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广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必经之路。以《卖油翁》这一篇课文为例,从统整资源、问题导学和多维探究等方面,重点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思辨能力 《卖油翁》 培养策略
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深度和知识储备水平等,皆与其思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他们的思辨能力达到一定层次,且呈现出不断提升的态势时,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养也能随之提升,如此便可以看出,思辨能力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思辨能力作为重要培养目标,鼓励学生深度思考、大胆质疑,从不同的维度和层次思考问题,并将自身的真实想法、见解等表达出来。
《卖油翁》是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在此文的教学中,若仍旧按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学生虽能掌握基础的字词和语句知识,却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为此,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目标,采用统整资源、问题导学和多维探究等对策,让学生分析、剖析和解析文章,以便达成深度阅读的目的。
一、 统整资源,逆向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要依靠教材中优质的资源,也要链接课外的丰富材料,让学生在多种资源的共同加持和辅助下,展开深度思辨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卖油翁》一文,以陈尧咨射箭、卖油翁酌油为行文主线。在此篇课文的教学中,往往将陈尧咨这一人物形象作为切入点,从课文中“忿然”等字词、“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等语句中,将陈尧咨定位为一个骄傲自满的人,并从“取”“酌”等动词中,体会卖油翁的沉稳淡定,再经过对比与推理,得出“熟能生巧”“不应沉迷于自身的成就”等结论。而《卖油翁》的教学如果仅限于此,那么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教师要勇于打破常规,根据《卖油翁》原文结尾处“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的内容,可将《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课外文本资源与《卖油翁》的教学资源统整为一体,让学生了解“熟能生巧”背后映射的哲学含义,即“做事应经过反复实践,且准确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达到得心应手”的状态。
理解文意后,教师进一步引出问题,如“陈尧咨会射箭,难道有什么了不起的吗?为什么陈尧咨要问出‘汝亦知射乎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学生结合古代历史资料,明确古代“六艺”中“射”的地位,也能了解“六艺”为贵族皇室才能学习的课程。通过这样的逆向分析和推理,学生对陈尧咨“一介武夫”的印象会有所改变。而后,教师再次定位于文本之上,要求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能够体现陈尧咨身份的字词和语句,在一番搜寻后,学生可从“陈康肃公”等字眼中,体会其尊贵、非同寻常的身份。在此基础上,结合古代历史典籍和资源可知,陈尧咨是一位性格极其豪爽、刚烈的大将,他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危,也做出了较大贡献。
据史料记载,陈尧咨除了是一位保国安民的武将之外,也是一位精通政治的文官。他在职期间取得了众多的政治成绩,如“引龙首渠进城”“解决盐碱地过多、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在统整课内外资源的历程中,学生改变了最初对于陈尧咨的固化印象。从多元化的角度逆向分析人物的形象,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卖油翁》一文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思辨化地看待人物的形象,促使他们溯源出人物的立体化形象。
二、 问题导学,深度剖析
出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标,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更加自由、开放式的态度,展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工作。而问题导学是一项优质的举措,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思想哲理等,设计多样化、层次化和探究化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合理地穿插在语文课堂之上,引领学生开启深度剖析和文本解讀活动。
《卖油翁》的第一段中写道“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陈尧咨引以为傲的射箭能力,卖油翁仅仅是不在意地看了看,且微微地点了点头,这是否会刺激陈尧咨的自尊心呢?对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导出问题:“假设你是陈尧咨,对于卖油翁‘睨‘微颔的神态和动作,你会有哪些反应呢?你会如何对待?”基于这两个问题,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注释,解读两个字词的含义,明确“睨”为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微颔”是略微赞同之意,这说明卖油翁并未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大加赞许。
待了解了卖油翁的神态和动作后,学生代入到陈尧咨的角色之中,从“发矢十中八九”中看,他是一个射箭技术高超的人,此时他问卖油翁“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显然合情合理。在这一句中,陈尧咨用了“汝”一字,古代汉语语境中,“汝”通常用于平辈之间的交往,这里可以表明,陈尧咨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与卖油翁交谈的。而当卖油翁回答道“无他,但手熟尔”之后,陈尧咨表现出了“忿然”的状态,在称呼上也将“汝”改为了“尔”,但是最终也仅仅“笑而遣之”。这一分析过程与上文相对应,学生可以看出陈尧咨不仅不是一个骄傲自满、暴躁傲慢之人,相反的,他还是一个遵守礼仪之人。
陈尧咨并不是固有印象中傲慢无礼之人,那么卖油翁是传统语境中的谦虚之人吗?教师可抓住这一要点,让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和语句出发,重现出卖油翁的语言、神态等细节,对比并分析“睨之久而不去”和“视之久而不去”的差别,从而辩证地看待和解析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在此历程中,固有的结论被推翻,学生在阅读中深度剖析人物的形象、文本的内容,也取得了不同寻常的学习成果。
三、 多维探究,辩证解析
思辨能力的养成与发展,需要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开拓一个自主化和探究化的学习空间,让他们从多个维度入手,展开深层思考和探究活动,进而于辩证解析和合理质疑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卖油翁》一文的结尾处,作者提到“康肃笑而遣之”,“遣”有打发之意,这时学生可能会思索,为何陈尧咨要面带微笑地打发卖油翁呢?他的“笑”有何意味?如果困于传统的解读方式,学生可能会得出两个结论,一为陈尧咨是在尴尬地笑,他认可了卖油翁的言论,二为陈尧咨是在嘲笑卖油翁浅薄的见识。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他们二人,一个是精通箭术的朝廷重臣,一个是靠卖油为生的普通老百姓,他们不仅在学识和人生经历上南辕北辙,就连在箭术、酌油上所花费的精力都有着极大的差异。这时的争论已经毫无意义,所以陈尧咨才笑着打发卖油翁。在辩证解析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了文本的又一层主旨,即 “技能有大小之分,眼光要长远”。
基于新课标视域下,围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教师将思辨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目标,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锻炼其多元思考的能力。出于以上目的,以《卖油翁》这篇古代寓言故事为例,从统整资源、问题导学和多维探究等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展开逆向分析、深度剖析和辩证解析,改变他们一贯的思维模式,促使他们在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方式的驱动下,理清文言文的脉络,挖掘其深层哲理。
[作者通联:山东临沂汤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