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管理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2024-05-19 14:36卫陈申瑜洁王安
科技风 2024年9期
关键词:一流课程学科融合新文科

卫陈 申瑜洁 王安

摘 要: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新文科建设视域下,可以从强化实践和问题导向、拥抱信息技术和跨学科融合三个方面推动管理学课程教学理念的变革。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开展团队式教学以及优化课程考核方法,推动了一流课程的建设成效。面向未来,管理学一流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营造智慧学习环境,与双创教育相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经管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一流课程;学科融合

近年来,新文科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议题。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建设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对文科教育的理念、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构。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也产生了对于多学科融合和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传统文科课程的迭代升级成为助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管理学科的入门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但是许多低年级的大学生往往学完以后感觉收获不大。一方面管理学课程本来就是以掌握管理基本原理与方法为主要目标,课本内容与管理实践有一定的滞后和脱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许多高校都是纯理论教学,而低年级大学生接触到的管理实践活动有限,很难将管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因此很难将知识转化為能力。因此,如何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变革,打造管理学一流课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经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探讨在新文科建设理念下管理学一流课程建设的体会。

1 新文科视域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变革

2020年11月,全国有关高校和专家齐聚山东,共同探讨新时代文科教育和文科人才培养,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体系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要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1]。基于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和新时代的要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课程教学理念的变革。

1.1 强化实践和问题导向

管理学理论是基于人类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反过来用于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因此任课教师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必须强化实践和问题导向。

首先,在理论讲授时,教师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对理论进行阐释,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现实的思考。如谈到事业部制这样一种组织结构类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图及其优缺点,还要把事业部制结构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现代组织中的事业部、事业群(组)、分公司等部门设置尽管称谓不同,本质上都在应用事业部制结构。教师还可以举一个中国的企业组织结构由直线职能制向事业部制变革的实例,这样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就比较立体全面了。

其次,课堂教学需要选用高质量的案例。管理学课堂教学往往需要大量案例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一些过时陈旧的案例有时并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或者还有一些虚构的案例就是为了生硬地套用理论,这些案例应该被淘汰,已经不能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和课程团队一方面对已有案例进行整理甄别,一方面也可以开发一些具有时效性的真实案例。例如,在讲到目标管理时,我们会分别选择一家互联网公司应用OKR和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应用KPI进行目标管理的实例,请同学们一起讨论目标管理法的应用精髓,以及OKR和KPI这两种目前最流行的目标管理法的应用场景和利弊。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也有利于增长智慧和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2 拥抱信息技术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同时给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都带来了挑战。作为新文科的教育工作者,也必须紧跟时代,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育,回应社会现实的关切。

在教学模式上,任课教师在传统课堂之外应积极开拓线上交流平台,如雨课堂或者QQ群,定期发布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录制学习视频供学生反复学习。此外在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利用知识共享的红利,推荐学生通过慕课平台、社科研究数据平台等优质学习资源,拓展学科视野以及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1.3 跨学科融合

管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也正是汲取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营养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现实的管理问题需要多学科的思维加以解决,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建构完整的管理学知识体系,也要引导大家对相关学科有所了解,通过跨学科融合提升专业素养。

例如,在讲到用决策树法解决风险型决策问题时,我们通常会花点时间介绍下该方法在药物经济学中的应用。对于某一种疾病有多个药物或卫生干预方案时,各个方案不同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和预期收益怎么获得,如何用决策树判断哪一种方案是最经济的,实际做决策还会考虑哪些问题。如果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如何画图、计算,尽管他们能做对题目,但很多时候并不理解,以后也很难实际应用。而将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思维相结合,可以激发同学们在相关领域进行进一步探究。这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和其他相关学科有机融合,对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2 管理学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课程由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承担,一直以来都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面向非经管类学生开设任选课。2021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本科精品课程,正在积极申报省级一流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探索在新环境下提升管理学教学效果的路径和方法,下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2.1 明确教学目标

建设管理学一流课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将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应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理论发展与实践需要相一致。管理学教学目标大体上由低到高有三个层次:首先,构建完整的管理学理论框架,理解管理学的经典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管理学的技术和方法,这也是考试重点考核的内容;其次,培养基本的管理能力和素质。能力是知识在实践中转化而来,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调研实训等方式锻炼同学们计划组织、沟通协调等管理能力;最后,塑造管理思维与意识。管理说到底是管人理事的生活智慧,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无论在班级管理、社团活动还是社会实践中都要善于思考,能够用管理思维化解矛盾,提高效率以更好地达成目标。这些教学目标的达成依赖于任课教师的精心组织,更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和自知自省。

2.2 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管理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们的管理专业能力,更要培育他们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公民意识,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思政教育需要结合课程体系找准切入点,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2]。

当前管理学主流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根据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项职能构建起來的。我们在此理论框架下,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了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2.3 团队式教学——有效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效率往往不高,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也无法及时反馈和评价。而团队式教学(Teambased learning)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体同学以合作交流学习为主,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为了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团队教学法需要教师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合理安排学生团队,并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充分讨论、分工协作,最后对团队完成的方案进行展示,并接受教师和其他成员的评价。

