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山水散文艺术探究与教学设计

2024-05-21 21:30:30梅祝鸿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单元设计新课标

梅祝鸿

摘 要 在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任务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当下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可以初步了解和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开阔文化视野并积淀文化底蕴。南北朝散文和唐诗、宋词一样,是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艺术和文化价值上自有其独到之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单元任务群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了解与整合相关知识, 深入感知优秀的传统散文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 新课标 山水散文 审美视角 单元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并首次明确了“文化自信”的概念,即“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在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任务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当下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可以初步了解和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开阔文化视野并积淀文化底蕴。

南北朝散文和唐诗、宋词一样,是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艺术和文化价值上自有其独到之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单元任务群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了解与整合相关知识, 深入感知优秀的传统散文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南北朝山水散文的历史地位与兴起原因

以山水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的大赋,在此之前虽也有大量山水入诗的情形,不过都是借以起兴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要算曹操的《观沧海》,这是第一首单独以山水意象为独立审美对象的诗歌,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比山水诗发展稍晚一些的山水散文一直到了东晋时期才逐渐形成,而后到了南北朝时期日趋兴盛,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并形成自己的美学特色。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和南朝谢灵运、吴均、鲍照、陶弘景等人作品为代表的南北朝山水散文,代表了当时山水散文的最高成就,在浩瀚的中华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山水散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晋司马家族以并不正统的方式创立帝国,这对于儒家思想来说是非法的、不被认可的。所以从晋朝建立之初开始,统治阶级就有意无意地淡化儒术的正统地位,这也就导致两晋到南北朝时期,儒家专制的力度大幅减弱,而其他思想流派趁机快速流行开来,直到隋唐大一统的建立,才又重新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最高地位。

在两晋到南北朝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士族阶层,崇佛尚道之风渐起,特别是玄学的兴起,更是这一时期最为独特的风尚,他们以抱虚守静、天人合一的心态来看待山水,关心个体,崇尚自由,这为南北朝山水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在两晋时期,阮籍曾在《达庄论》中说道:“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初期的创作者们将山水作为蕴含宇宙大道的载体,想借山水以证大道,在内容和思想上相对复杂,行文繁复。而后,山水散文的创作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大家的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将自然山水单纯地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不掺杂玄理,在作品中表达对山水的喜爱、陶醉之情,这样较之两晋时期就显得更加的纯粹、干净。

“衣冠南渡”之后,东晋和南朝所在区域覆盖整个长江流域,特别是浙东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上的优势给山水散文的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渡之后的士族阶层,偏安一隅,他们并不关心民族与国家的盛衰前途问题,不想着“治国平天下”,而是纵情山水,逍遥自在,这也为南北朝山水散文的兴盛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南北朝山水散文的艺术特色

1.有山有水,山水共写

有山无水则无灵气,有水无山则无根基,所以有山必有水,这几乎成了本类文章的必然组合。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二字本就是儒家信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外化于山水之间也就顺理成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都是对山水描写的总述。“共谈”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对于这种寄情山水、陶醉自然的生活是十分热衷的,这也是上层人士之间把酒聊天、閑话人生的谈资。“奇”和“异”则高度概括了富春江的景色特征,引出下文的具体描述。《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位于四川盆地东侧边缘山地的高峻与陡峭的特点。

