扮演着连接不同乐章、表达情感深度的角色。永儒布通过对持续音的巧妙运用,使得整个交响乐作品更加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感。在《怀念》中,持续音不仅是连接各个乐章的纽带,更是情感表达的媒介,比如大提琴与低音部分运用升F和升C纯五度的双持续音,通过对持续音音色的变化和演奏方式的把握,永儒布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宁静、深沉的音乐氛围。音乐情感的传递,通过持续音的延续而得以实现,从而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感染力。
2.平行三度的半音
平行三度是指两个声部之间的音程始终保持三度关系,并且在和弦进行中保持不变。在《怀念》中,永儒布巧妙地运用了平行三度的半音,为整个音乐形态增添了独特的和声色彩。平行三度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和声的层次,同时也为音乐作品赋予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永儒布将平行三度的半音巧妙地融入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之中。在蒙古族音乐中,平行三度常被用来表达对草原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通过在《怀念》中运用平行三度的半音,永儒布成功地在和声中融入深沉的草原情感,从而使得整个作品更具蒙古族音乐的特色。
3.二度、三度和音
二度和音指的是两个音之间的音程为二度,这种和音具有特殊的张力和表达力。永儒布通过巧妙地安排二度和音,营造了一种既充满张力又充溢着草原情感的音乐氛围。和声的选择使得这部作品更具个性化和独特性。与二度和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度和音在《怀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三度和音相比于二度和音更加稳定、温暖,常被用来表达安宁、慰藉的情感。永儒布通过在适当的音乐片段使用三度和音,为这部作品注入了一种温暖而感人的音韵,使得整个交响乐更具情感层次。
4.不协和和弦的连续应用
在《怀念》中,不协和和弦的运用展现出作曲家对音乐张力的独特追求。不协和和弦是指和弦中的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不和谐的感觉,这种不和谐反而为音乐增添了张力和表现力。永儒布通过连续使用不协和和弦,为作品《怀念》注入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张力,使得草原情感更加深刻且富有层次。不协和和弦的音乐效果不仅体现在张力上,更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到之处。通过在关键的音乐片段运用不协和和弦,永儒布成功地传递出一种深沉、奔放的草原情感,使得音乐更具个性化和独特性,也让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5.五声调式和半音音列的融合
五声调式是指在音乐中,以五个音为一组构成的特定音阶。在我国传统音乐中,五声调式是一种常见的音阶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永儒布在《怀念》中大量运用了五声调式,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内蒙古草原的广袤与奔放,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五声调式的音乐特点使得音乐更具民族性,也使得《怀念》中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在特定音乐片段中,五声调式的运用带有一种深沉而悠扬的感觉,如同草原上飘荡的乐曲,情感通过五声调式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使得听众更容易沉浸在氛围之中,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美好与豪迈。
半音音列是指相邻两个音之间的音程为半音,在《怀念》中,半音音列的运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音乐张力。永儒布通过精心安排半音音列的位置,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紧张和悬疑感,为草原情感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富有层次和深度。且半音音列的融入使得《怀念》中的草原情感更为复杂而丰富。在传统的蒙古族音乐中,半音音列并不常见,但永儒布通过将其融合到音乐形态中,创造出一种新颖而有趣的音乐语言。半音音列与五声调式的结合,使得作品既保持了传统蒙古族音乐的特色,又呈现出一种更加现代、更具音乐实验性的艺术表达。
(四)节奏和节拍
