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贞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第一实验学校,山东 滨州 256805)
说理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重视说理教学,利用其价值,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小学数学课堂质量。在开展说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维问题导学,再现学生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原理,促进学生数学理念的逐步形成,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设计多维问题导学时,可利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小学数学说理教学。
小学数学的原理、概念以及各种计算公式,存在枯燥无味的固有印象,极易导致小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传统课堂上,教师只通过讲授法,进行说理课堂的教学,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情况雪上加霜,更加无法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信心随之直线下降。教师优化说理教学的第一步,应从趣味性问题导学着手。小学生的好奇心旺盛,利用趣味性问题导学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活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结合数字化技术,设计趣味问题导学,开发趣味小程序与趣味小游戏,播放趣味小视频等等,通过科学技术保持学生的高度注意力,丰富说理教学内容。新颖的事物带领学生走进说理课堂,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培育学生的深度说理能力。
教师应设计趣味性问题导学,激发学生的说理学习兴趣。例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看杂技——表内乘法”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趣味小视频引领学生走进新知识。学生刚开始对于乘法的理解不深,容易感到陌生,教师可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制作小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视频内容可以是:熊大与熊二正在森林里闲逛,发现了一些不同颜色的蘑菇,蘑菇都是一堆一堆的集中在不同的位置。教师可提问学生:从视频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会发现一共有3 种不同颜色的蘑菇,每种颜色的蘑菇的数量都是8 个。教师再次提问学生:应该如何计算蘑菇的总数?有什么便捷的方法吗?学生可能通过观察数数的方式,数出一共有24 个蘑菇。此时视频可以显示出,将不同位置的蘑菇放置成一条直线,每种颜色的蘑菇下面放置了8 个小棒。教师这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说理教学,详细讲解乘法的概念与原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乘法。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可以计算出蘑菇的总数是3×8=24 个,发现乘法的便捷性,进而对乘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利用趣味小程序开展说理教学,巩固学生的乘法知识。小程序可以是学生平常玩的飞行棋的模式,将班级全体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拥有不同颜色的棋子。每个小组的同学轮流上台,利用自己掌握的乘法知识帮助棋子顺利到达终点,最快到达的小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鼓励。教师邀请第一位小组同学上台,教师操作多媒体,趣味小程序会显示出一道乘法计算题2×3=?学生输入正确答案6,可获得一次投骰子的机会。学生点击骰子,骰出数字3,该小组的棋子就会前进3 步。接下来轮到第二小组同学上台,趣味小程序显示乘法计算题为3×4=?学生输入9,回答错误,没有获得投骰子的机会,该小组的棋子就无法前进。教师此时可进行说理讲解,在黑板上演示乘法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能够计算出正确答案,帮助学生懂得如何改正。以此类推,不同小组成员一个接着一个上台回答乘法计算题,这一过程增加了巩固环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能学习乘法的知识。游戏的趣味性能够保持学生做题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在玩之中掌握乘法的原理,进而达成说理课堂的教学目标,增强说理课堂的丰富性。
教师在设计趣味性问题导学时,应注重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帮助说理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在趣味性问题导学的引领下,能够保持高度热情,拥有说理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更容易接收教师所讲解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原理,进而促进说理能力的深度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思维较弱,无法拥有转化推理思想。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根据旧知识点联系到新知识点开展学习。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学会以理为据,类比推理,判断出正确的观点。推理思维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学生拥有良好的推理逻辑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可通过推理性问题导学,培育深度说理能力,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系统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有效帮助。在开展说理课堂时,教师应积极灌输说理思想,利用推理性问题导学促使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辨,勇于验证,帮助学生学会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形成推理思想。这一过程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推理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教师应设计推理性问题导学,增强学生说理思维逻辑。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布艺兴趣小组——分数除法”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首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可以是,周末妈妈带小林去找裁缝做衣服,用米的布料给小林做背心,可以做3 件,用米的布料给小林做裤子,可以做2 条。那么做出一件背心需要布料多少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将数学计算公式列出,学生通过思考可得出这时学生会陷入难题,不知道如何计算分数的除法。教师可带领学生回顾分数乘法的数学原理,进而逐步引导学生推理出分数除法的数学原理。教师结合说理教学,循序渐进提升学生推理能力,增强学生逻辑思维。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发现把9 个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3 个,那么米。这时候教师应该继续询问学生:还有其他的计算方式吗?学生还能摸索出÷3 就是把平均分成3 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就是求的是多少。那么这道数学问题就变成了分数乘法的数学原理,计算后得出相同的答案米。
教师还可以利用论证论题的方式,设计推理性问题导学。学生在掌握了分数除法的原理之后,教师可抛出一个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论证。论题是: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是否正确?如何证明?学生可进行同桌相互讨论,将算式列出,进行计算。教师可提示学生利用所学的分数除法原理,代入不同的数字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反复验证,会发现大部分数字,都能满足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此时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个论题是正确的,教师应进行说理教学,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是否还有什么数字没有考虑到?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探索出0 是独特的数字,不能满足这个论题。正确的论题应该是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除0 以外。这一推理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说理教学中探寻数学原理,促使数学教学走向深刻。
