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背景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
——以辽宁省丹东市为例

2024-05-21 02:52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7期
关键词:丹东市丹东农业

张 岩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农业强国作为13个“强国建设体系”之一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是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明确提出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居于乡村五大振兴首位,是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辽宁省丹东市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自然禀赋优越,农业条件较好、特色突出,在新时代新征程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五强”建设为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明确发展方向,研判现实问题,梳理应对思路,以乡村产业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推农业强国建设。

一、丹东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目标及资源禀赋

(一)巩固农业上行渠道,稳步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供给保障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内涵,对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巩固农业上行渠道(尤其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辽宁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丹东市东港市是7个示范县(区)之一,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丹东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人均粮食产量为516.5公斤。丹东农业产出类别较为丰富,种类较为齐全,涵盖山货、药材、水果、食用菌、蔬菜、水产、肉类等,特点突出、品质优良,被誉为“贡米之乡”“柞蚕之乡”“草莓之乡”等。农业产出的上行既有利于丰富我国农产品的多样性,又有利于巩固提升农业综合供给保障能力。对于丹东市来说,有利于突出地域特色,打造优良品牌形象,形成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比较优势,是新时代新征程丹东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二)拓展要素下行路径,助推农业科技赋能进程

科技装备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内涵,同时也对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拓展要素下行渠道的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如何将农业产出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成为重要的时代之问。丹东小浆果产业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充分,农业技术创新周期短,迭代速度快。以蓝莓为例,2023年丹东“L25”新型蓝莓品种呈现个头大、口味甜、上市时间显著提前的优势,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这是科技赋能带来的利好表现。可见,精准对接农业生产需求,有效提升科技赋能水平是新时代新征程丹东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三)加强城乡经济联动,构建长久稳定经营体系

经营体系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内涵,对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加强城乡经济联动的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丹东市城镇化率水平较高,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其城镇化率为68.88%,城乡居民收入比和消费比分别为1.72和1.62,城乡发展较为均衡。在此基础之上,城镇有较高的消费需求,农村要素配比合理,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销体系,提高时令农产品的上行效率;更有利于形成“以销定产、订单先行”的高效订单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从而稳定发展预期,构筑长久稳定的乡村经济发展格局。因此,以特色农业产出贸易为起点,以乡村产业为枢纽强化城乡经济关联是新时代新征程丹东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四)创新推动三产融合,有效提升乡村产业韧性

产业韧性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内涵,对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创新推动三产融合的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丹东市的粮食产量自2015年至今持续保持在总产量20亿斤、人均产量1 000斤以上的高位水平,以草莓为代表的水果种植是丹东重要的富民产业。丹东纺织服装产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优势突出,曾享有“全国轻工业明星城市”美誉。丹东的柞蚕养殖行业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产出稳定。纺织服装上承第一产业,下接第二产业,中间通过柞蚕养殖、蚕丝服装文化贯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逐渐成为推动丹东市三大产业融合的枢纽。在服务业方面,丹东市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是引领三产融合升级的核心优势。丹东市的乡村产业发展总体格局表现为第一产业丰富扎实,第二产业覆盖面广、承接性强,第三产业特点突出。创新推动三产有机融合能够强化龙头企业发展长处、补齐产业链条短板、激励发展新业态、打造优质品牌形象,全面提升乡村经济的韧性,是新时代新征程丹东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五)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竞争能力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涵,对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出了概念界定,强调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其内在的机理便是强调集体经济的普惠价值。丹东市近年来大力推广“村集体+脱贫户”等模式,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实施产业项目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扶贫产业逐步向现代农业、现代工业方向转化,夯实共同富裕的实现基础,利用集体资源创造共同财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共同富裕目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将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二、丹东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问题