2.有声有色,声色齐绘

听觉和视觉的交互运用,带领读者多感官地领略山水的音乐美与色彩美。《文心雕龙》中说到:“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鍠: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南北朝山水散文大多擅长将声音和色彩的描写融为一体,手法自然凝练,没有过于繁琐的修饰,画面感清新自然。《与朱元思书》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出了水的清澈以及空灵动听的天籁之音。《三峡》中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借用巴蜀一带猿猴的吟啸之声,表现了深秋时节肃杀的环境气氛。《答谢中书书》中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也有对隐居之地环境的色彩描述,“五色”未必是五种颜色,这里主要是形容石壁的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中国的文化思想中,讲究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各系统相辅相成,两相平衡。大自然以天地蕴含万物,生生不息,无论是日月星辰还是蝼蚁细植,无一不在一动一静之间变化交替。王廷相说:“静而无动则滞,动而无静则扰,皆不可久,此道筌也,知此而后谓之见道。天动而不息,其大体则静,观于星辰可知已,地静而有常,其大体则动,观于流泉可知已。”(《慎言见闻篇》)他的观点能基本反映人们的动静观,即认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与静是互相包含的,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这一点也直接体现在南北朝的山水散文之中。《三峡》中“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和《答谢中书书》中“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有静态的山峰、柏树,动态的瀑布、沉鳞,还有更为巧妙的夕阳,它初看上去是静物、不动的,人们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太阳的变化轨迹,但是通过常识推导它又是动态的,所以作者用了一个“欲”字,将这一趋势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与朱元思书》中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本来写的是富春江两侧的高山静景,吴均笔锋一转,用后面两句“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化静为动,极具形象地写出了群山高耸入云、险峻挺拔的特点。

4.有俯有仰,錯落有致

作者以俯仰之姿观察宇宙万物,这种思维模式本就符合南北朝时期的文人精神特质,山水散文的空间意识也来源于这个时期文人们自由的思想观念,无论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都构成了立体全面的视野范围。陶渊明说过:“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答谢中书书》中的“猿鸟”和“沉鳞”,《与朱元思书》中的“奇山”与“异水”,《三峡》中的“素湍绿潭”与“悬泉瀑布”,都是作者俯仰角度观察的描述。

三、南北朝散文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

1.设计概述

本单元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选文来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别为《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基于南北朝大时代的共同历史文化背景,这三篇山水散文在诸多方面也有相通之处。教材中本单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这类作品,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本设计在教材单元的整体要求上,提取南北朝山水散文的共同点展开教学,由点到面、由课内到课外,通过文意梳理、审美视角的分析、审美标准的讨论、对“吴均三书”的对比阅读等课时设计构成学习任务群。在完成相关任务过程中提高学生鉴赏山水散文的能力,感受文章的意境,感受祖国山川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山水中的情怀,积极体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学导向。

2.教学目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因此,本课的设计拓宽了阅读的广度,通过对《与朱元思书》课后题中“吴均三书”的对比,力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

从教材分析看,《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但是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和语言建构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而课后题“吴均三书”,就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所以,本课的设计与前面大单元的设计是一脉相承、层层递进的,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

从学情来看,本年级大部分学生对于浅显的文言文能够理解和接收,对于小组合作探究的授课形式很感兴趣。因此,本课的设计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属于中等偏上难度,接受范围较广。

在这样的思考下,设计本单元的群文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品读文章,体会作者寄寓在山水中的情怀,以此获得美的感受,陶冶情操。

(2)从不同角度归纳并欣赏南北朝山水散文的艺术特点,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之美。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南北朝山水散文对后世同类作品的影响。

3.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设计用7个课时构成任务群,高效整合相关素养要求,具体分布如下:

表1

课时数 教学内容

1 结合字词的预习任务,完成三篇文章的文意梳理,扫清理解障碍

2 骈与散——南北朝山水散文骈散句式欣赏与朗读

3 声与色——南北朝山水散文审美角度分析之一

4 动与静——南北朝山水散文审美角度分析之二

5 情与景——南北朝山水散文审美角度分析之三

6 对比阅读与欣赏:吴均《与顾章书》《与施从事书》

7 学生活动课:从《记承天寺夜游》《滕王阁序》中寻找南北朝山水散文对后世同类作品的影响

新课标中重点引出了“大任务”等概念,也给出了任务群的目标设定,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后的教学要有意识地从单篇文本到单元整体,使零碎的知识点在学科素养的整合下,完成新的建构。这要求教师转变以往固化的授课方式,要与时俱进,学会发散型、联系型的教学模式,从更高的站位来思考当下的语文教学,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课堂,落到实处。

[作者通联:广州市南沙区朝阳学校]

猜你喜欢
单元设计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5:04
单元教学设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应对上海化学等级考试的思路转换和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2017年3期)2017-04-21 21:27:24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基于对学科教学特质的把握
基于FPGA与ARM的智能合并单元设计
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
八年级英语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