教师在设计推理性问题导学时,应利用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让学生能够通过旧知联系新知,逐步推理探索数学本质,产生思辨观念。学生在推理性问题导学的引领下,能够提升数学思维,增强数学逻辑,发展推理能力,形成深刻的理解,促进自我成长。
在高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操作已经不需要人为了,学生在家庭里实践的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为薄弱。传统数学课堂注重学生的成绩提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帮助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说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探究性问题导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寻找到数学问题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本质。说理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说理能力。开展说理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控时间,保证实践的安全性,及时指导,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操作。教师应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任务,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探究能力。
教师应设计探究性问题导学,锻炼学生的说理实践操作。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布置相关数学任务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导入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对称轴的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尺子等数学工具,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对称轴。由于问题较为简单,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快速正确地画好对称轴。教师可继续增加难度,利用五边形,六边形等复杂的轴对称图形设计探究操作,此时学生会陷入思考,不断进行实践尝试,发现自己画出的线不能使图形对称。教师应进行说理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可以根据对称点来画出对称轴。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能够顺利画出对称轴,对这个数学知识也能得到更深一步的理解。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复杂的图形的一半,让学生根据这一半图形画出另一半,使它变成轴对称图形。这些复杂的图形需要学生用到圆规这一数学工具,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当的现象,使其画不圆,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画出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用到不同的数学工具,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要点。
教师还可以利用剪纸活动,帮助学生设计出属于自己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应首先利用数学工具画出自己认为最美丽的图案,利用轴对称原理使其变成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设计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结合说理,提示学生联系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当学生画出自己的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其制作成剪纸。在剪纸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情况,保证实践课堂的安全性。学生制作好剪纸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展示,让同学们互相欣赏彼此的劳动成果,引发学生内心自豪感。通过剪纸活动,学生能够深度探究轴对称图案的数学原理。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导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操作,避免出现不良现象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学生在探究性问题导学的引领下,能够感受到实践的乐趣,领悟数学概念,实现认知上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跟随教师的脚步,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的观点欣然接受,不进行辨析,不提出质疑,认为老师讲的一定是正确的。这样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的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阻碍。教师应通过拓展性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辨析能力,勇于质疑勇于批判的精神。学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拓展训练,提升自身说理能力。
教师应设计拓展性问题导学,帮助学生辨析说理的多重角度。例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我家买新房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算法。教师可抛出一个数学问题,拓展学生思维。问题是:面积为36 平方米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长为9 米,宽为4 米。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辨析这个数学问题,是否只存在一个答案。学生认真探索后,发现还可能有长18 米,宽2 米的答案,也有长12 米,宽3米的答案。学生会发现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教师可结合说理,让学生明白解决数学问题时应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其存在的可能性,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辨析。问题可以是:如果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都等于16 米,那么它们的面积也相等,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正方形的边长为4 米,面积为16 平方米。长方形的周长为16 米,那么它的长加宽就等于8 米。学生可能思考的结果为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2 米,那么面积为12 平方米,得出面积不相等的结论。教师应开展说理,让学生思考出长方形面积的更多可能性,不要只得出一个答案就结束思考。学生通过多角度进行思考,会发现长方形面积的更多可能性,可能长方形的长是5 米,宽是3 米,面积就为15 平方米,也可能长方形的长是7 米,宽是1 米,面积就为7 平方米等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数学基础验证教师提出的是否正确,而不再是一味地遵循教师。
教师在进行说理课堂时,应根据数学问题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得出答案。学生在拓展性问题导学的引领下,能够提高辨析能力,进而发展思维的广度。
综上所述,新课标改革背景下,问题导学是教师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应设计多维问题导学,丰富课堂内容,改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进而培育学生深度说理能力。学生在多维问题导学下,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思考,对于数学知识也有着更多角度的理解。教师在开展说理课堂时,应积极发挥问题导学的有效价值,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