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刘文英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 342元,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振兴。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包括经济、生态文明方面,文化建设层面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学校的德育建设。德育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农村德育的质量和水平与城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有效提升农村学生的德育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于促进农村文化振兴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为新时代改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升德育质量指明了方向。许多德育课教师对于德育课的教学方法缺少反思和研究意识,在教学技巧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呈现单一性和“填鸭式”的特征,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相关课程的主动性,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性的实现。再者,教育内容偏向大而空,难以引起青少年共鸣。这样的教育对于正值青春时期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只是表面敷衍的顺从,甚至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不符合学生发展和年龄特征,最终导致学生个体道德观念缺失,缺乏实际践行的精神。
新形势下,新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的出现对德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同样是“互联网+”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教学技术不断涌现,部分农村中学德育教师对于新事物的出现能够很好地学习并运用,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农村中学德育教师忽视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运用,难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也难以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德育课教师不仅要传递书本上的知识,将理论讲透彻,也要具备与开展育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匹配的人文素养,从中学生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给予其良好的引领,从而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从目前我国德育工作的教学实践来看,依然存在德育教学育人性不足的问题,部分德育工作者墨守成规,依然坚持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综合教育能力不足,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施。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以教育为导向,贯彻落实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个维度引领中学生,推动中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难留住优秀的年轻教师。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且相对不高,学科专业水平很难保证,少数教师即将到达退休年龄,不会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德育课往往成为教师一个人的“演讲”,且这类教师普遍难以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共同话题较少,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学生在他们的引导下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不利于学生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及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教育机制存在一定不足,直接影响到农村德育工作的开展。大部分农村青年渴望去城市打拼,很多农村留下的多为老人和儿童。走访调查发现,当地村民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词汇知之甚少。一方面,受小农思想影响,农民难以接受先进思想和事物,大多安于现状,导致城乡贫富分化;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跟随祖父母或亲戚生活,缺乏良好教育引导。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重,模仿力、自我意识较强,思维活跃,难免沾染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另外,受应试教育以及大量农村优质生源流入城市的影响,农村中学为了自身立足,大多注重应试成绩,想尽办法抬高升学率、提高学校竞争力,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主科语数外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有效开展。
长期以来,城乡教育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农村中学不管在教师薪资待遇还是教学技术等方面,都落后于城市,这就造成大部分年轻教师不愿到农村工作。经费的限制也不利于农村中学留住人才。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补齐乡村教育的短板,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大农村中学经费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在学生基础教育和教师薪资待遇上,都要作出相应改进。例如:制定优秀教师奖励制度以及人才引进策略,健全教师福利制度,减少农村教师人才流失。同时,改善教学环境。学校应引进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载体重要作用,将农村中学的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与现代社会接轨。
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传统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给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新思考,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德育课教师仅仅将书本上的知识搬运给学生远远不够,还要与时俱进,使德育课与新媒体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可将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平台出现的热点信息与德育教育进行融合,打破传统教育的界限,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时事进行积极正向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意识形态,增强自身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体验思政课“VR虚拟”课堂,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环境,身临其境地体验“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依托“VR虚拟”科技平台,利用形象、直观、刺激的视听觉材料,让学生亲身体会课本中的历史故事,丰富德育课的教学手段,实现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升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新时代创新德育课教学方法,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可以从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出发提升教学质量。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德育课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德育工作的接受者。德育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学生的表现是最直接的检验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学生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针对学生各自的发展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耐心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他们的生活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以往一人“演讲”的尴尬局面,以身作则,用渊博的知识和正确的行为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畅所欲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作用。要真正增强农村地区德育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要让相关部门、学校及教师转变理念。学校要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及德育课的教学地位,引导教师和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德育的关键作用,使中学生主动融入德育课教学环节。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要注重将课程内容与新时代相关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让真理和实践的力量充分融合发挥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教师也应时刻关注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政策,不断学习,落实到德育工作实践中。中学德育工作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德育课课程对培养中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同家长建立强有力的沟通机制,真正做到家校联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德育课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农村中学要进行德育课的创新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方法,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要根据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教学实践机制,制订相对应的课堂实践方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又丰富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和中学德育工作的质量。第一,构建德育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机制,根据学生的思想特征等具体情况,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活动。坚持课程思政这一新时代指导中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融入中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德育的信息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呈现,从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德育内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第二,农村中学可以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开发当地特色校本课程,建立德育实践基地。使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等特色文化,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调查,举办相关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启迪心灵、获得感悟,把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村中学德育质量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乡村振兴不单单是经济方面的振兴,而是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方面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振兴,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开展德育工作带来良好机遇,农村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以助推乡村振兴。新时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关注农村德育工作。农村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农村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进行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意义的探索。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不仅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事业。学校应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放在核心位置,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