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蓉
儿童作为有能力的学习者,能通过感知、体验、操作、理解、表达与创造展示自己独特的视角。瑞典学者索默尔将“儿童的视角”定义为儿童自己作为主体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是其个体化、动态发展的意义建构,是“儿童自己的现象学”。在师幼互动中捕捉“儿童的视角”,看见儿童的需要,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鼓励与支持儿童在人际互动与实际操作中主动呈现自己的视角,有助于儿童展现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经验与认识。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區第一幼儿园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梳理了师幼互动中基于“儿童的视角”赋能儿童成长的若干思考。
珍视童年的独特价值,捕捉“儿童的视角”。作为人生中一个宝贵的阶段 ,童年应被视为一个有意义、有独特价值的存在。“儿童的视角”强调儿童是主体,成人可以了解但不能完全拥有。因此,我们应将儿童看作如成人一样拥有自由意志与独立人格的个体,拥有不同于成人的视角,并善于捕捉“儿童的视角”,即放下主观判断,探索儿童本身的感受和想法。捕捉“儿童的视角”,透过儿童不同于成人、同伴的感受、偏好和观点,让师幼之间在一些共同理解的基础上,丰富对彼此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六一”儿童节亲水乐游戏,教师沿着操场摆满蓄水桶,幼儿穿戴好泳衣、泳镜和泳帽,雀跃地扛着水枪来到场地开启水枪大战。伴随欢快的音乐,幼儿在装水、射击、追逐、躲闪中尽情释放童真。十分钟后,几位男孩从旁边的运动区取来木梯子,再推来轮胎,搭出了一个小高台并站了上去大喊:“保护城堡!”随后,他们扛起水枪从高处往下发起射击,场面更加激烈。这时,教师没有干预,而是继续观察着幼儿的游戏。接着,教师看到一些幼儿边躲闪边前进,也想“占领高地”,呈现攻方和守方的游戏情节。原先教师眼中只能玩水、射击的场地,在幼儿的视角中变成了游乐园,周围的物品也都成了他们拓展情节、享受游戏的“伙伴”。教师及时捕捉“儿童的视角”,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感受,让勇敢、机智、合作的品质在游戏中悄然滋长。
看见儿童的需要,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倾听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让儿童拥有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头脑想及用双手创作的机会。例如,主题活动轮换情况下的班级空间环境规划与创设,呈现给儿童的若是已经布置好的环境,就像一个已经画上句号的故事,无法吸引幼儿衍生新情节,延展新结局。若是具有留白理念的环境,教师应该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合作者,积极、诚挚地邀请儿童参与环境的创设,让儿童行使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游戏的空间提出设想的权利,用诸如“你们想怎么设置我们的区域空间”“你们觉得这里还可以增加什么”“可以用什么办法”等问题积极引导儿童思考、探索。我们将会看到不同于成人的“儿童的视角”——“我想要一个大大的建构区,可以拼很大的东西,还可以摆赛道”“我要把帐篷放在窗户下面,有阳光”“我想要一个照相机把我们种的蔬菜拍下来,在架子这里挂很多照片”“我想要多一个娃娃家,我们都很喜欢玩”……
鼓励与支持儿童在人际互动与实际操作中主动呈现自己的视角。师幼互动中,在给予儿童充分自主权的前提下,激发儿童的参与意愿,支持儿童呈现自己的视角,亦是为儿童赋能。例如,在班级留白环境空间的设计与规划上,教师不完全依赖师幼问答谈话的方式,总结儿童想法,而是在倾听与回应中最大化地满足儿童的需求,用有质量的资源支持儿童,为其呈现自己的视角赋能。可积极尝试提供儿童能够使用的工具,如提供绘画本让儿童画出设计规划;提供相机让幼儿尝试拍照、拍摄幼儿园中最喜欢的空间环境;和同伴一起按照喜爱程度给设计图和照片排序,票选最佳方案等。在参与规划、设计、拍摄、表征、审议、表达、调整与创造等儿童能够胜任并且乐于参与的人际互动与实际操作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儿童积极地呈现自己的视角,提升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