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 要:肖邦的艺术歌曲贯穿着他的一生,虽然结构简单,钢琴伴奏也不如肖邦的钢琴作品那么辉煌,但是歌曲的旋律足以打动人,歌曲的内容也足够有内涵,都是肖邦内心真实的表达。通过对他作品的分析,了解他的“悲情”色彩,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肖邦以及他的作品。
关键词:肖邦;艺术歌曲;“悲情”;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09-03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19世纪上半叶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一生中共创作了两百多部音乐作品,其中,钢琴作品是他卓越的创作领域,而且被后人誉为“钢琴诗人”。但是,除了钢琴作品外,他还有一个创作领域——艺术歌曲,并不太被人熟知。虽然艺术歌曲在他的一生创作中数量不多,录音作品也极为罕见,但是他的歌曲都是和波兰舞蹈、音乐及其独特的民族性紧密联系着的,自身的艺术价值非常高。肖邦在创作艺术歌曲时用音乐来表达内心,如歌般的旋律,创作中特有的节奏,丰富的和声和真挚的感情都深有体现,从这些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全面的研究肖邦有重要意义。
一、肖邦艺术歌曲创作介绍
肖邦一生写了20首歌曲,曲名及相关信息(见下表)。
肖邦的创作生涯分为两个时期:1817—1830的华沙时期和1831—1849的巴黎时期。这些艺术歌曲中前6首属于他前期的作品,比较积极乐观的。在这些歌曲创作中能够看到当时欧洲沙龙风格和波兰贵族气息以及波兰民族风格,还能体会到作品的清新,明快,又难掩饰其华丽,娇柔。甚至肖邦在作品中还融入了民间舞蹈的特殊体裁,加入了风俗生活的情致,意境,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感人,也形成了肖邦前期歌曲作品特有的风格特征。
后期艺术歌曲创作是肖邦作品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作品充满悲情的时期。1831年秋,华沙起义失败,肖邦来到巴黎,肖邦内心和精神上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内心的悲痛使其思想走向成熟,是其风格转变的分水岭。在这之后,他所创作的作品思想性更深刻,情感也更真挚,创作风格越来越成熟,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形成。此后,悲剧性因素与戏剧性因素开始涉入其作品中。
二、肖邦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
肖邦的艺术歌曲虽只有20首,但这些歌曲体现了肖邦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做出的贡献。首先,歌曲的题材涉及面广,有关于爱情的、民族思考和歌颂英雄的、赞美大自然的等等。其次,歌曲的旋律比较简朴,音域不宽容易歌唱,给声乐演唱初级、中级演唱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再者,肖邦在创作歌曲时所使用的一些手法也是创新的,典型就是和声进行、和声材料,例如一些和弦结构的变化,和弦的交替使用,特别是重属和副属和弦,还有和弦音级以自然音为基础,多用变音和弦。
肖邦的艺术歌曲不像其他作曲家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那样结构比较宏大、复杂,其作品结构比较简单,基本是以单二、单三为主的一些比较简单的结构,并且很多歌曲的结构体现的是非方整性的结构。在歌词上,肖邦艺术歌曲里的歌词都是来自亲友的诗句以及来自于波兰的一些爱国诗人的诗篇,并且使用波兰语演唱,不像许多作曲家艺术歌曲的歌词都来自比较有名的诗篇。再者,他在钢琴伴奏中并没有像他的钢琴作品中喜欢使用的丰富织体,而只是使用了非常简单的伴奏音型,并且比较随意。这是因为他的歌曲是用于家庭聚会娱乐的,并不作为公开演出形式,所以他在创作时不像其他体裁的作品那样比较严谨,但是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更能看到肖邦最真实的一面,没有装饰过的一面。最后,他的歌曲旋律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民族性特点,民族风格浓郁,这主要与波兰民族民间音乐及文化对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致使波兰民族民间音乐就成为肖邦音乐旋律创作的源泉。
