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研究

2024-05-19 08:12石晶杨茹倪明辉王卓姜晓丽
科技风 2024年9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专创融合专业教育

石晶 杨茹 倪明辉 王卓 姜晓丽

摘 要:应用型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定不移地担负起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重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创教育一体化。然而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仍存在相互脱节等问题,为此,黑龙江工程学院遵循高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通课程内外,强化实践育人,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共建,构建“课程驱动+实践支撑+教师引领+评价保障”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意识和提高创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

文献标识码:A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与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同时也是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的重要交汇点[1],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自觉履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使命担当,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措并举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1 实施专创深度融合的耦合机理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专业+双创”教育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是教育之需更是时代之需[2]。

1.1 专创融合是国家人才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到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3],充分体现专创融合在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应用型高校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唯有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深层次、多维度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一专多能、专创融合、强基育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专创融合为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视角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4]。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职业伦理精神和专业道德品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双创教育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常态化教育[5]。唯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汇“产—学—研—创—用”,切实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造能力,方能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教育需求。

2 “专创融合”存在的现实困境

国家战略引领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专业教育与双创培养仍面临“两条道”“两张皮”的双脱节困境。

2.1 专创认知“狭义化”

某些應用型高校对专创融合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单纯强调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培育,而忽视素质目标的培养,一方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极少数有创业意愿学生所开展的培养企业家的教育,对双创教育存在“无关论”“干扰论”“形式论”等误解。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脱离专业教学内容,难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专业创新,阻碍了学生创新驱动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

2.2 实践平台“低端化”

受国家政策的指引,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相继建立了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教学实验中心等实践平台,但由于学时、资金、师资队伍等条件的约束,现有的实践平台并未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辅导,组织建设缺乏规范化的专业服务体系,产教融合欠缺深度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2.3 专创师资“匮乏化”

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中至关重要,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是专创融合的根本保证。然而,系统掌握双创技能、专业实践、企业经营的教师普遍较少,特别与庞大的学生群体相比,更显师资力量的不足。阻碍了专创融合教育纵深发展,难以实现有效高质量的产学研相结合。

2.4 评价标准“单一化”

“专创融合”是结合专业特色蕴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教育教学模式,然而目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仍以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主,缺少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企业导师参评的内容。另外,缺乏过程性评价,仅强调“双创”类项目结题及比赛获奖情况,忽视了学生在“专创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表现、隐性知识的获得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素质的提升,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6]。

3 构建基于“专创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黑龙江工程学院秉承“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培养路径,聚焦专创融合,直面“专创”教育短板,以全面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宗旨,贯通课程内外,强化实践育人,构建“课程驱动+实践支撑+教师引领+评价保障”的“专创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育人新模式(图1),呈现出“双创教育有广度、专创融合有深度、项目孵化有亮度”的喜人局面。

3.1 构建点面结合、分层递进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基本载体[7]。黑龙江工程学院深“耕”细“作”,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优化课程结构,遵循“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层级递进、强化实践”的原则,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优势,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碱基互补、螺旋上升,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黑龙江工程学院在课程建设上,综合考虑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专业学科的相互衔接、教学对象的社会需求等多重因素,构建“大一入门,大二奠基,大三攻关,大四实践”的专创融合立体分层课程体系。大一阶段全面开设“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程,实施双创启蒙教育。大二阶段组建“必修+选修”的课程模块,设置涵盖学科前沿、创新创业管理、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课程群,大三阶段以专业课程为依托,挖掘专业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同时开设创业实践实训课程,实施重点教育。大四阶段通过毕业设计完成创业实践,产品市场化,促使项目落地,进行实战育人。

