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角下基于精准评价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

2024-05-22 04:46王鑫郑志勇刘鲲罗振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7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考核

王鑫,郑志勇,刘鲲,罗振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要以专业教育为主要载体,通过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系统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将学生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建构和培养多维度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近年来,“融什么”和“怎么融”已成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焦点和难点。

一些高校在“专创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梳理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及发展现状,构建出有序衔接、互为支撑、立体多元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出建立组织机构、开展“双创”教师培养、实现教学信息共享等措施[2];从“专创融合”的视角,提出基于PBL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发展框架,深化“双师双导”在育人过程中的业务协同与顶层引领作用[3];梳理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现阶段在“专创融合”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短板,借鉴产教融合经验,提出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专创”有机融合,以理念更新激活融合发展链条,以知识进阶打造融合推进队伍,以生态聚合构建融合服务平台[4];构建了“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组织领导、机制保障与创新创业教育绩效各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对全国高校教师进行问卷实证分析,构建了“专创融合”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影响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分类融入学生专业发展[5]。这些都为以“专创融合”为指引开展基于精准评价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1 问题提出

2016 年以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只有通识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没有明确设置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类成果仅在第二课堂课外学分上体现,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优劣与衡量学生能否毕业的成绩单无关联[6]。因此,学生是否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参与后获得成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意愿。结果显示: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数量、质量都不尽如人意,没有形成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融会贯通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支撑[7]。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6 年,学院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列入专业培养方案,面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3 个专业,着力培养学生基于专业领域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课程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人兴趣和创新创造力,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自主选择涵盖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学科竞赛、科技活动、职业技能认证6 类20 余项分类项目实践,获得的实践成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目前,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专创融合”和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引领作用不足[8],培养目标虽然明确,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学生基于专业领域实践能力形成的支撑不足;

(2)目标达成的度量尺度不精细,粒度粗[9],以课程成绩转换后的分数计算教学目标达成,但课程成绩不能精确反映学生参与各分类项目的实际情况,以此计算教学目标达成,评价结果不能精准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过程管理缺失,信息化平台不完善,缺乏指导教学改进的形成性数据;

(4)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没有充分做到有机结合[10],未将学生打造成为符合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11]。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专创融合”和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为指引,对标国家“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求,以成果为导向设定考评体系[12],开展基于精准评价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

2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2.1 构建以专业领域实践能力形成为核心要素的教学模式

课程团队依据培养方案,以专业领域实践能力形成为核心要素,修订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设置明确、符合课程特点、对毕业要求形成有效支撑的教学目标,将其细化落实在具体考核项目要求中,形成“毕业要求—教学目标—分类考核项目要求”的多级能力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以专业领域实践能力形成为核心要素的教学模式

以细粒度专业领域实践能力要求为指导,制定教学内容、设计考核方案、细化评分标准,实施细粒度多维度的量化考核方案以及分阶段成果认定,为指标点对应的多级能力达成精准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以及分阶段成果认定的开展,支撑细粒度专业领域实践能力达成评价的数据逐步叠加,课程团队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情况进行精细化评价,从多维度分析评价结果,对焦问题本质,精确定位教学中的问题,更好地发现学生实践能力形成中的短板,及时优化教学模式、考核方案和实施路径,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2.2 践行“学践研创赛”“五位一体”[13]协同赋能方式

课程团队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科竞赛的优势,构建以程序设计类竞赛为抓手的“学践研创赛”“五位一体”协同赋能方式,将程序设计类竞赛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现有的符合工程认证指标体系的课程群,通过将程序设计类竞赛与程序设计类课程群深度融合,夯实学生竞赛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编程技能,提升学生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4]。同时执行“培训—实练—集训—模拟—传承”五阶段培育模式和“校赛—省赛—国赛”三层级把关的选拔模式[15],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且有实力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等综合素质,践行课赛互融互促互哺,以学促践、促研、促创。

2.3 实施“四短实训”校企全周期协同育人模式

实施“四短实训”校企全周期协同育人模式,利用第一到第四学期的4 个寒暑假小学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训,将理论知识内化到能够运用专业技术和开发工具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为后续参加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职业技能认证奠定基础;实训初期,在学生的头脑中注入一个“点子”的概念,以“点子”到“产品”为中轴,牵引学生从知识—技术—技能、课程—竞赛—项目两条相互融合的路线完成“产品”,“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学生基于专业领域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

