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洪宇翔
摘 要:数字化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成为现阶段高校及企业协同人才培养的关键。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产教融合研究的基础上,从应用导向的跨界融合实践、需求驱动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两个方面总结和提炼了数字化背景下德国产教融合的典型特征和具体方案。结合新文科领域产教融合的客观需求,本研究从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产教融合下高校与不同类型企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化教学的深化提炼了新文科领域数字化工商管理人才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德国;产教融合;数字化人才;供需匹配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way to collabor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among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Based on reviewing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this study summarizes and refine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plan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German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ization from two aspects:applicationoriented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practice and demanddriven talent training system.Combined with the deman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new liberal arts field,this study refined the feasibility of digital business management talents from three ways.From the aspects of matching talent supply with industrial demand,the deep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s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and the deepening of digital teaching program,we developed the useful practice for our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Keywords:Germany;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digital talents;supply and demand matching
1 产教融合研究现状
产教融合最初是针对职业教育与产业系统结合的实践提出的,主要解决了面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职业教育相关学科建设及经济社会协同育人方面的矛盾,拓展了产学合作的应用实践,同时也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如美国的社区大学、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及德国的“双元制”育人模式等均是产教融合基础上协同育人的典范。现阶段,国内外学者也针对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典范开展了多维研究,主要集中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体、作用效果及融合发展模式等方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体方面,产学研协同育人主体包含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高校等相关主体,均以学生发展为中线开展协同合作[1]。不仅如此,针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而言,艺术联盟、实践基地、艺术项目、设计团队及数字平台等主体要素均是推动文艺行业与高校深度融合的关键[3]。作用效果方面,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阅历及学术能力,还有助于强化企业与高等院校间的前沿知识及技术的融合及交互,对解决企业人才缺口、提高高等院校办学效率均有裨益。[2,4]融合模式方面,产教融合得益于多元利益主体,如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间的嵌入协同,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及平台共建,进而实现利益共享及风险共担。[56]不仅如此,产教融合的发展本质还表现在基于创新系统的知识共享和深度合作,并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提升院校教学的实践导向,解决企业的技术攻关难题,实现多方共赢。[78]由此可见,国内外产教融合实践还得益于产业学院、校中厂、校企共建实验室等产学合作的具体表征方式,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助推面向應用的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的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培育等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本研究将在总结德国的产教融合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新文科领域数字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新文科领域的产教融合发展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
2 德国产教融合发展概况
2.1 应用导向的跨界融合实践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在隐形冠军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卓有成效,其离不开德国高校和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和产教融合项目的持续化推进。在“工业2.0”及“工业3.0”时期,德国依托标准化协会出台了大量的制造标准(DIN),为产品批量化生产提供了支持。在此背景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职院校的跨界合作,在为工业化发展输送了专业化人才的同时,也提升了研发成果转化效率。而在“工业4.0”时期,德国政府发挥引领作用,其作为资助者之一,把各大企业与科研院所、研究型高校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数字基础设施标准化的制定与合作。尤其对大型跨国企业而言,标准化话语权对其产品面向海外市场大有助益,凭借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识储备和研发实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标准制定主导权。具体地,德国的大型企业依托研究机构联盟,如弗劳恩霍夫协会、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等,实现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搭建和标准制定,从而在欧盟数字化标准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不仅如此,为促进德国本土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德国的产学研合作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机会窗口,鼓励其通过加入技术标准联盟,以获得相关的技术许可权,从而实现搭乘大企业与研发机构联盟的技术“顺风车”,从而集中资源投入其核心业务中,进而保持“隐性冠军”的地位。
从德国的高校层面来讲,以校企合作为代表的产教融合实践在引导高校研究更具应用型的同时,也助推高校在合作过程中获得创收,从而维持高校实验室科研的正常运作。然而,在进行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同样面临高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切割、校企合作拟定及成果绩效分成等问题。知识产权分割方面,慕尼黑工业大学从项目的创新含量及创收绩效两个方面来筛选优质产学研合作项目。针对创新含量低且不涉及知识产权的项目,通过外包公司审核的方式来筛选具体的合作项目。针对创新含量高的项目,则直接开展合作,并通过投入占比的方式来确定最后的知识产权分割问题。而对于创新含量偏低,但能够为高校实验室提供资金支持也是德国高校重点考虑的方向。如慕尼黑工业大学部分实验室承接企业付费进行材料坚固度测试项目,测试活动本身不具有创造性,但可以通过收费测试的方式来为实验室创收,从而帮助实验室开展其他研发类活动。由此,德国高校的校企合作项目筛选方案也为我国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提供思考。
