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明的意义、机遇与挑战

2024-05-19 08:06景怡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9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现代化

景怡

摘 要:数字文明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治理和数据等多个要素构成,具有一套完整且系统的体系,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工业生产、社会治理等领域。但在发展进程中,数字文明存在数据垄断、个人信息泄露、大数据杀熟等矛盾与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数字文明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文明应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治理、数字合作等方面加以建设,努力实现数字文明造福人民。

关键词:数字文明;数字经济;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9.062

習近平总书记在给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强调“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乌镇峰会首次用文明定义数字生活,用数字经济等具体实践丰富数字文明,向全世界倡议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数字中国建设又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数字文明成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人类文明的全新形态,为全世界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新方式,对工业生产、人类生活、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等方面均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 数字文明的重要意义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指出,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村村通宽带”,网络助农,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屡创新高,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建设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普及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基层党建”“互联网+法治建设”等“互联网+”项目加速了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紧紧依靠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未来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更离不开数字文明的支持。

1.1 政府治理现代化须以数字文明为依托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体现在政府治理现代化,须以数字文明为依托。2022年4月,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国数字政府建设速度加快,通过大数据实现了智能政务、智能城市治理。在电子政务方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开发并持续优化电子OA系统,公文起草至发文整个过程均可在网上进行,极大提高了公文流转效率,实现了公文可追踪可知会可归档。在政务公开方面,做到了政府部门和公民的双向交流,政府可以直接听到网民声音,网民可以随时追踪办理进度。在政务服务方面制定网上办、一次办、马上办、零跑动、全市通办等事项清单,简化办理流程,建设服务型政府。

1.2 以人为本的民生服务须以数字文明为依托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民生服务须以数字文明为依托。数字文明已经深深融入百姓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可见数字文明的踪迹。在日常生活和金融服务方面,百姓逐渐养成用微信钱包、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支付的习惯,饮食起居每个环节都可采用数字化支付,节省了传统货币找零时间,提高了支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煤水电网等业务均可通过网上国网、APP、微信服务号实现,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业务。在健康卫生服务方面,推出了健康天津、科瑞泰Q医等APP,APP可以提供医院预约挂号、健康档案与历史就医记录查询等服务。在智能交通方面,百姓可以通过车来了、天津地铁、滴滴等APP实现便捷出行,查看发车时间、实现移动便捷支付,为百姓生活带来便利;京津通勤更加便利化,两地高铁乘车实现了网上预约、现场直刷的乘车模式。

1.3 引领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须以数字文明为依托

新闻出版业最先受到数字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冲击,具有依赖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征,也是最先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行业,媒体的聚合是数字时代最显著的特征。2014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传统新闻出版业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使得传统纸质媒体受到冷落,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在利弊争辩中齐头并进,另一方面数字传播技术使得多种媒体出现聚合渗透的趋势,也使平面媒体迎着数字化转型契机,开始变得更加立体、丰富,产生了电子出版物,出现了数字编辑。数字化宣传成为打造创新标志性成果的重要途径,未来宣传文化领域数字化改革仍须要以数字文明为依托。

2 数字文明带来中国发展新机遇

数字文明已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诸多层面,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文化特质等方面注入了新的要素,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

2.1 数字文明作为新的发展领域,有利于克服工业文明造成的被动局面

智能制造、工业4.0等都属于数字时代的工业先锋,正如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了数字技术与工业产业领域的双向互动。数字产业化特指从研发新科技到全面投入制造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服务业、云服务等;产业数字化特指传统产业进行信息数字化转型升级再造的过程,如数字金融、数字贸易、在线采购平台等。目前工业互联网正在搭建,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强烈,且工业大数据具有向制造业延伸的趋势,应趁势而为,积极加速数字化与工业产业融合,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有效路径,进行价值释放和数据赋能,从而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全流程和全链条改造,赋能传统产业再上新台阶。

2.2 数据成为一种新的资源,带来新的资源配置平衡

数据作为数字文明的核心要素,成为21世纪的“黄金”。我国数据要素资源丰富,且正值大数据快速发展时期,数据储存规模和产量快速增长,据IDC测算,到2025年我国拥有的数据量将达到48.6ZB。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文件,要求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2020年中央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作为传统要素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从要素流动方式来看,数据以开放、共享、交易的方式流动带来了新的资源配置平衡。

2.3 数字文明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结合,能够加速创新迭代

数字文明体现着中国式創新,新的数字技术造福人类,改变着生产端、消费端和服务端。数字文明具有人类生活属性,已融入家庭—社区—村镇—街道—城市,已经走进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清晰、全面、真实的数据使个性化定制更加精准,使得衣食住行更加便利,正朝着老少皆宜、城乡皆宜的目标前进。如今,在交通、医疗、教育、快递、餐饮等方面已普遍应用智能软件,催生出“饿了么”智慧送餐、“滴滴”智慧出行等行业,在家居生活方面智能音响、AI管家等产品已进入百姓家庭,数字技术让养老助老、教育教学、医疗服务更加便捷舒心,数据结果让子女、教师、医生实现秒级共享,数字经济让百姓享受更加便捷、实现更加清晰的生活体验。但中老年、基层村、社区在接受和使用智能软件方面仍不充分,这将是今后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口。推动数字文明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结合,促进数字技术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融入百姓生活方方面面,能够加速创新推出新的应用场景,数字场景越加丰富越能释放更多数字红利。