在《怀念》的开篇,可以明显感受到慢节拍的主导。慢节拍为音乐注入了一种庄重而深情的氛围,使得整个作品在开头就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沉郁的情感。慢节拍的选择展现了对怀念、对往事的沉思,为后续的音乐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慢节拍并不仅仅是速度上的选择,更在于节奏的铺陈。永儒布通过精妙的音符编排,使得慢节拍中充满了变化和层次。细腻的节奏处理使得音乐在慢节拍中既有平稳的节奏流动,又充满了音乐的张力和变化。随着作品的发展,中段部分呈现出中快节拍的特点。中快节拍为音乐注入了一股活力,使得作品在音乐动能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作品的情感表达带来了更多的层次。中快节拍的出现不仅在速度上有了变化,更在于节奏的变化。永儒布通过在该部分引入各种复杂的节奏图案和变奏,使得音乐更加多元化。巧妙的节奏设计使得中段的音乐不仅具有了速度上的活力,还展现了音乐的丰富多彩。
在整个作品中,慢快交替的节奏变化是显著的特点。这种慢快交替的节奏安排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快节拍部分的活力与慢节拍部分的深情交织在一起,使得音乐更具戏剧性和层次感。对比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给听众带来了丰富的听觉体验,同时慢快交替的节奏变化不仅在于表面上的速度变化,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传递。慢节拍部分带有对过往的思索和怀念,而快节拍部分则呈现出活力和豪放的草原情感。情感的交替使得整个作品在节奏的引导下更加丰富多彩,使得内蒙古草原的博大情感得以更全面地展现。
(五)复调手法
复调手法是指在音乐中同时运用多个独立的声部,这些声部在旋律、和声和节奏上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怀念》中,永儒布通过运用多声部,创造了丰富的音乐层次,使得作品更具立体感和深度。复调手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和声的丰富性,通过巧妙的和声设计,永儒布使不同声部之间产生复杂而有趣的和声关系,这种和声的丰富性为音乐赋予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在《怀念》中,复调手法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旋律的交织上。永儒布通过将不同的旋律在不同的声部中呈现,创造了一种复杂而紧凑的音乐结构。旋律的交织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层次感,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多样的音乐元素。同时,复调手法还体现在旋律的对位上,比如在曲目中采用马头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构成复调的方法,通过将不同声部的旋律以对位的方式呈现,营造了一种紧张而激动人心的音乐氛围。对位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富有戏剧性,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
复调手法的重要特征是各声部的独立性。在《怀念》中有多条独立的旋律线,每一条旋律线都有其独特的音型、旋律轮廓和节奏。这些独立的旋律线可以分别表达不同的情感、主题或音乐意象。通过独立旋律的运用,永儒布让每一个声部都成為音乐叙事中的独立角色,有着自己的音乐语言,这使得音乐更加立体,听者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层次的音乐信息,从而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复调手法不仅是独立旋律的简单堆砌,更是通过旋律之间的对话和呼应,创造出一种声音的交流和互动。在《怀念》中,永儒布通过精心设计的旋律走向,让不同的旋律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联系。旋律之间的对话可以是相互呼应、相互追随,也可以是对比冲突、碰撞激荡,这不仅丰富了音乐的情感表达,还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使得听者在音乐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动态的音响景象。
(六)乐队编制
《怀念》的乐队编制中,马头琴独奏是引人注目的特色。马头琴作为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其弓法、演奏技巧以及特殊的共鸣箱结构,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元素。马头琴的独奏部分在音乐中承担着情感表达的重要角色,其悠扬的旋律和特殊的音质,使得马头琴的独奏成为音乐中一种极富情感的表达方式。同时马头琴独奏也与其他乐器形成对话,营造出一种融洽而和谐的音响氛围。
