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一)培养质疑能力,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质疑问难的品质。学生有疑问,才能进一步思考、发现、创新。
(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思想,是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新意识是指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研究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创新意识来源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新的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合学生探究知识和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突破思维定式
所谓思维定式是一个对同类问题多次用相同的思维方法获得解决。它不仅影响到对事物的评价和对事物的知觉,而且影响到对问题的解决。因此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三角形的分类”时,我出示了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让学生看这两个锐角,来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此时,大部分学生说是锐角三角形,因为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但是也有几个学生不同意,说是直角三角形,因为直角三角形也有两个锐角,还有几个学生指出这是钝角三角形,因为钝角三角形也有两个锐角。学生争辩了很久,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只看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是不能判断它是锐角三角形的。”在这里,我运用了只出示两个锐角来判断是什么三角形的做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动机,有时也可以来自外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更加有激励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各种创新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活动,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动机还与学生成就动机水平有关。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任务中获得满足感,热衷于开创新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到达到成功。创造动机的激发,不能局限于某一部分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四、科学选用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先爱自己所教学科,从挖掘教材内容上和组织教学的形式上以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引人入胜,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敞开大门。
注重学习指导,让学生参与。一个人的创新意识離不开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着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和必要条件。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