2.4 数字文明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新事物的出现往往利弊共存,数字文明进程也产生了新的矛盾。一是出现数据垄断现象,造成社会不平等。垄断性资本主义将会导致财富加速集中,将所有潜在生产力转为自己的财富利润,而且无法监管、影响政治,甚至扭曲市场竞争规则。二是生成一种新的压榨形态“算法吃人”。我们承认数字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形成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如外卖小哥、闪送骑手、滴滴司机,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灵活就业群体是否有劳动合同法的保障,是否有社会保险保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灵活就业人数会越来越多,而且这个现象全球皆然。还有一类朝不保夕者,就是以通信移民为代表的一类群体,他们可以不用到单位上班,通过网络即可实现“上班”、完成工作。或者未来实现智能机器人取代所有工作,那么我们都将面临“失业”,我们该何去何从,都值得深思。无论是数据垄断还是“算法吃人”,都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数字文明进程中出现了网络安全问题、数据安全问题等新问题。一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2018年,Facebook曝出其用户数据被不当买卖,用户信息被泄露,甚至影响政治安全,全球敲响了数据安全的警钟。从企业角度来说,数据通过人为或通过机器加以分析,向用户推送信息广告,目的是使用户有更好的体验感,但也存在一个争议,即算法或机器处理这些数据算不算隐私泄露,需要我们今后在数字文明进程中加以探讨。从用户角度来说,用户一贯信赖的互联网APP把个人数据作为“杀熟”的利器,便出现了第二个问题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问题不仅体现在个性化新闻推送和私人定制版消费指南,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感受到“被监听”“被追踪”,一句简单的聊天就能够在手机软件上获得相关内容的推送,用户享受到了推送式服务带来的便利,也被迫戴上电子脚镣和枷锁,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定制是定向的“杀熟宰客”。

3 构建数字文明的层次

数字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将是未来主要的文明形态,需要全人类参与构建,不断实践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未来,数字文明的能量和潜力可能会超越历史传统文明,数据的力量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改变,构建数字文明既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共同实践,也需要国家制度的坚决支持。

3.1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形成组合拳

数字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数字经济应形成组合拳,首先要发挥战略引领作用。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已制定出台了《天津市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3年)》等文件,要进一步针对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及面临的新问题,制定新的法律、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天津市数字经济发展的环境,让数字经济在预定轨道上行稳致远。其次要持续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攻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进程,用好区块链技术,打造中国特色数字产业集群,赢得发展先机,提升我国在数字文明进程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3.2 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满足人民需求

数字文明离不开数字社会,最主要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要培育构建多元化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促进数字技术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融入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推出新的应用场景。但中老年在接受、使用智能软件方面仍不充分,这将是今后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二是搭建数字人才平台,数字人才是新时代人才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变革,将人才管理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形成人才信息管理大系统。数字人才平台可以吸引人才,也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解决就业供需难题。三是推动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数字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与互联网紧密关联的数字编辑人才、数据科学家等,助力数字社会健康发展。四是加大全域科普力度,通过鼓励高校、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区块链、科学技术等知识普及课程,把科普科技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科学普及水平;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世界智能大会,亲身体验先进技术,学习新知识新科技,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通过长期坚持科普教育,为数字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

3.3 健全数字治理体系,筑牢安全屏障

建立健全数字治理体系,应从数据保护、数据监管、反垄断等方面筑牢数字安全屏障。网络安全、数字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就是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欧盟于2018年出台了史上最严《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我国于2021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国际国内扎紧制度的篱笆,但尚未出台数据和算法的反垄断法规制度。接下来应细化商业和公共领域使用个人数据规范,因为数据产权问题不清晰,很可能成为阻碍数字文明进步的瓶颈,所以明确数据归属权益,划定个人数据使用边界,数据的使用通过技术手段、制度规范加以监管,采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加密,记录用户每一次的访问、查询、使用、修改等情况,可以确保数据安全,让用户免去安全方面的困扰。

3.4 促进形成数字合作格局,加速共建共享

数字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一是加快数字城市治理,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以天津市为例,中新生态城是全国全场景智慧城市的示范标杆,已形成了智慧城市大脑、智慧能源等23个应用场景。在智慧社区治理方面通过大数据搜集分析社区居民用电规律、生活规律,提供智能服务,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中新生态城季景社区作为智慧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和“智慧支撑”双轮驱动理念,设置“智慧路灯”“智慧座椅”“智慧跑道”“智慧垃圾分類定时投放点”等社区智慧设施,形成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智慧社区共建共享理念。建设城市大脑,让城市大脑瞄准城市治理的难点,推动智慧城市、社会治理更加高效。二是加强国际网络空间合作,展示数字中国的魅力。我国秉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构建全球数字治理体系,鼓励企业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去,加强数字合作,传播我国优质数字文化和产品,同时学习先进理念和技术,共同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等,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未来元宇宙的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姚聪聪.数字文明的多重面相与建构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2,(03):445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8.

[3]涂子沛.数文明[R].中信出版社,2018,(10).

[4]习近平向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91021.

[5]Reinsel,David,武连峰,J.F.Gantz,J.Rydning.IDC,到2025年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数据圈[R],201901.

[6]银昕.中国城市掀起“智慧”潮[J].法人,2020,(09):1417.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7.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大数据时代我国信用评级业重构研究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