例如,在讲到如何制订计划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促进本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学院近期拟邀请用人单位召开就业座谈会,你会如何安排?”该选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家比较感兴趣,而且活动方案也会有实际应用价值。3~4人为一组,自发推选一位负责人协调本组的讨论,30~40分钟时间形成一个活动方案,并派一位代表上台陈述。教师对于方案的亮点和不足逐一点评,其他组同学也可以提出意见。最后根据事先制定的评价标准,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选出获胜组。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还培养了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提高管理素养的应有之义。

2.4 优化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需要优化课程考核方法,其中的关键是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我们通常在第一节课上就跟学生说明,本课程采取“1234”的测评结构,即总成绩取决于:10%课堂考勤+20%课堂参与+30%课后作业+40%结课考试成绩。课堂考勤是严格课程管理的基本要求,可以授权学习委员负责;课堂参与情况一般基于主动提问或回答问题、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课后作业既有每节课后布置的小练习,也包括分组完成的团队作品,作业质量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最后,通过结课考试综合评价学生对于管理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以上的考核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个人和团队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理想的学习体验。

3 面向未来的管理学一流课程创新思考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前沿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4]。管理学课程也需要面向未来开展教学创新,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度思考。

3.1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经常采用对话式、讨论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怀疑和批评的精神。英国教育家罗纳德·巴尼特也指出:最为重要的高等教育理念就是“解放”,即通过教育把人从形形色色的愚昧、无知、庸俗、偏见、谬误、固执和各种贪婪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自由地思想,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意志与判断能力,进而建立主体意识、增强能力和发展技能,扩大对自身命运的掌控[5]。未来世界风云变幻,每个人都需要拥有批判性思维,善于主动、客观地评估各种观念和信息,才不会在海量的信息面前迷失自我。

如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同学们的批判性思维呢?第一,理论讲授中适时引导。管理学的经典理论和原理往往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是相联系的,在讲授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辩证的理解,这些理论和原理在今天或未来是否还有广泛的适用性。第二,案例分析不设限。案例分析是管理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除了帮助我们理解知识要点以外,我们特别鼓励同学们提出不同意见,或者从其他视角发表看法,如果能够言之有理将给予奖励。第三,设置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如:“多头领导在组织内部应该绝对禁止吗?”“拟一份联合国如何限制五大常任理事国动用一票否决权的规则。”请同学们课前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或者展示。

3.2 营造智慧学习环境,形成深层认知能力

要想让学生形成对管理的深层认知,需要构建情境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其建立抽象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6]。所谓“智慧学习环境”,是指整合物理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具备学习感知与数据收集、处理能力,能为学习活动提供资源支持与决策服务的活动空间[7]。

智慧学习环境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未来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如通过采集学生课堂和作业等方面表现,可以为其建立课程学习的动态数据,帮助教师发现潜在问题并提供个性化指导,以及为其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此外,智慧学习环境为补齐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短板提供了可能。一直以来,管理学课程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存在明显不足,虚拟仿真通过实践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解决这一痛点起着积极作用。未来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可以实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互联互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在平台上互相交流比赛,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高校管理、教学改革、新技术应用等方方面面。教育管理者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数据挖掘、决策建议等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作,为教师开展包括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在内的各类教学创新活动提供技能培训和技术支持。

3.3 课程教学与双创教育相融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双创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创新创业的必修学分[8]。而创新是管理的灵魂,贯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创业训练尤其与管理学的教学目标高度相关,如何把双创教育更好地融入管理学教学中,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师一开始就要明确,完成创新创业作品是课程最重要的一项综合作业,请同学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注意观察和关注社会实践出现的新情况,并应用管理思维加以应对。在授课过程中要恰当地结合研究型教学对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进行宣教,引发大家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其次,课程学时设置上,可增加1~2次的专业实践安排。在教师带领下,同学们事先准备好问题,深入社区、企业等社会实践的一线进行访谈和调查,挖掘真问题,这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另外,鼓励跨专业自由组成创新创业团队,在课程结课前完成创新创业作品并公开展示和答辩。从选题到创作的过程中,管理学授课教师需要定期进行把关和质量控制,也请同学们学会主动联系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确保项目方案得到优化。其中的优秀作品后续进一步打磨,为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型赛事做好准备。

创新要有基础,创业更是九死一生。尽管如此,管理学课程教学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双创教育的初衷就是让同学们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或市场有更深入地了解,发现问题,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将来的就业或创业树立信心。

结语

管理学是经管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建设管理学一流课程是增进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管人才的重要举措。新文科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师资教学能力的提升,都为管理学实施融合式教學改革,促进一流课程建设提供了保障。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流课程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尊重教学规律,循序渐进,不断推动。

参考文献:

[1]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2]李秀芹,欧阳静,张亚军,等.管理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J].中外企业文化,2021(04):161162.

[3]胡凯.TBL教学模式在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评《管理学教育的反思》[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6):1.

[4]孙建军,裴雷,柯青,等.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思考[J].图书与情报,2020(06):1925.

[5]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7]张涛.基于智慧校园的高校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2023(13):1719.

[8]黄雅馨.“双创”背景下高校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视界,2022(13):140142.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SJYB0310)

作者简介:卫陈(1980— ),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猜你喜欢
一流课程学科融合新文科
“四个回归”背景下《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试析“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面向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基础(C)》一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