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更具情境性、实践性和趣味性,重在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思中学、做中学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立足师生的需要、创设有趣的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思维的培养,从新旧知识关联、课堂提问、情境模拟、运用生活化资源、小组合作学习五个方面探索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活动设计;设计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7-0106-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数学课标》)强调,要让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灌输,重要的是学生能自发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建构活动的意义。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都意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紧迫性、重要性,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依然枯燥乏味、脱离学生的学习需求,加上缺乏对学生的活动指导,导致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且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因此,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教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满堂灌”“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有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思考,学生没有目的性,思考讨论花费了很长时间,却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样的教学打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幌子,走的却是“放羊式”的教学路子。也有部分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思考不出结果,于是一看到学生稍有困难就马上进行指导,看似启发学生思考,实则是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又变成了老师灌输知识的过程。
(二)教学活动形式化
《2022年版数学课标》提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但有的教师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探究,而学生探究出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却无法考证。形式化的探究活动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的教师则过分追求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淡化了教学的重难点,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导致有效教学时间大量流失,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学习评价缺少个性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成效,更应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2022年版数学课标》提倡激励性、多样性的评价。然而,部分教师还是使用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你真棒”“这个想法值得表扬”的评价。这种学习评价方式结构单一、缺乏科学性,没有涉及教师综合评价、学生自评及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要求
(一)立足教学的需要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立足教学的需要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前提条件。一方面,教师需要思考、分析是否有必要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可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等,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及组织流程的设计。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应当符合数学学科的基本属性与逻辑,帮助学生发展某一维度的数学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不同的需求。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特点、数学学习兴趣等,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需求。
(二)创设有趣的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以生为本,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情绪、主动性、思维活跃度等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有趣”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动力源泉。教师必须摒弃枯燥乏味、呆板僵化的活动设计方式,紧密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实践性、趣味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将生活化资源巧妙融入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抵触、厌倦等负面情绪,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必须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有序”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保障。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认知事物、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时,要先通过行动、实践以获得对事物的直觉感知、形象认知,再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对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进行探索,以此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跃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需要遵循小学生的上述思维发展规律,以“做中学”理念为引领,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四)重视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将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场,将活动过程与思维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探索方向的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引领、示范、指导作用,以此促进数学活动走向深入[1]。教师引导学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敏捷性、深刻性和广阔性,使学生在“有思”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细致观察、深入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活动的价值。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活动设计实践
(一)设计新旧知识关联活动,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以教学“有需”为出发点,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知识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学生探索新知识做好充足准备。因此,教师要积极设计新旧知识关联活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设计好旧知识的呈现方式、新知识的导入方式。同时,教师要设计好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旧知识,将已经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中,以此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3]。
例如,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以旧带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利用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图片回顾三角形的基础知识;继而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导入新课,“能否快速说出这些三角形的名称?”“结合所学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同学们随意画出一个三角形,量出三个角的度数,随意说出两个角,相不相信老师能快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以旧带新”的课堂教学活动,延伸与发展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成功将新旧知识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为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基本规律做好了准备。
(二)设计课堂提问活动,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问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师需要提出相关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此外,有效的课堂提问还是师生沟通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机会,以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执教“数据收集与整理”一课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统计表,并在观察统计表后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因此采用了提问教学的方式。首先,教师提出了下面的情境问题。
师:如果学校打算为同学们定做校服,提供了四种颜色供同学们选择,最终要根据选择哪种颜色的学生人数最多来进行定做。那么,如何才能知道选择哪种颜色的学生人数最多呢?
生:学校可以在各个班级进行调查,每个班级中的学生再分成小组进行调查。
师: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就是数据收集,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统计知识就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然后,教师将统计表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设计统计表,用统计表来呈现调查的数据。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实践探究性问题:“同學们在课后自由发挥,调查一下身边感兴趣的事,进行数据统计,看谁掌握得最棒!”教师以驱动性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三)设计情境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022年版数学课标》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计算等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从学生熟悉的场景、案例、现象等入手,整合数学知识点、数学基本技能,为学生设计一个生活、社会或自然场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思考、探究、体验和迁移创新,逐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2]。
例如,执教“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买日用品,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学介绍自己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同学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知识、计算方法后,教师设计“小超市”情境模拟活动,利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将教室布置成“超市”,在“货架”上摆放商品并粘贴价格标签,由一名学生扮演收银员,其余学生扮演顾客。每名“顾客”每次只能购买三种商品,且商品总价不得超过20元,“顾客”向“收银员”呈现商品并共同计算总价。在购物实践活动中,学生沉浸在“购物”场景中,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在“购买”商品阶段,学生通过估算、口算完成了选购三种总价在20元以内的商品的活动;在“结账”环节,两名学生通过列竖式的方式计算,对比结果、反思计算过程并得出正确结果。购物实践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设计生活数据分析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使学生在感悟数据意义与价值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欣赏并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为了降低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难度,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熟悉、感兴趣、易于理解的生活化资源,设计生活数据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3]。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生活中汲取数据资源,形成利用生活智慧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
例如,教师在讲解“扇形统计图”相关知识时,可以设计“小区内的垃圾排放”系列活动:活动一,学生先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和上网搜索等渠道了解垃圾分类的标准;然后在自己的生活小区采集数据,通过与小区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获取小区垃圾排放的数据,包括垃圾排放总量、不同类型垃圾的排放量等。活动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基础知识,包括扇形统计图的特征、作用和绘制方法等;再用表格整理课前采集到的小区垃圾排放数据,经过计算后确定每种类型垃圾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并绘制出相关的扇形统计图。活动三,学生汇报展示小区垃圾排放调查情况和扇形统计图绘制结果,集体讨论垃圾排放问题、垃圾减排方法、垃圾回收再利用方式等。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完整经历了“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过程,学会了利用数据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垃圾排放情况,培养了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激发了环保意识。
(五)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相对于独立学习而言,小组合作学习具有效率高、氛围活跃、优势互补的显著优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应基于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追求,积极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共享学习资源、共建学习成果,高效率达成数学学习目标。
例如,学生在学习“观察物体(二)”课程内容时,需要经历观察、想象的过程逐渐形成方位感,这样的知识学习显然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获取。学生需要在实践操作中感悟知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加有利于知识的获取。首先,教师用课件展示一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拼凑而成的几何体,提出问题:“同学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这个几何体,得出来的平面图形是否一样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其次,各学习小组成员拿出身边可以充当小正方体的实物,动手操作摆成课件中的样子。然后,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四个小正方体拼凑成的几何体,并画出从各个方位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在合作探究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维护好活动秩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同时拍摄活动照片,方便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最后,教师在课件上展示各小组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该几何体得到的平面图形,并问学生这三张图片分别是从什么方位观察和画出来的,学生对答如流。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与思维发展规律、数学学习需求、数学学习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设计出多样化的富于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究、发现、感悟,切实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殷波贤,初广宏.小学数学“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逻辑[J].现代教育,2022(2):57-60.
[2]任占杰.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课堂数学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2):55-61.
[3]魏小娣.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活动设计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