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研究

2024-05-19 14:38葛婷婷
科技风 2024年12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摘 要:本次研究选取2022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并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并录制随堂教学视频,共录制视频5节课,选取“数据通信与网络技术”中的其中的两节课:“静态路由的配置”“STP协议的配置”作为样本进行视频分析研究。同时通过弗兰德斯编码体系编码,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最终总结出任务型课堂研究结论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视频分析;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一、量表选择

为了更适应本次研究的特点,采用了经典的弗兰德斯交互编码系统(ITIAS)的改进版量表对视频进行编码,设置了每隔4秒取一次视频的样本记录,将视频中发生的事件转换成数字,生成交互分析的编码表,根据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视频编码

(一)样本一原始编码(节选)

三、矩阵分析

比如第一分钟编码方式,观摩课堂互动编码是:

以上共15个,则联接的序对为(13,13)、(13,13)、(13,13)、(13,13)、(13,9)、(9,9)、(9,9)、(9,2)、(2,2)、(2,3)、(3,3)、(3,3)、(3,3)、(3,3)共14对;然后将顺序对的出现次数填入统计表,例如(2,3)的序列组合为1个,就将次数1填入相对应的横坐标为2、纵坐标为3的矩阵表中。以这样的方法,把每一横纵两列坐标的点上的值相加,就可计算出每个言语行为编码的和是多少。最后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

(一)静态路由的配置

样本一视频中数据编码后生成编码600个,进行联结顺序处理后,得到序列对599个。

(二)STP协议的配置

样本二视频中数据编码后生成编码750个,进行联结顺序处理后,得到序列对749个。

稳定格:某种行为连续的时间超过3秒,在矩阵对角线上的数据,表示教师或学生在持续地做某事。

(1)在案例一中,案例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教师话语是(14,14),共计210次;在案例二中,为226次。此项数据表示学生操作技术,即学生进行实训操作,说明本课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自主性动手练习,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和探究。

(2)话语频率第二高的稳定格,案例一为(3,3)共53次,案例二为192次,此格数据表示接受或使用学生的主张,是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学生的观点,将学生的言语展开进行引申,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说明这门课教师是从学生已有的观点出发的,教师对学生的观点有很多接纳和延伸,言语中有启发和诱导的作用,教师帮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思维是发散性的。可以看出本课风格主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形式呈现的。富有创意的问答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多。

(3)另外,案例一(10,10)区域出现的也比较多,共87次,案例二出现48次,此格数据体现学生交流讨论,可以看出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伴随长时间的交流和讨论,通过讨论完成任务。

(4)案例一(1,1)格出现了6次,案例二出现了13次,此格数据表示代表教师接纳学生情感方面,比如学生所表达的情感,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能够被认同。此数据反映了教师能够多次鼓励学生,对学生的观点表示赞同,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形成良好的課堂师生关系,气氛融洽。

(5)教师把参考性的问题抛给学生,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同时接纳和利用学生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讨论。案例一(9,9)出现次数比较多,为71次,占绝大多数;案例二出现21次,主要集中于课堂后半段的实训探究环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任务并主动向教师请教疑问和讨论,使得(9,9)序对出现次数比较高。可见,在探究的环节上,学生的主动性还是比较强的。

特征序对(8,9)代表学生回答问题后的主动发言,数量为2次,说明该生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区域E(横坐标编码1—3,纵坐标编码1—3)的区域为师生言语互动的积极格,在这个积极格中,数据表明教师对学生观点的接受以及对学生的好评。此区域数据量比较多,案例一教师言语行为发生了68次,案例二出现222次,说明教师多以鼓励、赞赏的教师言语去驱动学生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学生的观点,给学生以积极的回应与互动。

消极格:(即横坐标编码7—8和纵坐标编码6—7的区域)表示教师指令性批评学生的错误,也叫作缺陷格,缺陷格的次数越多,说明课堂氛围越不和谐。本案例此区域部分没有数据,表明课堂气氛比较融洽,学生在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里面。

G区域(即横坐标码8—9区域和纵坐标码1—3区域)表示学生言语行为间接受到教师影响而发生言语终止;区域(即横坐标码7—9区域和纵坐标码6—7区域)表示教师强制终止学生言语行为。可见本次课以教师的间接影响为主,教师通过示范和鼓励,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实验探究活动。

四、综合分析

首先,教师倾向于运用任务探究法,整节课偏向学生做中学的模式。说明教师能察言观色,也能够凭借自己的观点跟教师进行交流和辩论,形成良性互动,其自主性就更能发挥出来。从矩阵分析表中,可以看到编码序对(9—9)、(9—5)分别出现了多次,说明可以有效触发教师对学生的讲解或提问,而课堂上教师学生之间的言传身教互动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

其次,在课堂气氛方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表扬或鼓励、接纳或使用学生的主张,在做出积极影响类行为时,多以编码2—3的行为为主。正面格数多于反面,正面效果明显,善于给学生鼓劲,课堂气氛融洽。课堂一开始的导入环节和展示环节,教师和学生互动频繁,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们都能进行提问,现场气氛一片大好。

教师的言传身教有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之比,这说明教师更倾向于间接支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支配学生的情感。能够从学生的思维和角度出发,以肯定和赞美鼓励的方式影响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意见的肯定,从而引出学生的思维想法和间接,或者引导学生主动去投身思考和探究环节中去。再次,在课堂教师语言方面,教师整体上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类型较多,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形成“学生—教师—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问答模式,教师参与,学生再思考,再反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多,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问题的现象比较多。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控制者”,在学生学习中已是“帮助者”;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不再是“被动者”,在教师教学中已是“推动者”。

五、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方法策略

(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操作不仅要和知识相结合,还和交流探究相融合,更要教给学生思想上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在任务设计时,需要在情境中,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方式进行任务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像爬阶梯的过程,最终达到任务的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团队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去完成任务,整个过程中穿插过程性评价以及最后的小组评价环节。从多视角、多维度检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进行整体提高。

(3)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学习中形成合力。任务驱动法中围绕任务展开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随着任务进度的推进积极探索,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等环节使能力得到提高,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协同学习的机会。

(4)在任务进行过程中,多鼓励学生,通过表扬和肯定的方式,督促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完成任务,避免使用批评及讽刺的方式,让学生带着正能量去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技术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7273.

[2]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07):1821.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514.

基金项目:济南职业学院2020年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校级专项研究课题,课题名称《基于FIAS视频数据分析的电子专业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编号CX2020063)

作者簡介:葛婷婷(1989— ),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报告及其在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