2.2 需求驱动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德国现有的教育生态系统呈现互利共生、协同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德国各大高校在建立高校合作联盟之外,还主动与企业开展跨界创新合作,尤其在数字化发展领域,这种跨界合作模式受到各高校和企业的青睐。近年来,德国在“拜仁数据”的概念提出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连同业界知名企业“Ulterneh merTUM”公司开展创新合作,并建立了德国目前最大的创业孵化集聚区,针对数字创新及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创新项目的孵化工作。在人才培养层面,根据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实践项目开展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工科和文科学院协同培养的“合作制”卓越班级,打通各学科的边界,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同时依托创客空间,拓展学生实践培养项目,协同企业共同申报创新研发项目及开展相关的跨界合作人才培养。
此外,慕尼黑工业大学针对数字化创新发展创建了“工业4.0能力中心”,深化该大学与技术创新工作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从而持续化开展面向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学生专业化培养、技术实操及研究论文的指导工作,强化数字化研究领域的成果转化率,提升德国在欧洲市场及全世界市场上数字化基础设施设备领域的研发实力和话语权。
3 德国产教融合发展实践对我国高校产教融合实践提升的启示
3.1 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相匹配
根据现阶段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化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国内相关院校需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产教融合实践。在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共建创客空间、协同互动中心、共建研发项目等方式,来实现点对点的专业化人才的培育,在确保供给量的同时,提升研发机构、高校及职业院校的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除高校及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外,还可以借助“人才资本银行”来实现高校培养的数字化人才和企业数字化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进而实现产业需求、人才供给、地区发展的有效匹配。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应该增设数字化相关的专业设置,根据现阶段所关注的新兴战略产业及未来产业来部署数字化工商学科建设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现有的数字化工商专业的培养方案。
3.2 产教融合下高校与不同类型企业的深入融合
参照德国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报团取暖”和“帮带制”的客观实践,我国数字化工商管理人才的产教融合实践在与大型企业共建创客中心和研发平台的同时,还可以吸引中小企业作为“创新子单元”,融入创客中心共建的过程中。各大高校在数字化工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依托行业协会,拉近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依托地方的中小企业发展优势,直面中小企业的人才供给缺口,直接建立对口的人才实习基地,来解决中小企业的数字化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在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字化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及专业规范,同时还应深化数字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仅如此,在企业的实践基地构建的过程中,同样为人才实操技能培训提供专业化认证方案,提供相关的数字化实操设备的支持,能夠为相关人才在高校所学的专业化知识提供应用场景和平台。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高校与企业共建工业互联网及大数据相关的研发平台和合作共建中心,提升产学研共建主体间的前沿成果的共享,提升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3.3 数字化教学的深化
对标德国在数字化领域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标准,拓展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新文科领域的应用场景,相关院校应进一步打造和构建新文科领域的数字化教育新形态。德国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相关慕课和“德国工程”等线上课堂的搭建,为相关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植入网络教育平台,还可以将企业的客观实践的相关案例和实操视频也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中。通过打通网页端及移动端的网络平台资源的获取,确保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感兴趣的内容。而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完善,也为相关参与主体共享前沿成果提供更加便捷的数据共享空间,从而为线下的协同合作提供网络资源支持。
结语
德国在数字化领域的产教融合实践,不仅为我国新工科跨界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借鉴思路,同时也为新文科领域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数字化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育需面向市场和以应用为导向,提升数字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对数字软件、工业互联网及IT安全方面的实操性技能,提升对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和创新的新问题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Pennaforte A,Pretti T J.Developing the Conditions for CoOp Student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rough Cooperative Education[J].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2015,16(1):3951.
[2]肖静,张开鹏.面向行业协同育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5(05):4244.
[3]吕海舟,杨培强.应用型跨界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机制设计与模型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7(02):3539.
[4]BektaC,Tayauova G.A model suggestion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6:22702274.
[5]Shaidullina A R,Masalimova A R,Vlasova V K,et al.Education,science and manufacture integration models features in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J].Life Science Journal,2014,11(8):478485.
[6]胡昌送,张俊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本质、模式与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方式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9(04):9297.
[7]Ren J,Wu Q,Han Z,et al.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for geological majors[J].Educational Sciences:Theory & Practice,2018,18(5):13151322.
[8]程曉农,杨娟,袁志钟,等.以“产教融合”为内涵的“全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Z1):6365.
[9]高东燕,张倩倩,苏丽锋.一流大学振兴与产学研合作的关系: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教育经济评论,2020,5(05):92106.
[10]王泽.德国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历史演进、实践探索与现实镜鉴[J].外国教育研究,2023,50(05):116128.
基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工商管理类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编号:YBJG202313)
作者简介:张悦(1990—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生态系统、关系治理、价值共创;洪宇翔(1987— ),男,汉族,浙江台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互联网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