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新路径的探究实践

2024-05-19 14:37张晓霞孙永忠
科技风 2024年11期
关键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专业知识立德树人

张晓霞 孙永忠

摘 要:本文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载体进行课程改革新路径的探索,通过对课程德育元素的深入挖掘,找到专业知识与德育内容的关联点,对接新时代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改革,增强大学生积极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最终实现“德育育人、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

关键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专业知识;德育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1;TP2124

一、概述

“中国制造2025”不仅是对新技术革命的响应,也将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高端制造业的飞越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当前传感器的应用与发展在国民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事业中体现出传感器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新一代传感器产品的应用与“中国制造2025”结合起来,实现学习知识与报效祖国的无缝对接。因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学生感受国家发展和中国梦实现的良好载体[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来说,是一门非常关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内容紧贴实际生活生产,含有丰富的应用实例,实用性和综合性强,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应用传感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如社会责任、爱国主义精神、创新能力、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劳动教育等并将其融入教学形成案例库,促进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2]。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策略的革新,在专业课课堂中灵活引入德育育人要点,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引领作用。

二、课程改革的方案设计

本课程在进行充分行业企业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進行理论课程设计,融入相应职业资格标准、世赛国赛技能标准、课程元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确定课程内容,依据人才培养规律、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进行课程项目化模块任务式情境等结构序化,通过模拟场景、任务驱动、情境再现等方式进行学习情境构建,实现小组协作交流、教学做研创一体、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设计[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总课时为68学时,分别为理论42学时,实践26学时,并依据核心专业能力中要求掌握程度高和频度高的内容设置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授课对象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超星平台测评获取学生学习成绩、行为数据等信息,从知识与技能基础、认知与实践能力、学习特点三方面开展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学生已学习了“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知识与技能基础。

认知与实践能力:通过前续课程和项目的学习,85%的学生具备了查阅和使用操作规范的能力,能够独立操作一些教学仿真软件。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主动汇报、协作探讨,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升[4]。

学习特点:90%的学生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认同度较高,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积极传承和弘扬。学生渴望学习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工程项目真实案例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借助微课、动画、仿真软件等信息化手段学习。

基于以上学情,在教学前教师首先通过发放线上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认知情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与本课程相关的技能证书的考取,在授课时通过典型案例导入,打破原有的章节讲授课程设计方案,采用正序方法,由单一知识点发散到单一德育元素,融入“立德树人”理念,逐步培养具有敬业精神、责任心的创新型工匠;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最终使学生通过工匠引领“精业”起来,通过劳作“勤奋”起来[5]。本课程改革架构见下图1所示。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如表1所示。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根据传感器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以“三全育人”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行为规范,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一)点面结合,形成“三位一体”教学情境

在实施教学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充分结合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内容,紧密联系“中国制造2025”等热点,精心选取九个教学点,融入德育,通过有代表性的、典型生活案例如烟雾报警系统、汽车油箱液位检测系统、车速检测系统、酒精浓度检测仪等导入新课,形成专业知识、德育元素、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情境[6]。

上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APP把“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当天学习内容的任务列表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完成的课前作业及自己的学习心得上传至学习通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手段、独立学习的能力及兴趣。

课中,教师通过主题讨论、解答重点问题、学生上台演讲、学生成绩展示等方式解决本节难点的同时巧妙引入德育元素。例如,在讲授测量技术的知识点时引入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事迹,他指出测量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关键和基础[7]。钱学森的一生奉献于中国的导弹事业,在测量过程中他始终秉承着坚持不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务实精神,这也是每一位青年学子值得学习的;在讲授光电效应和光电池时,告诉学生我国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等清洁能源的同时更要树立节能与环保的意识;在讲授气敏电阻传感器时通过列举酒精测试仪的应用实例,启迪学生明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是离不开科学知识的,要热爱科学;在讲授红外传感器时,让同学们观看了东风41型、东风17型、长剑100型等国内一些新型尖端武器装备的视频,介绍了它们的性能及特点,同时强调了红外成像、激光、雷达等方面的制导、定位功能,并介绍中国自主研发的传感器以及国产传感器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通过这些引导学生明白现代化的军事、航空领域离不开传感技术的贡献,掌握传感器核心技术变得越发重要,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强国理念[8]。

在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线上测试和评价。借助学习通大数据平台,助力全过程评价。利用大数据平台采集教与学的全过程数据信息,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形成综合成绩,反馈教学,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培养学生诚信、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项目驱动,实现成果导向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施中通过一些任务、项目的完成来培养兴趣,拔高学生的实操技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果带来的快乐。每个项目的实施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小任务(教学点),每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均能实现相对应的产品或较成熟的方案。这种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德育元素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启发学生思想感悟的双向闭环,从而有效地推进德育教育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资源互补,教学手段、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采取线上线下、讲练结合、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课程改革,完善教学资源库;利用信息资源如多媒体、微课、动画、视频等辅助于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传感器的操作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泛雅教学平台等技术手段,从课堂学习、实践操作和课后练习提升三个维度即时打通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反馈通道,让资源库“动”起来,实现“学”与“补”[9]。教学实施策略如图2所示。

图2 课程思政改革教学策略

(四)种好责任田,培育大国工匠风范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风范,就要将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整合到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中,使学生真正具有“爱岗、守纪、敬业、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制订紧贴专业课教学的工匠精神培养计划,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其内涵逐步渗入学生思想中去。

结语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在航空航天、海洋探测、医疗、军事、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说,也是一门比较难学习的学科。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按照自顶向下的思路确定课程素养目标,梳理课程德育元素,尽可能采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借助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授课、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等,并且能够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学生借助网络查阅文献,应用传感器方面的知识做一些简单的产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创新能力,这对本专业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掌握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课程德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本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感器微课+视频、动画+思政微语”的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中,使学生在严谨而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树立起了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平台问卷数据统计,教学实践后学生反馈效果良好,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丽,范江波.思政元素融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实践与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03):4850.

[2]李美风,贾伟伟.高职专业可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探索——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學报,2021(06):5154.

[3]老盛林,何式键.传感器技术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6(02):147148.

[4]戴宜全,赵倩倩,睦翔.传感器技术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观察,2022,11(05):8284+106.

[5]达正花.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中国技术教育装备,2020(08):8284.

[6]常青,赵艳秋,白燕.课程思政中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J].吉林教育,2021(26):3738.

[7]王红英.“课程思政”融入《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教育(教学),2020(01):7576.

[8]黄铁兰,高照忠,孙松梅.高职《遥感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4):133135.

[9]刘青.融入“思政元素”的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分析与研究——以《传感器应用技术》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6062.

基金项目:2022年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2gszyjy3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晓霞(1981— ),女,汉族,甘肃会宁人,工程硕士,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自动控制。

猜你喜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专业知识立德树人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基于OBE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改革探讨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项目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的探讨
浅析如何提高《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