三、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表现内容及创作手法
于润洋先生将肖邦在性格心理学分析的蓝色性格总结为“悲情”:“我认为肖邦音乐中最感人至深、最震撼人们心灵的,却是他的那些在不同程度上蕴含着悲情的作品,正是这些作品展现和确立了肖邦音乐的最高价值。”于先生将肖邦的悲情做了全面而深刻的界定:“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具有略为广泛的含义,具有不同的层次:忧伤、惆怅、孤独、痛苦都属于这个范围。”有了这番界定,更便于我们梳理肖邦艺术歌曲的审美特质。①
肖邦是一位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继承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并且对其进行了创新,独特性的“肖邦风格”成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标志之一,对之后欧洲的民族乐派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肖邦的音乐作品丰富,多元化,但肖邦音乐中的“悲情”是他音乐作品中的一个独特的风格,个性鲜明,最感人、最让人们内心震撼。这些蕴含悲情的作品,也体现了肖邦音乐的最高价值。其“悲情”风格作品是肖邦成熟的音乐作品。肖邦之所以能写出让人内心震撼的音乐作品是有原因的,祖国沦陷,情感受挫,对祖国的思念等是导致肖邦的音乐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从此形成了另外一种“悲情”风格。而肖邦的音乐作品中并不单单只有痛苦和悲情,还充满了无奈、纠结、叹息、矛盾冲突等更加深层次的内容。
(一)曲式结构
肖邦艺术歌曲的结构非常简单,以单二、单三结构为多,而且大多数歌曲是非方整型结构,主要是由于歌词的随意性决定的。
早期作品《请离开我》是一个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每段音乐材料使用了非常简单的重复手法。曲式结构图如下:
《少女的心》结构是单三部曲式,音乐材料使用非常简单,整首歌曲使用了具有特点的玛祖卡节奏,旋律的音调取自波兰民族音乐,而且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结尾采用的就是波兰流行歌曲。
后期作品中的《落叶》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
这首相比较其他作品属于较大曲式结构,但是它体现的还是三部型,而且是属于带再现的,理解上较简单。
《旋律》的曲式结构也是带再现三部曲式,作品被分割为3个大的乐段,旋律随着歌词的内容变化而产生变化,在这种变化起伏中,钢琴伴奏将作品的3个段落连成一个整体,曲式结构图如下:
(二)调式调性
肖邦作品更多体现了“悲情”因素,因此很多作品中使用了具有悲伤、忧愁性质的小调进行写作,以及一些近关系转调和远关系转调的手法。
《请离开我》此曲整个呈示段用小调暗淡、忧伤的色彩感叹现实忧伤、郁闷的生活,主要是在f小调上进行,中间又出现了f小调上方小三度调性ba小调。这种三度调关系的运用,体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特点。第二段对比部分使用了平行大调bA大调,中间也使用了bE大调,体现的是情绪乐观,像是在回忆曾经的美好生活,与第一段形成风格上的对比。
《悲伤的河流》中采用#f小调与A大调交替进行,整首歌曲结束在小调上。根据歌词的要求一开始作曲家用大调描写他乡大自然美景,但接着湍急河流的描写转到暗淡的小调使用,也非常好的表现了时代的黑暗。作曲家使用小调很好的体现出作者对祖国现实的忧郁,以及“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悲伤心情。
《落叶》呈示部使用了be和bG,巧妙的运用平行大小调色彩之间的对比,很好的表现出凄凉的景色—激动的心情—悲哀的痛苦这种感情的转变。展开部用了同主音大调bE大调,使用明朗的大调色彩描述以往波兰的光荣、辉煌,接着又回到be小调,用小调暗淡的色彩描述当时为国家战斗的兄弟无一人归还;最后回到再现部,维持在主调be小调上,使得再现部的情绪显得更加深沉、黯淡和绝望。
