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情境”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实践

2024-05-19 08:06张雷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8期
关键词:中学生物情境教学课堂教学

张雷

[摘要] “立体化情境”是对情境教学的一种改良。本文从“陌生内容生活化、抽象概念形象化、微观知识直观化、客体角色主体化”四个方面,就“立体化情境”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 立体化情境;情境教学;中学生物;课堂教学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将生活中遇到的与生物有关的现象和规律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立体化情境”教学是在情境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情境导入—情境体验—情境探究—情境升华”等教学环节为基础,在课堂中贯穿情境化教育的教学方式。下面就“立体化情境”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展开论述。

一、情境导入——陌生内容生活化

对于情境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一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形象、直观的课堂环境之中,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来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情境导入,教师将课本上陌生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情感上更加愿意接受新知。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血液与血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其概念性强,对学生而言不太容易接受,如果平铺直叙展开介绍,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情境导入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都有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吧,医生一般都会建议你先去做什么呢”,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很容易答出“抽血化验”。教师再问“为什么看病需要抽血化验呢”,学生猜测是血液里的成分发生了变化,进而教师引入“血液里究竟有哪些成分?它们都有着怎样的功能”等问题,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新课的学习。

事实上,将陌生的内容生活化,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暗示效应。学生形成了这种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后,会情不自禁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探究思维得到调动,有助于完成课堂学习目标。

二、情境体验——抽象概念形象化

语言和文字本身是抽象的,是对实际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然而,课堂教学中过多简练、抽象、概括的语言也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负担。要想解构课本里抽象的概念,教师就可以运用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七年级下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一课中首次提及“酶”的概念,教材原文是“食物的消化还与消化液中的酶有密切的关系。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七年级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知识,不能理解什么是催化剂,理解“酶”的概念也就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如何让一串珠链通过一个直径略大于珠子直径的细管。部分学生立刻想到用剪刀剪断珠链,让珠子一颗一颗通过细管,教师补充解释道,这里的剪刀就相当于“酶”,珠链相当于大分子物质,珠子相当于小分子物质,“酶”的作用就是将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简单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这种情境体验,将“酶”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情境体验创设的情境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但都旨在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认知活动之中。此外,情境体验让抽象的概念知识镶嵌在形象化的情境中,能够充分唤醒学生正在发展中的潜能,让他们在立体化情境中进行一系列的思维、联想和想象活动。

三、情境探究——微观知识直观化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通过开展各种实验,探究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这是中学生物教学的宗旨。由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很多都是微观生物,单凭肉眼是无法识别的,因而利用显微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情境探究,可以将微观世界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教学为例,传统的实验教学以观察到叶绿体为目标,教学目标相对单一。如果以情境探究的形式开展实验,学生先通过文字和图片对叶绿体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有助于加深对叶绿体的直观印象。在观察过程中,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学生由一片叶子观察到叶肉组织,再由叶肉组织观察到叶肉细胞,最后观察到细胞中一个个叶绿体。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叶绿体在细胞中的的运动方向如何?速度如何?叶绿体在细胞中运动受到哪些条件的影响?此时,学生眼中的叶绿体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细胞结构,而是已经变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围绕着细胞中央不停地运动。学生一边体验着动手操作的乐趣,一边感受着生物学的奥秘。

开展多种形式的情境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享受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知识带来的快乐。把生物学探究实验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情境升华——客体角色主体化

对知识掌握情况最好的检测手段,就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知识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学生进行生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模式虽然效果明显,但形式相对单一,缺乏活力。而在“立体化情境”教学中,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进行过程性评价,评价形式更多元,评价效果更明显。例如,上文提及的“血液与血型”一课,教师在“情境导入”环节中,为学生创设了“有些病要抽血化验”这一生活情境,那么,医生是如何通过化验单上的数据得知患者患有哪种疾病的呢?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开展探究,在学习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之后,学生对于化验单上的部分数据有了一定的解读能力。因此,教师对先前的教学情境进行升华,组织學生开展“我做小医生,解读化验单”活动。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师给每组分发课前准备好的各种血常规化验单,小组内部先进行讨论,根据化验单上血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推测患者可能患有哪种疾病。讨论完毕,每组选出“主治医生”作为代表来发言,其他小组共同参与“会诊”,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对角色进行思考和演绎,使教材中原本逻辑化、抽象化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同时,角色扮演活动中热烈的情绪反过来又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让课堂教学得到升华。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中学生物学主题学习实践研究”(项目编号:L/2022/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学生物情境教学课堂教学
中学生物教学中课本插图的应用研究
中学生物细胞相关知识的解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