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入学准备与适应,如何实现“软着陆”

2024-05-20 17:49李相禹张宇轩石晓波
教育家 2024年16期
关键词:软着陆幼小入学

李相禹 张宇轩 石晓波

长期以来,幼小衔接研究由成人建构而成,儿童的中心地位被忽视,而且研究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视角,缺乏对儿童内心声音和真实体验的关照。笔者基于儿童视角,对大班儿童和一年级小学生如何准备与适应幼小差异、遇到了哪些困难、有哪些心理体验与感受等展开调查研究。

我们从B市Y区城区、乡镇和农村地区分别抽取1所公立幼儿园和1所公立小学,在尊重儿童意愿的前提下,从6所学校中抽取15名大班儿童和22名一年级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访谈采用半结构式,围绕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分别与大班儿童和一年级小学生一一展开谈话,同时对儿童在访谈过程中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进行记录。

入学准备与适应的不同现状

大班儿童视角下的入学准备。

第一,对体育活动缺乏信心。大班儿童对小学充满向往,认为小学是“很美好的地方”,并表现出对体育活动的关注。他们认为小学有丰富的体育活动,运动是小学生必备的技能,但热情中隐含着顾虑,对参加小学体育活动的信心不足。

第二,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大班儿童已具有自我管理的意识,知道进入小学要提前准备文具、餐盒等物品。生活习惯方面了解到少看电子产品、不用脏手揉眼睛等健康知识。安全防护方面已萌发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和陌生人走”“遇到危险向警察叔叔求助”等。

第三,对人际关系变化敏感。大班儿童对上学交新朋友持有十分乐观的态度,认为“到了小学不担心交不到新朋友”。但他们对未来的师生关系有自己的担心,认为“小学老师有点凶”,还有儿童提到担心和幼儿园好朋友失去联系。

第四,需要初步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学习是儿童描述小学时使用频次最高的词语。大班儿童认为小学学习会很难。学习习惯方面,儿童知道进入小学要集中注意力听讲,回答问题要举手等。学习能力方面,儿童能够计算十以内的加减法、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

第五,解决问题以寻求他人帮助为主。绝大多数大班儿童认为在小学遇到困难可以找教师帮忙,少部分儿童提到可以找幼儿园教师、好朋友或同桌,也有儿童提到“会坚持自己解决”。

一年级小学生视角下的入学适应。

第一,富有挑战性的体育和学习活动。体育和学习活动的变化让小学生在入学适应中遭遇挑战。三类地区的小学生遇到不会踢球、跑步慢,或者不会穿冰鞋、护具等诸多困难。绝大多数小学生表示科目学习遇到困难,尤其是数学学习,“就跟爬楼梯似的,越爬越难”。

第二,难以适应寄宿制生活。与幼儿园的生活方式不同,农村地区小学为寄宿制。不少小学生提到离开家感到害怕、夜晚失眠等问题。小学生面对生活适应问题展现出隐忍、消极躲避的态度。缓解恐惧的方式是“忍几天就不怕了”。

第三,师生交往氛围的变化。谈及幼小区别时超半数小学生捕捉到教师的不同特点,“在幼儿园会有教师哄,小学没有”,幼儿园教师“特别温柔”,小学教师则“稍微厉害”。當被问到喜欢小学教师的原因时,小学生表示教师能教知识、提升成绩以及写好看的字。学习上的进步使儿童在与小学教师的相处中获得成就感,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四,外部学习动机强烈。小学生提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学习。当谈到学习目的时,小学生认为好好学习是想成为“三好学生”、第一批戴上红领巾,以及期待教师表扬等,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来自外界的奖励和刺激。

第五,解决问题的途径多元化。遇到困难时,36%的一年级小学生选择“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多练习”等方式解决。当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时,32%的小学生选择寻求“同桌、好朋友、班长”等同龄人的帮助,反映出小学生具有互帮互助的精神。还有23%的小学生会主动向教师求助。9%的小学生提到寻求父母或亲人的帮助。

