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曲《琅琊神韵》艺术魅力探析

2016-06-30 11:28周绍明
戏剧之家 2016年12期

周绍明

【摘 要】《琅琊神韵》呈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之美,有着鲜明的文人文化属性,是一首气韵和意境完美融合的竹笛曲,具有典雅细腻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琅琊神韵;音乐形态;文人文化;意境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72-01一、笛曲《琅琊神韵》是传统音乐形态之美的鲜明体现《琅琊神韵》是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在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启发下,结合自己在琅琊山亲身体验的经历,创作出的一首优秀笛子曲。《琅琊神韵》开启了笛子吹奏新技法,如弹吐(吸收了三弦拉弦乐器的演奏方法)、指击音等。全曲清新优美,情感浓郁,采用散板、慢板和快板结合的方式,运用了笛声、人声、口哨声等多种音色,呈现一种动态之美。《琅琊神韵》在结构和技巧上都让人耳目一新,显现了文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之美。二、笛曲《琅琊神韵》是文人文化内涵的完美呈现一般说来,文人是指那些喜欢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而文化是指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其中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文人化的思想是人类综合性社会文化的自然本能、智力、道德、情感、审美、感觉及诸多方面发展的代言人,文人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是人生追求的新动力。文人不但有着广阔的视野和全方位视角,而且他们关注和思考个体的存在,他们优美的作品能让更多的人领略丰富和完美的精神食粮。历史上有过无数为中华文化作出贡献的文人,他们被后人传承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成为民族审美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不朽名篇《醉翁亭记》是文人心态的体现。《醉翁亭记》是琅琊山文化底蕴的精髓,这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是点睛之笔。而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古有俞伯牙,今有俞逊发”的美称,也正是俞逊发先生的文化修养和造诣真正读懂了欧阳修,并且根据他自己在琅琊山幽谷清泉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创作出了笛子曲《琅琊神韵》,因为言语表达的尽头,就是音乐。通过对俞逊发《琅琊神韵》的欣赏,才让人更加被《醉翁亭记》中的文人内心情感和文人文化内涵所吸引和打动。三、笛曲《琅琊神韵》是气韵和意境之美的有机统一气韵,这里指韵味,即含蓄的意味;而意境是指音乐形象中呈现的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空间。气韵和意境,就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得好: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其实境界就是我们说的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音乐的意境同样也有有我之境和有无我之境。《琅琊神韵》的有我之境是通过局内人自身来领略琅琊山景色;无我之境则是以琅琊山来观照周围景象。在《琅琊神韵》笛曲中,演奏家奏出动态的美是诗意的美,而且善于通过在静态的事物中注入流动的血液,使宁静的琅琊山有一种灵动的生机,表达了作曲家对琅琊山美景的无限迷恋与向往之情,让听众在笛声的韵味中得到熏陶。演奏家采用实音实奏,虚音虚奏,实实虚虚,虚实相间,并通过笛声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刚柔明暗等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来贴近听众的心灵,让听众感受到一种含蓄朦胧、简约淡泊、空灵幽远的精神境界,让听众学会在音乐律动的体验一种心灵的生命律动,学会在内心的恬静中通过聆听音乐向精神的理想境界超越,自觉追求一种意蕴空灵的音乐意境美。因此《琅琊神韵》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表现的是一种内心的生命律动,描述了作曲者的心境和感受。既有优美的笛声单一音色,也有笛子和人声或哨声的复合音色,通过各种演奏方法展现醉翁亭的意境。乐曲不仅直接表达了演奏家个人的感受,也传达了艺术家的内在丰富、细腻、复杂的思想情感,不断唤起听众心灵的强烈感受。演奏家根据欧阳修醉意山水的“意”,吹出了秀丽的“境”,做到了意与境的交融,把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都在笛声的变化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深情地演绎出了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中之“乐”。四、结语《琅琊神韵》全曲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琅琊山的神与韵,在演奏家俞逊发出神入化的的表演下,把气韵和意境之美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赋予了听众无限想象的空间,是一首优美绝伦的笛子曲。参考文献:[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毛云岗.神指仙气催魔笛——浅谈俞逊发先生笛子演奏艺术[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院学报,2007(4).[3]黄裕钧.从气韵生动到自然中有深意——谈俞逊发笛子艺术中的音乐美学与哲学[J].俞逊发先生笛艺研究,2003(12).[4]童忠良.五声调式基因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5]童忠良.对称乐学论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