3.2 打造学科交叉、多元协同的专创融合实践平台

教学实践是精准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一环,也是专创融合育人体系建设中的核心要素,专业实践与双创教育的良性整合是高校开展专创融合育人的未来趋势[1]。黑龙江工程学院聚合实践资源,拓展“专创融合”途径,搭建“专业基础实验室+产教融合战略基地+项目孵化训练中心+众创空间工作室”的实践平台,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黑龙江工程学院坚持“双创”人才培养定位,以产教融合、学科竞赛、大创项目支撑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组织开展跨学科、协同化、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一方面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依托和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深入实施“育人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四链合力行动,构建了“主体多元、内容丰富、模式灵活、深度合作”的多源协同合作育人体系[8]。另一方面以“互联网+”“挑战杯”两大综合性赛事为龙头,专业学科赛事为中坚,“一院一赛”院级双创品牌赛事为补充,搭建交叉创新项目与团队的孵化平台和创赛实战平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激发学生交叉思维、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此外,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我省首批“共享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开设了“校企合作班”,组建跨专业、跨年级项目团队,对专创融合项目进行精准指导,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9]。

3.3 组建专精交融、校企互通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

建设强有力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是将大学生由“看客”转变为“创客”的关键一环。黑龙江工程学院建设校企互通,专精结合的优秀团队,重点打造“专业教师+创业教师+创业导师”的“三师型”高水平专创导师队伍。在内陪方面,通过建立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和社会实践四个维度和特色鲜明的教师专业标准,有计划地开展分层次、递进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外引方面,采取“引、聘、培”相结合的模式,加快兼職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通过探索“固定岗+流动岗”相结合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柔性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向流动、两栖发展的用人机制[10]。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追踪专业热点问题,紧扣专业前沿创新,全方位挖掘课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教学环节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和研发潜质。创业教师依托学校学科资源优势和学术实践平台,培育孵化项目,传授开放、多元、包容的创业观念,形成长效性、常态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企业导师以项目驱动教学,从行业领域发展,企业实践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业务流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3.4 完善产教融合、多元动态的专创融合评价体系

专创融合的评价机制不仅促进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指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创融合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摒弃单一化、静态化、结果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基于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全面协调发展的多维度、过程化、立体式考核模式。

黑龙江工程学院围绕“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实训、学科竞赛、项目孵化等多个环节的评价指标,将专创融合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并把过程性考核作为过程性激励机制,通过反馈机制刺激学生的多巴胺[11]。同时,注重考核学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评价结果。具体做法:其一,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教师考评、企业参评、同学互评等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其二,评价指标多维化,构建“目标+过程+项目+竞赛”为一体的评价机制,实施涵盖目标达成度、过程性评价、项目孵化检验、学科竞赛成果的动态评价体系,科学调控各评价阶段、评价内容的权重,形成综合动态的评价结果;其三,评价方法多样化,除传统考试之外,还可采用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学术论文、课题研究、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形成科学先进的评价结果。

黑龙江工程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整合双创教育资源,激活双创教育体系,从课程建设、实践平台、导师队伍、评价体系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协同推进专创教育一体化。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惟.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勇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校新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22(22):46+10.

[2]赵春宇,吴玉泾,范克胜,等.“专创融合”视角下应用型高校育人模式优化探究[J].德州学院学报,2022,38(06):107110.

[3]徐美燕.深化评价改革提升职校生自我效能感[N].中国教育报,20230328(06).

[4]池月.基于工作室模式提升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21):7677+84.

[5]吴高莉.共生理论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22(09):125127.

[6]倪明辉.应用型本科高校“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02):6367.

[7]宋伟,邵信儒,郭志欣,陈艳,等.“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7):6873.

[8]郑玥,孙卫芳.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培育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1216.

[9]翟崑,曲韵笙,于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J].文教资料,2018(04):131132.

[10]范哲超,岳佳,米媛婷.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研究可视化分析教师[J].教师,2023(03):8789.

[11]杨燕.课堂教学视角下“专创融合”教学设计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12):525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探索与实践(GJB 1422505);黑龙江工程学院2022年度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XGK2022202);2022年度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委托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现实困境、构建思路、路径创新(SJGZ20220140)

作者简介:石晶(1979— ),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专创融合专业教育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基于“创新工作室”的高职电子类专业专创融合教育改革的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