入学准备与适应的影响因素

身心与学习衔接不足,问题具有延续性。大班儿童升学意愿强烈,但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有所担心,一年级小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大班儿童的担忧基本相符,表明儿童在入学准备与适应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延续性的特点。在身心方面,大班儿童心理准备积极,期待入学,但身体运动能力准备不足。小学生则反馈适应不良,认为体育活动难度高、跟不上。在学习方面,从大班到小学一年级,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大班儿童的入学动机较抽象,如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具象,从心理层面希望让父母骄傲,从物质层面则渴望得到物质奖励。

生活与社会衔接不畅,问题具有断裂性。研究发现,不同学段儿童在生活和社会方面存在相反的感受。在生活方面,由于保教结合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原则,大班儿童在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等生活方面准备情况较好。然而,寄宿制下的低年级小学生难以照顾自己,容易出现适应困难。在社会方面,受就近入学政策影响,儿童从小结交相对固定的玩伴,在同伴交往方面过渡较为顺利。尽管大班儿童对师生关系变化较敏感,担心教师变严厉,但他们普遍认为遇到困难应寻求小学教师帮助。

儿童入学准备与适应的影响因素。第一,儿童身心发展特征。从身体发展特点来看,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处于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四肢骨骼的发育,儿童喜爱追逐跑跳等有大幅动作的运动,例如踢球、追跑等,为其适应小学体育活动打下基础。同时,手部动作更协调,能使用简单的工具。从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其逻辑思维仍依赖具体形象的实物。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需借助抽象思维,因此儿童在学习这些学科时容易遇到困难。

第二,家长期待。研究发现,大班儿童和一年级小学生都认为小学与幼儿园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学习方面,这一认知受家长期待的影响。处在幼小衔接期的儿童生活经验和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到家庭成员主观观念的影响,如小学生想成为三好学生让妈妈自豪、大班儿童表示父母要求他们进入小学后好好学习等。

第三,学校环境。访谈中大班儿童提到对小学建筑和活动的观察,表现出对小学生活的向往。除物质环境外,儿童眼中亲切的教师、从小玩到大的同伴,同样能激发他们对学校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第四,地区差异。一方面,乡镇、农村地区小学采取寄宿管理,一年级小学生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导致儿童产生心理不适应现象。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父母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存在差异,影响其教育理念和方式,间接对儿童产生影响。比如城区父母普遍具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为儿童“报暑假课”、布置“家庭作业”,使儿童适应小学学习。乡镇、农村地区的家长大多将儿童托付给隔代长辈或寄宿制学校,错失陪伴孩子度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

双向配合,实现入学适应“软着陆”

立足儿童视角,识别幼小衔接问题。儿童是入学准备与适应教育的亲历者,不是被动等待观察和分析的客体。把握儿童的真实需求首先应立足儿童的视角,让儿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感。基于儿童的视角,教育者能真实地把握儿童的个性特征、兴趣和实际需求,为不同儿童提供适宜的幼小衔接教育。

激发儿童内生力,减缓幼小衔接坡度。为实现幼小顺利过渡,教育者应激发儿童的能动性,促进儿童自发主动为入学做准备、积极适应小学生活。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小衔接中存在身心和学习方面的问题,例如对跑步、跳绳等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的儿童,教师可以为其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如障碍跑、足球游戏,让儿童获得成功感,形成内部动机。针对学习学科知识有困难的儿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生活化的元素打造直观课堂,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方式。

构建民主型氛围,提升幼小衔接质量。研究发现,人际交往中小学生向往亲密的师生关系。小学教师应主动拉近与儿童的心理距离,建立民主、亲密的交往氛围。从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着手,培养教师科学衔接理念、提升教师衔接教育胜任力。

凝聚家园校合力,助推幼小双向衔接。幼儿园、小学、家庭应合力为儿童做好准备,形成“小学幼儿园双向助推、家庭配合”的衔接模式。儿童学习和运动能力不足导致入学后“跟不上”,不仅需要幼儿园重视,还需要小学减轻教育压力,给一年级新生更长的“适应期”。家长应适当减少对学业成就的关注,樹立积极的入学理念,减轻儿童入学心理压力。就农村地区生活适应问题,幼儿园和家长应提前带儿童了解寄宿制,小学可增设心理疏导服务,双向配合,实现入学适应“软着陆”。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乡村地区幼小衔接家园校共育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CJY049)

猜你喜欢
软着陆幼小入学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入学面试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