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实现路径

2024-05-22 00:00:00刘海霞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教育中职学校

[摘要]思政课是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了解中职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现状,助力中职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华职业教育社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面向北京、吉林等6个省(市)194所中职学校开展了调查研究。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中职学校“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初步形成、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显著、专兼结合的思政师资队伍初步建成、“大思政课”活动内容丰富,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联不够密切,实践教学的推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思政教师的占比还有待提高,多方协同的思政工作格局建设还有可完善空间。因此,建议立足新时代思政课育人目标,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健全实践教学工作机制,保障实践教学开展;建设与专业适配度高的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提升思政教师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加强中高职思政一体化设计,建立协同育人思政教育大格局。

[关键词]中职学校;大思政课;思政教育;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刘海霞(1973- ),女,河南安阳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北京" 10002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北京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B2022001,项目主持人:古燕莹)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0-0107-05

思政课是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意义更加凸显。2022年,《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大思政课”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学校建设“大思政课”指明了方向。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了对“大思政课”建设的研究,包括“大思政课”的内涵和价值[1][2]、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3-5]及实践探索[6]等,但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针对中职学校如何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研究还很不够,无法全面、准确地回答“中职学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现状”“中职学校思政教师队伍是否满足‘大思政课’建设要求”“中职学校‘大思政课’建设面临哪些困难,如何有效解决”等问题。为此,中华职业教育社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面向北京、吉林等6个省(市)中职学校的教学干部、思政教师和在校学生开展了问卷调研及访谈,旨在探寻中职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情况,为进一步推动中职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参考建议,助力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的提升。

一、调研对象和工具

(一)调研对象

中华职业教育社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面向北京、吉林、山东、福建、湖南、重庆等6个省(市)194所中职学校(含职业高中与中等专业学校)开展调研,调查对象包括三类:一是学校教学干部,每所学校1人参加调研,共计194人;二是思政教师,每所学校3人参加调研,1~3年级每个年级各选1人,共计582人;三是在校学生,每所学校3个班级参加调研,1~3年级每个年级各选1个班,共计12793名学生。此次调研共计回收问卷13569份,有效问卷13080份,有效率96.4%。

(二)调研工具

本研究依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方案》等文件对“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设计了3份调研问卷,包括中职学校教学干部问卷、教师问卷及学生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思政课程群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情况等。问卷采取在线填答方式,并按照调研维度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再结合调研目的及问卷调研结果中的典型问题设计访谈提纲。访谈也采取线上访谈的形式,访谈对象为中职学校教学干部、思政教师各12人,访谈时间为人均1小时左右。在访谈过程中,客观记录访谈内容;访谈结束后,按照访谈要点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类分析。

二、中职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联不够密切

调研结果显示,194所中职学校全部开设了思政必修课,其中138所学校还开设了思政选修课,即有71.13%的学校必修课加选修课的思政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对选修课进行分析发现,除开设频次最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业创业创新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时事政策”“党史”等5门课程外,还有部分学校开设了“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程。但这些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联却不够密切,对达成课程目标的支撑度不高。例如,中职学校思政必修课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开设频次高的选修课中,与本模块相关的课程仅有“党史”,不能很好地补充与拓展本模块的学习内容。而且,选修课中还缺少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等相关内容。这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难以养成。

(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显著,但实践教学的推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调研结果显示,思政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能用好教材外,还能积极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4.51%的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时政热点,93.24%的思政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了典型案例,89.22%的思政教师在教学中会使用身边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82.84%的思政教师能将思政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开展教学。此外,调研结果还显示,思政教师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95.88%的思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案例式教学,77.45%的思政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究式学习活动,59.02%的思政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体验式学习,53.63%的思政教师尝试了议题式教学。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学整体呈现出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比较充分。

但是,调研结果也显示,已经开展实践教学的中职学校仅占本次调研学校总数的2.17%,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学分的学校仅占开展实践学校的7.77%;主题活动是目前中职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如志愿服务、工匠讲堂、场馆参观、社会调研等。同时,通过将教师的工作年限与开展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教龄长短与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及实施实践教学的能力呈正向相关关系(见图1)。教龄越长的教师越重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对自己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更加自信;大部分年轻教师认为自己在把握实践教学主题、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此外,大部分教师表示,实践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支撑和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的制度不完善等是影响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中职学校无论是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还是在工作机制建设方面,都还不足以支撑实践教学的落实,实践教学的推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专兼结合的思政师资队伍初步建成,但行业企业专家占比还有待提高

调研结果显示,92.88%的中职学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充足,其中,55.13%的中职学校由教学干部、德育干部承担部分思政课教学任务,35.38%的中职学校聘请了行业企业劳动模范或技术能手等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由领导干部承担部分思政课教学,不仅有利于充实学校思政教师队伍的力量,也有利于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承担部分学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不但能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还能增强中职学校思政课的职业教育特色。但是,行业企业专家在思政教师队伍中的占比还有待提高,而且,已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的学校也面临着外聘教师专业领域不能覆盖学校全部专业、学生受益面较小等实际问题。

