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敏 (河南省新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是幼小衔接中的关键环节。新乡市坚持儿童立场,精准对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小学生入学适应教育作为区域内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实施策略,确保出成果、扩影响。
本着“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实验区、试点园(校)为引领,小学与幼儿园按照“一(校)对多(园)”的模式结对,形成合作共同体全面统筹入学适应教育,确保幼小衔接工作取得实效。2个实验区的45所小学与102所幼儿园组成研究共同体,通过建立研修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开展联合教研、研发衔接课程、家园协同共育等方式,构建符合区域实际、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让实践研究真正落地。
为更好地推动入学适应教育解决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保证联合教研有效进行,制定《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制度》,实验学校与幼儿园联合开展校本研修,小学、幼教专家深入学校指导,定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研讨交流会,收集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改善丰富研究内容。
着力解决《指导意见》明确的任务: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入心、入脑、入行动,目标是“适应”。实验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坚持创新的课程理念”“重视学生对衔接的参与”三个方面入手,通过“迎新聚力 逐光而行”班主任培训、入学适应教育专题培训、校本研修联合教研、研究成果推广会等方式,让一年级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如何帮助一年级新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衔接达成科学认识、掌握有效方法,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助推入学适应教育深入推进。
着力解决《指导意见》明确的任务“准备”与“适应”、勾连与融通。在利用UMU互助教学平台开展线上优质课观摩的基础上,开设了14个小节的《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专题培训。联合教研共同打磨研讨展示课《体育游戏森林寻宝》《雨点儿》,幼儿园两节《记录大闯关》《冬天里的动物》),并上传至UMU互动教学平台,组织实验校和幼儿园教师通过平台进行观摩学习、研讨。引导小学教师正视两个学段的差异,关注各方反馈的问题和需求,实现幼小顺利衔接。
为让孩子平稳度过“幼升小”阶段,积极创建有效的家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和学校配合。通过召开新生家长会、录制家长学校、入学前家访、公众号推送文章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幼小科学衔接的信息,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师同步对孩子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共同陪伴孩子成长。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家庭教育宣传周,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和《指导意见》进行宣传教育,邀请家长参加讲座,网上家庭教育知识比赛,及录制家庭教育视频,为研究工作推动起决定作用。
开学初,设置3~4周的全面准备期,关注幼小衔接的断层,实现初级目标“认识自己”。引导教师树立衔接意识,注重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全面适应。实践活动强化主题性、体验性和趣味性,控制节奏、精简内容,通过准备期联结断层生长,实现学生身份认同,尽快融入小学生活。
3~4周“全面准备期”后进行长效推进的零起点学习期。在此时期,构建区、校两级研究共同体,共同探索零起点教学、学科教学与适应课程融合、各校特色学习活动。有效控制各学科教学和评价要求,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轻学业负担。
主要解决小学学习活动与幼儿园活动相比,实践性、生活性、体验性和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形成区教研室、幼教科与学校、幼儿园,多层级教研管理,共同推进入学适应课程实践,引领和支持学生玩中学、做中学、探中学。同时,以习惯养成、社会情绪、思维方式等适应小学生活的素养培育为导向,深入开展各学科教与学方式变革研究,总结提炼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根据《幼小科学衔接实施方案》,实验校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体验活动,进行幼小衔接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创设与幼儿园衔接的学校环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环境体验。实验校将低年级区域的教室、走廊环境改造成与幼儿园风格相近的文化氛围,设置与幼儿园相似的区角,如绘本区和玩具区,开学初允许学生携带自己喜欢的图书和玩具到学校。一年级户外活动区域提供适宜的体育器械和游戏材料,张贴图文提醒,帮助学生熟悉校园。开展“认识新家园、结识新朋友”“学习新技能、实践七色花”“徜徉流动图书馆”系列活动,让一年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向小学顺利过渡。定期带领幼儿园大班学生参观校园,让学生快速了解学校,爱上小学生活。
1.搭建身心适应阶梯,让学生向往小学