《旋律》的整首旋律的主调性都是g小调,在歌曲中配合着诗句作情绪的变化,频繁的使用了远关系转调,这是肖邦艺术歌曲创作中调性使用上极具特色的一首,引子部分由两小节G大调转至两小节F大调,在肖邦的艺术歌曲中这样的调性转变作为一首歌曲的开端是没有出现过的,并且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也是很少见的。整个A段使用的是g小调,忧郁的特点,从第10小节转到远关系大调E大调上,使之前灰暗的小调色彩一下子明朗起来;B段与A段形成对比,使用了E大调,在16小节通过等音转调到了它的下属调bA大调上,音乐色彩变得更加明亮;C段既要对比又要统一,是整首作品最悲情的,也是肖邦一生创作中最为悲痛的声音的表达。从美好的梦里醒来,回到悲凉的现实中,作曲家使用了回主调g小调。
(三)和声特点
肖邦的艺术歌曲规模虽然不大、结构也不复杂,但是它们在和声功能与色彩效果上一应俱全。在古典音乐创作中,重属和弦以及副属和弦的出现往往表达离调、转调,作品中一般不会连续使用,但是在肖邦艺术歌曲中,他非常多的将重属和弦和其它副属和弦连续使用。
例如:《请离开我》作品中,开头3小节的和声进行就是Ⅶ7 / Ⅳ - Ⅳ - Ⅴ7 / Ⅴ - Ⅴ,从和声运用上看不符合常规进行,但是这样的连续进行使得整个乐曲色彩增添了一些变化,出现了模糊性效果。这样的和声进行正好映衬了此曲的情绪,准确的表达了歌曲主题,一对情人要分手时心烦意乱的情境,以及作者远离祖国思念亲人的悲情心声。像这样的非常规进行在《少女的愿望》《两种结局》《我亲爱的》中都或多或少的使用了。这种调性游离所产生的色彩变化,更好的体现了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因素。
肖邦歌曲中还有一种半音化线条和声进行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钢琴伴奏中。他经常借用半音化的和声来阐释一些悲伤的、绝望的、沮丧的心情。
(四)歌曲钢琴伴奏
肖邦是著名的钢琴家,他的钢琴作品被不少演奏者所演奏,他对钢琴作品中织体的演绎可谓是丰富多彩,但是他并没有把丰富多彩的织体演绎运用到其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中,反而,他的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部分运用的却是非常简单、朴素、干净的伴奏。伴奏织体大致有柱式和弦伴奏织体、半分解和弦式织体、带低音和弦式织体、流动低音伴奏织体、带低音分解和弦式织体等。
想要音乐呈现出来的音响效果与音乐形象完全不同的话,可以在同样的伴奏织体里选择不同的演奏方法。柱式和弦给人带来的感觉平稳、安静、抒情和坚定的音乐特点。半分解和弦伴奏织体的音响效果比较抒情、活泼,给人一种抒情流动的音乐情绪,还可以让音乐色彩明朗起来,可以表达愉快的情绪,也可以表达忧伤的情绪。带低音和弦伴奏织体是一种双层次的织体,是在和弦的下方加一个根音作为低声部来增加音乐的音响厚度,给音乐带来了抒情性。流动低音伴奏织体经常会在和声节奏变化较慢的歌曲中运用,因为会连续的几个小节里都只能编配同一个和声,这种织体让伴奏的低音声部在和弦之间有规律地交替的使用,低音的不断变化,给人一种和声在不断流动的感觉,听起来很活跃。最后是带低音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呈现的是一种流畅、连贯的音乐线条,旋律给人一种优美抒情的感觉。
肖邦的艺术歌曲贯穿着他的一生,虽然结构简单,钢琴伴奏也不如肖邦的钢琴作品那么辉煌,但是歌曲的旋律足以打动人,歌曲的内容也足够有内涵,都是肖邦内心真实的表达。通过对他作品的分析,了解他的“悲情”色彩,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肖邦以及他的作品。
注 释:
①于润洋.悲情肖邦[J].钢琴艺术,2010,(3):3—10.
参考文献:
〔1〕丰塔那.肖邦艺术歌曲集[M].华沙:国家出版社,1859.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38.
〔3〕李斯特.李斯特论肖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5.18.
〔4〕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于润洋.悲情肖邦[J].钢琴艺术,2010,(3).
〔6〕李晓囡.“悲情”—肖邦音乐作品的形而上质[J].音乐艺术,2010,(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