(四)“大思政课”活动内容丰富,但多方协同的思政工作格局建设还有可完善空间

调研结果显示,中职学校开展的“大思政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97.41%的学校建立了“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职教学生读党报”等思政教育制度,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育内容,选择教育形式。此类活动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明显。此外,所有学校均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活动,并且82.94%的思政教师表示曾与专业课或公共基础课教师共同研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在此类活动中,思政教师主要发挥的是把关思政教育内容及提供思政教育方法指导等作用,尚未开展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研讨和实践。调研结果还显示,60.39%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开展了协同教研活动。但是,此类活动通常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集体备课与教研交流机制。由此可见,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较大的可完善空间。

三、中职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立足新时代思政课育人目标,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1.立足新时代,准确把握中职学校思政课教育目标。中职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应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背景,明确中职学校思政课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选修课课程群。中职学校应在思政课程教育目标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建设能够拓展、加强与巩固必修课学习效果的选修课课程群。例如,在选修课中融入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拓展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加强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应整体设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确保既能充分发挥必修课的基础性、主体性作用,又能恰当地安排选修课教学,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教学的必要补充与拓展,让学生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共同学习,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丰富学习实践,提升学习效果。

(二)健全实践教学工作机制,保障实践教学开展

1.明确实践教学的地位。《方案》提出了善用社会大课堂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的要求。但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出台时并未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实施提出明确要求。因此,要切实推进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需要中职学校根据《方案》要求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做出补充,例如,明确思政课教学中应包含多少学时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应包含哪些内容、以什么形式实施、如何开展评价等。同时,中职学校还应制定出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避免因要求不明确导致实践教学无法落实或流于形式。

2.健全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多部门协同,因此,中职学校应建成由校领导直接负责,教务处、德育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协调推进,思政教师、团委、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等共同配合的工作体系,从而形成课堂、社会、数字平台等多场域贯通,学校教师、行业企业、社区及社会工作人员多方协同的共同育人工作体系,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

3.多渠道丰富实践教学资源。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八部门公布了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机构、人员、经费等有力保障。中职学校应根据实践教学主题与基地建立联系,用好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此外,思政教师还应根据中职学校特点、学生专业需要等设计个性化实践教学活动。为满足此类教学活动需求,中职学校可以采取学校之间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地方合作等多种方式,多方共同建设具有学校和地域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建设与专业适配度高的专兼结合思政教师队伍,提升思政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能力

1.建设与专业适配度高的专兼结合思政教师队伍。“大思政课”建设,既需要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又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因此,除专职思政课教师外,思政教师队伍还应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落实《方案》要求,聘任党政领导、科学家、大国工匠、劳模先进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根据目前学校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中职学校应进一步加大来自行业企业的思政兼职教师的占比。同时,在聘请行业企业人员兼职思政课教学工作时,应尽可能按不同专业聘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大国工匠、劳模先进等,提高其教学能力与学生专业的适配度。

2.提升思政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能力。中职学校要通过思政教研活动或专业培训,使思政教师深刻地意识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共同组成部分,是落实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重要路径。同时,学校还应通过组织跨学科教研,持续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让参与实践教学的思政教师和工作人员能够定期研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保障实践教学的持续推进。此外,各地职业教育研究所或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等教研机构(以下简称“各地教研机构”)应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开展教学研究,面向区域内的思政教师及参与实践教学的工作人员开展实践教学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及评价能力。

(四)加强中高职思政一体化设计,建立协同育人思政教育大格局

1.加强中高职思政一体化设计,实现思政教育纵向贯通。2019年,《意见》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因此,实现中高职学段思政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各地教研机构应安排专人负责中高职思政课教研,建立常态化的跨学段一体化思政教研机制,组织区域内中高职思政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研交流等,促进中高职思政教师对两个学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深入了解,增强协同教研成效,逐步在中高职之间建成目标递进、内容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思政教学体系,持续性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养成。

2.建设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等教育活动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教育横向协同。《课程标准》指出,思政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要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必须加强思政教师与其他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统一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其他各门课程则要结合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渗透相应的思政元素,对思政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行印证、加强和巩固,构建起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等教育活动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大格局。

[参考文献]

[1]郑美娟.大思政课的理论内涵与建设对策[D/OL].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3[2024-01-15]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nouGVBS_tgfDVkrsMY4Hw4PiM4ZwcrfnC-O3u3vfQsmuEoGo65S_K5bOp0ctmSg9kH-Po8wbEROGoEfB4rt7

Bv-T_49aYUkpwZ6H9vfc8p5JAe2D8kXkw6oepGrx-Tu00amIdev

TM2beCu1QEBwOrw==amp;uniplatform=NZKPTamp;language=CHS.

[2]叶方兴.课程论视域下“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0):95-101.

[3]胡新峰,李丹.“大思政课”视域下实践育人一体化建设探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8):18-21.

[4]张雷,“大思政课”视域下协同育人机制创新[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10):18-21.

[5]张雷,黄运堪.“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向[J].高教论坛,2023(9):6-9.

[6]冯莹.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探索[J].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5):69-73.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思政教育中职学校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 08:48:27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 21:46:02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 09:36:56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 10:15:23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德育工作浅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19:47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