一年级孩子入学第一天,学校精心准备新生入学欢迎仪式,鲜红的地毯、美丽的“彩虹门”、红粉气球和亲切的老师们都在门口迎接新生的到来,贴心的哥哥、姐姐们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带孩子走进校园,使他们感受到学校满满的热情,增强心理安全感。每年九月份,开展“让幸福衔接从‘心’出发”系列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采取玩游戏、看经典动画片、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思考、分析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控制情绪的方法。通过说出来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找成人或同伴倾诉不开心的事;停下来的方法让学生缓解情绪;相反行为的方法,鼓励学生选择恰当的行为表达情绪。间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辅导课,让学生在有趣的心理游戏中学会了遵守规则、积极参与、学会倾听、互相尊重等,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2.搭建生活适应阶梯,让学生善于交往
为提升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新学期开学初,一年级各班积极开展新生自我介绍活动,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展示自己、快速融入班集体。精心设计“系鞋带”“叠衣服”“叠被子”“整理自己的书架”“种植一盆自己喜欢的‘绿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序整理学具、图书、衣物、书包等培养学生自理能力。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服务,同学生一起讨论班级服务内容,列出劳动清单,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做好任务分工,鼓励并安排每个学生参与一定的班级服务。在家有意识地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帮助学生树立适应小学生活的信心。阳光大课间举行打篮球、跳绳、踢毽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人际交往机会,树立归属感和荣誉感。
3.搭建社会适应阶梯,让孩子融入集体
规则意识是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明确的规则意识,较强的执行能力,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新集体。借助校园中、班级里发生的事件作为案例,通过游戏、小组讨论、故事等方式,结合校规班纪,分析错误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习得规则认知、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入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感、荣誉感。例如:学生集体责任感意识的增强。每一次活动开展时,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每一个孩子承担一项任务,使得人人做任务、件件都会做,并关注学生活动参与的全过程,在过程中集体责任感、荣誉感逐渐形成。
4.搭建学习适应阶梯,让孩子乐学善思
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实验校组织一年级教师团队研究小学入学适应课程,通过改变授课方式、设置弹性作息,在学习方式、情境创设、衔接内容等方面进行尝试,主动向下衔接,努力做到无痕对接。
(1)改变授课方式。借鉴幼儿园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的方式,将游戏融入学科教学,开展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支持儿童主动探索、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和表达表现,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建构知识经验,鼓励孩子们尝试迁移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语文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数学课深入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通过游戏、正面强化奖励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英语课更具学科特色,孩子们做游戏、唱儿歌、画图画,多种真实场景化的趣味学习,让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零基础也可以开口说英语。
(2)设置弹性作息。小学的上课和作息时间,对于注意力、坚持力、自制力不强的一年级新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实验校入学初期的一两个月时间里,设置弹性作息,如刚入学上午第一节课时间适当晚于其他年级,适当缩短每节课的时长。根据孩子们的适应情况慢慢延长,让孩子们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舒缓入学适应压力。开展作息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早睡早起,做到不迟到,知道上学、放学及上课、下课时间安排,听到上课铃声会自己进教室等。
样本实验校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开发入学适应特色课程,通过人文艺术、科技创新、劳动实践、特长兴趣等方面对童年生活自然延伸与过渡。
种德小学的“微+国防教育”。学校以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契机,进行为期一周的国防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站姿坐姿、课间活动、国防技能、爱国教育等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防意识,振奋学生民族精神。为期一周的训练,希望学生通过一定的“阵痛”真正与新环境进行磨合,初步建立起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渐德小学“微+成长大课堂”,共十三期,制作精良的微课《小学生,欢迎你》《我的小书包》《我的好习惯》《我的小伙伴》《安全知识我知道》等,让孩子们全面感受小学生活,为家长们提供了实操性引导。
“科学推进幼小衔接”是一项持续、长期的系统工作,必须坚持以“提速、提质、做实、做精”的精神,多维度、全方位地推进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各项工作,助力每一个孩子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