2.4 依托全周期信息化系统确保教学有效实施

课程利用希冀、雨课堂、科研系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施全周期教学过程精细管理。多平台信息互通协同,标准统一,数据公开,实现了管理精细化与评分规范化。同时,通过平台获取的学生知识掌握、成果质量、实践能力等多维度个性化信息,有利于减少师生教与学的盲目性,为教学实施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3 基于精准评价的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

3.1 以专业领域实践能力产出为导向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以专业领域实践能力形成为导向,结合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及指标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有效保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6]。创新创业实践对毕业要求的第4、6、8、9、10、11、12 条均有支撑,据此将教学目标设定为9 个,分别为:(1)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工程实践经验,培养通过文献查找、知识综合等途径获取较好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2)能够理解和评价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中遵循工程职业道德与规范,加强社会责任感;(4)具备团队意识和主动合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共享信息、协调交流;(5)具备团队意识和主动合作精神,发挥个人专业特长,与团队成员积极开展工作;(6)具备团队意识和主动合作精神,能够组织团队、协调团队成员之间合理、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7)能就完成的工作撰写设计报告、设计方案,具有查阅外文资料、撰写英文摘要的能力;(8)能够根据项目需求,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形成项目方案,并在实施中正确运用工程管理和经济决策方法;(9)能够认识到不断探索、学习和实践的必要性,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2 建立细粒度可量化考核的评价体系

根据教学目标和细粒度能力形成要求,明确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考核项目主要类别、考核要求和依据材料,细化考核项目分类和级别,明确各考核项目教学要求支撑的教学目标。主要类别各分类项目/级别考核要求如表1 所示。

表1 主要类别各分类项目/级别考核要求表

依据各分类项目和级别,明确可被认定的成果,细化评分标准,建立细粒度可量化考核机制,对于学生提交的各分类成果,审核后符合认定要求的,先以积分的形式累计,第七学期统计每名学生的总积分,然后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总积分换算成对应的课程成绩。主要类别各考核分类/项目成果评分标准如表2 所示。

表2 主要类别各考核分类/项目成果评分标准

通过细粒度量化考核学生提交的成果,教学过程中积累大量丰富翔实的形成性数据,为精准评价学生相关能力的达成提供依据。同时,课程团队对教学过程精细管理,依据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结果,能够准确对焦问题本质,反思教学过程,为下一轮教学改进提供依据,确保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4 教学效果

4.1 教学目标达成分析

面向2019 级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3 个专业,教学目标的达成计算由以往的学生课程成绩计算,改为按照学生6 个主要类别21 个分类项目成果的平均积分计算,平均积分为各分类项目提交成果的积分总和除以提交人数。这样不仅能够精准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还可以从计算结果中得到学生参与各分类项目的数据,以及学生参与项目所获成果的质量或等级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图2 所示,6 个主要类别成果平均积分和平均总积分对比如图3 所示。

图2 2019 级三个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图3 3 个专业6 个主要类别成果平均积分和平均总积分对比图

从图2 可见,3 个专业教学目标1 达成情况普遍偏低,教学目标1 的考核成果主要类别包括“大创”项目、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科技活动和职业技能,再对比图3,“大创”项目、科技成果、学术论文3个类别3 个专业的平均积分和平均总积分均偏低,说明学生3 个类别项目参与度偏低且所提交成果的质量或等级也偏低。

由以上分析可见,评价结果可精准定位问题本质,课程团队需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专创融合”,挖掘校企协同培养中更多潜在的创新点,将“四短实训”中的“点子”到“产品”的环节打通,将优秀的产品孵化成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

4.2 “学践研创赛”“五位一体”,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将原有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纳入专业实践类课程考核,推动学生尽早规划,广泛参与。近3 年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人数和获奖等级大幅提升。以蓝桥杯软件类竞赛为例,参赛人数由原来的不足30 人提高到近200 人;连续两年斩获C/C++和Java 科目国家一等奖,高等级奖项总量亦有突破。2023 年,学生参与CCF CSP 认证考试的人数和成绩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在第29 次认证中,学生最高分为415分,全国排名前0.5%;在第31 次认证中,参与人数近60 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入围Top30 榜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考核积分高的学生在研究生推免资格选拔中优势明显,2022 年,积分前5 名的学生均成功获得保研资格;2023 年,积分第1 名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直博资格。

通过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专业领域实践能力为核心,“学践研创赛”“五位一体”,使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化吸收和高水平项目成果转化,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5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以往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专创融合”视角下基于精准评价的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以往以课程成绩评价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细粒度可量化的评价机制,精准评价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并依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不同维度实践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考核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电子类专业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的研究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