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收录的“三农”企业数据为例,2023年1—6月,丹东市新增农林牧渔注册企业(即初级产品部门)1 684家,新增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三农”制造业643家,新增农家乐、民俗、农林牧渔服务等“三农”服务业企业1 791家,乡村经济中的三产比重为2.56:1:2.78。与丹东市对口合作的江苏省扬州市同时期乡村三产比重为1:2.72:5.08。相比之下,丹东乡村经济体系中作为基础的第一产业占比较高,作为枢纽的第二产业较低,作为优势产业的第三产业没有和第一产业拉开差距,三产融合水平不足,农业生产的“产值/产能”弹性系数偏小。在丹东市农业的多条百亿价值链条中,草莓等特色农产品的鲜果出售占较大比重,同一价值链条上的加工业占比较低。从农业附加值角度看,更多元的生产主体加入和更长的价值链条可以有效提升附加值,有助于农业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因此,有效提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占比,促进乡村各类产业的有机融合是丹东市有力有效推进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土地供给问题

2015—2022年,丹东市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20亿斤以上的高位水平,年均增产2.94%。相比之下,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从2015年的20.84万公顷提高到2022年的21.1万公顷,年均增长0.18%。粮食播种面积从2015年的16.48万公顷提高到2022年的18.0万公顷,年均增长1.2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从4.36万公顷下降到3.1万公顷。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从2015年的79.1:20.9变为2022年的85.3:14.7。从数据来看,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对粮食产量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压缩了经济作物的发展空间。较为显著的是水果、药材种植行业,其机理是特色产业扩大再生产需要持续的土地供给,而丹东市乡村产业中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集中于设施农业,对土地的需求较多。因此,为有效平衡经济作物与粮食生产,丹东市一方面需创新县域乃至市域范围内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通过“飞地”等形式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农业设施升级等途径提高特色产业的单产水平。

(三)经营主体问题

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壮大对有力有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方面,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第一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问题,到2024年1月,丹东市已有600多个行政村发展起了集体经济,实现了“脱壳”,但村集体的公共收入普遍处于5万~10万元的区间,整体的收入水平较低,在一些资金投入需求较大的公共项目上缺少足够参与和主导能力。第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问题。2024年1—2月,“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数据显示,丹东市新增499个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经营主体,其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较高,平均资本存量较低,这意味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需要在规模与绩效方面进一步提升。

三、丹东市有力有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一)三大产业“错峰发展”,着力推进比较优势融合

为有效应对产业结构问题,一个适宜的思路是通过农村三产的“错峰发展”进行比较优势融合。以草莓行业为例,丹东草莓的高收益期集中于头年10月至次年4月,在此之后利润便随产量、需求的变化而持续降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此时可选择时令性、价格、市场前景更好的蓝莓作为主要发展对象。入秋之后,软枣猕猴桃、燕红桃、大榛子等经济作物上市,粮食作物成熟,与之对应的食品加工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此时可充分挖掘鲜果等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潜力,从而推进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完善乡村产业价值链条。

(二)粮经作物“错峰产出”,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底线

为有效平衡经济作物种植与粮食生产,一个适宜的思路是提升土地资源的“纵向”使用效率,即因地制宜进行粮经作物“错峰产出”。利用暖棚可以反季节产出作物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二者在土地资源上的挤占问题。

(三)统筹发展“飞地经济”,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

为有效平衡经济作物种植与粮食生产的另一个更具有普适性的思路是提升土地资源的“横向”使用效率,即通过“飞地”将分散的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土地供给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产出效率。如丹东市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在实践中探索出“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19年,岔路村小浆果基地吸引了周边乡镇11个村投资470万元,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29个,以“飞地”形式落户到岔路村,形成了集群效应和示范作用。由此可见“飞地建设”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跨区域开发利用,为保障粮食安全、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

(四)支持鼓励村办企业发展,高质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解决好经营主体方面的问题,一个适宜的思路是加强有关政策供给,支持并鼓励村办企业发展。如丹东市凤城市大梨树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有力支撑了当地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以万亩果园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以金翼钛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还有以药王谷、影视城、七彩田园等众多景点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2022年全村社会总产值实现17亿元,集体总资产超过6亿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4 500万元,人均纯收入2.5万元,被誉为“辽东第一村”。大梨树村的成功经验说明鼓励村办企业的发展,既可以增强村集体的公共服务能力,又能够促进当地要素资源得到整合,进而有效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

猜你喜欢
丹东市丹东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原来我挺厉害的
高三的笑脸
丹东地区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研究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