铝板琴是一种打击乐器,其金属质感和清脆的音响效果为交响乐中的特定场景提供了独特的声音色彩。《怀念》中的铝板琴被用来营造清新、明亮的音响氛围,使得音乐更富层次感。永儒布通过铝板琴的运用,创造出一些闪烁的音符,使其在交响乐的音景中犹如星光点缀一般,清脆的音响效果与其他乐器形成对比,营造出音乐中的动静变化,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
竖琴作为交响乐团中的弦乐器之一,其柔和、悠扬的音色为交响乐提供了独特的表现手段。《怀念》中竖琴负责弹奏旋律的部分,并与其他弦乐器形成和谐的和声。竖琴的音色被用来表达一些柔情脉脉、充满温暖的旋律。永儒布巧妙地运用竖琴的音域和演奏技巧,使其在交响乐的编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为音乐增色添彩。
大、中、小提琴独奏在交响乐编制中属于常见的元素,但它们在《怀念》中得到了特别的强调。独奏部分承担着表现情感的主导角色,通过提琴的高亢音色和灵活的演奏技巧,传递出作曲家深沉的思考和回忆。大、中、小提琴独奏在乐章中的出现,与其他乐器形成对话或独自展开,为音乐注入动人的旋律。协奏性质的编制使得提琴在音乐中成为一种突出的表达工具,为作品增加了个性。
低音提琴在交响乐编制中扮演着底蕴和支撑的角色,负责奏响低音部分,为音乐提供深厚的基础。在《怀念》中,低音提琴与大提琴、低音管等乐器合作,形成乐队编制中低音部分的齐奏。低音提琴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加沉稳、厚重,与其他高音乐器形成对比,形成音响的平衡。同时低音提琴在乐曲高潮时起到推进作用,为音乐注入强烈的动力。
(七)配器手法
作品配器手法是将旋律、和声、节奏、织体等音乐要素分配给某一乐器或者某一乐器组,从而更准确、更形象地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想法。在《怀念》中,永儒布通过运用“单一音色”的配器手法,将同一类乐器的音响效果发挥到极致。该手法的运用有助于创造出纯粹、独特的音乐氛围。例如,在部分乐章中,永儒布选择仅使用马头琴演奏,以此刻画出一幅宁静而深邃的音乐画面。通过将相同音色的乐器进行单独或集体演奏,使音乐更加专注于某种情感或主题,为听众带来独特的聆听体验。
“相同音色”的配器手法是指在一段音乐中运用具有相似音色的不同种类乐器。在《怀念》中,永儒布巧妙地将不同乐器的相似音色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融洽而和谐的音响效果,比如在木管乐器中选择搭配多种哨片,并在铜管乐器中运用相似的号响。相同音色的编配可以强化某个音响层次,也有助于构建整体音乐的和谐感。同时通过巧妙的编排,作曲家可以在相似音色中创造出丰富的变化,使得音乐更具表现力。
而“混合音色”的配器手法则涉及不同音色的乐器组合,旨在创造出更为多样和丰富的音响效果。在《怀念》中,永儒布通过混合使用弦乐器、木管器、铜管器等不同类别的乐器,为音乐赋予更为复杂的层次。通过混合音色,作曲家可以在音乐中形成激烈的冲突或柔和的交流。该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富有变化,能够表达出多重情感和音乐主题。通过不同音色的融合,作曲家创造出富有戏剧性和深度的音乐画面,这正是永儒布对“混合音色”配器手法灵活应用的直接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怀念》作为永儒布交响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结合民族音乐对音乐形态与创作手法进行创新,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充满浓厚地域风情和深情怀念的音乐氛围。无论是在音乐结构、旋律、节奏还是器乐运用方面,作曲家都展现了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创造力,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力量,以及民族音乐在丰富和拓展交响乐领域中的独特价值。这部作品对于我国交响乐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一波,宋生贵.永儒布艺术创作中的器艺特征和审美情结[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02):105-109.
[2]钱仁平.新时代中国交响乐创作巡礼[J].音乐创作,2022(05):101-107+185.
[3]安鲁新.汇聚交响之力高歌祖国新时代——大型交响套曲《山河颂》创作特色评析[J]. 人民音乐,2022(10):27-31.
[4]庞礴.从交响组曲《黄河壁画》看民间音乐素材在交响乐中的创作与运用[J].音乐探索,2022(03):106-119.
[5]杨璐.永儒布交响乐《怀念》音乐形态与创作手法[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年.
[6]程兴旺.弦管合颂大湾情中的为工百年梦——民族管弦乐组曲《大湾情缘》创作艺术特色析评[J].人民音乐,2022(09):32-35.
[7]李薇.民族交响套曲《丝路粤韵》创作技法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2年.
[8]呼日德.希日布两首声乐作品演唱探究——以《蒙古草原》《命运》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