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路径探析
——以“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为例

2024-05-18 04:17王雪卿
中国军转民 2024年8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王雪卿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现存问题

(一)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联系不紧密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实践育人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成为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和重要推进力量。然而,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多数高校在强化思政理论教育的同时,仍面临着实践育人步伐不均、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特别是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间的联系问题尤为突出,它们之间往往呈现出“两张皮”的状态,两者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融合,未能形成互为支撑、协同高效的教学体系。

具体来看,这种割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论课程中对于实践知识的渗透不够,课堂教学多以灌输式和讲授式为主,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实践育人往往容易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难以发挥其在思想引领和能力塑造中的关键作用。其次,目前高校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内容与形式往往较为陈旧,缺乏吸引力,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不高。此外,实践育人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部分辅导员、教师对实践育人的理解和操作未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达成。

(二)实践育人形式较为单一

实践育人是思政课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增强其对社会现实的感知与认识。在“大思政课”战略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育人环节,理应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一些高校在实践育人的开展上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实践育人形式的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活动机制构建上,更新速度落后于理论教学的速度,缺乏与时俱进的有效实践教育模块,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程度相较来说比较低。在方法论上,实践育人活动往往局限于讲座或实地考察等传统形式,对多样化实践活动潜力的深刻挖掘有待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教育方式尚未得到广泛实现。再者,相较于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实践活动往往呈现出零散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育人体系的不连贯和不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效能。此外,活动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评价标准的不明确和跟踪反馈机制的不持续,使得活动效果难以评估衡量,进而导致活动形式难以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改进和创新。

(三)实践活动思想引领实效不强

在“大思政课”的教学范畴内,高校思政课旨在通过实践育人环节,增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力、社会洞察力和社会实践力。然而,在当前的实践中,活动的思想引领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

活动本身只是实践育人的载体,真正的核心应为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如果活动内容仅仅偏重形式,却忽视了这一核心,出现“重活动轻思想”的现象,那么活动本身就很可能会沦为形式主义的展示,而无法达到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的目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当构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理论引领作用。在活动中应当有意识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理性讨论,让思想教育在活动中自然流淌。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目标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联系,从而实现思政课实践育人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同频共振。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内在要求

(一)“大思政课”要求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实起来”

在“大思政课”理念的引领下,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的实际性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实际性贯穿于思政教学的全过程,体现了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在理论教育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具体到思政课内容“实起来”的实际要求,意味着需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时代特色,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切入点、聚焦点与结合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和分析,将教育内容从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为学生可以触摸到的生活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理论产生更深刻的感悟,提高思政课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从思政课堂中走来,在现实生活中扎根。以“导航杯”中的“两会观察”案例分析大赛为例,大赛从“大思政课”视角出发,聚焦“两会”热点,鼓励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结合二十大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两会”中的热点议题进行观察、挖掘和分析,充分锤炼了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既展示出新时代大学生“国之大者”的精神情怀,又提高了学生以青年化视角对时事热点进行创新性表达的水平。

该活动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对国情的了解和对时代精神的认同,在保留思政课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打破了教学的时空界限,进一步促使思政课教学内容“实起来”成为可能。

(二)“大思政课”要求高校思政课教育形式“活起来”

在“大思政课”的教学框架下,高校思政课对于教育形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增强课程吸引力和教学有效性。在此情况下,强化思政课实践育人环节就成为了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路径。

在“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第十二届“导航杯”为例,活动分别设置了“两会观察”案例分析大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演讲大赛、“共赴现代化”海报设计大赛、“我心中的中国共产党”微视频大赛、“中国故事”讲演大赛、“中国式现代化”党史知识大会、“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微电影大赛、“同上一堂思政课”展示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大赛、“立马万言”征文比赛、“学马列读原著”征文、“我的劳动课”实践报告这12 项比赛。通过演讲、宣讲、制作海报、拍摄微电影等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增强其对思政课程内容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大思政课”要求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热起来”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实践活动以其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独特功能,成为思政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实践活动的热烈程度直接影响思政课育人效果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设计和实施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探索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通识必修课程,活动对象覆盖全校全部本科生学生,进而扩展至联盟单位(中南联盟)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在过去12 年中累计吸引20 万余名学生参加。活动立足于“时代特色鲜明、活动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总体要求,以思政课堂为第一线海选赛场,授课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对于进入校级、校际比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平时分作为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部分比赛与实践作业联系起来,学生可二选一自主选择参与方式,有效减轻其参与负担。据统计,2023年的“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持续开展近三个月,征集作品10000 余件,评选出优秀作品400 余件,在广大师生中反响热烈。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建设路径

(一)强化理论引导,增强实践育人思想性和理论性

在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建设路径中,首要任务便是强化理论引导,以此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必须明确的是,理论引导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传授灌输,而是要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高校应当不断丰富和深化实践育人的形式内容,进一步强化其思想性和理论性,确保实践活动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

中南民族大学主办的“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在探索主旋律实践育人新思路的过程中,紧密联系时代特色,拟定鲜明活动主题,如:“砥砺前行七十载 争做时代新青年”“全民‘战疫’ 青年担当”“迎建党百年 做时代新人”“喜迎党的二十大 一起向未来”“共赴现代化 争做好青年”等。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赛事,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亲身参与的方式强化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认同。

(二)发挥抓手作用,让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更加鲜活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要想突破育人路径瓶颈,就要充分发挥好实践活动的抓手作用,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着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使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更加鲜活。

为了保证实践育人的深度与广度,“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实践育人顶层设计科学性不够、效果效应上学生体验感不强等问题,在活动设置上分门别类——研究生专项赛道专业性更强,本科生赛道形式内容更加多样。除专门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设置的“两会观察”案例分析大赛外,还特别设置了“共赴现代化”海报设计大赛、“同上一堂思政课”展示活动等赛事,将不同专业元素融入思政实践教育活动中,为美术学院、教育学院,或其他具有相关技能经验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自己擅长或喜爱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同时,基于高校思政理论课大班化的教学模式,“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组建跨学科团队,在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自身视野,形成更多元的思维碰撞,在团队合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政课的内容。

(三)加强协同联动,凝聚思政课实践育人强大合力

在“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下,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方向进行构建与探索,加强各部门各单位间的协同联动,是凝聚实践育人合力的关键举措。

协同联动的实施,涉及到各个层面,包括学校内部的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也包括高校之间的合作、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通过这样的联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思政教育环境和全方位的实践教育网络,使其能够接受到均衡而有深度的思政教育。

以“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为实例,该活动整合了多维度资源,成功构建了多方参与、相互关联、反应及时、动态平衡的联动机制。

对内联动方面,组成“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组委会,除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管领导、各教研室主任外,还包括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创新创业中心等相关部门领导。在活动的筹办和具体实施环节,积极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邀请部门领导出席活动开、闭幕式,担任比赛评委,并为活动寻求一定的政策支持或经费帮助。

对外联动方面,加强校际交流,实现合作共赢。“导航杯”实践教育活动参与对象从第一届的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生,发展到第十二届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3 所高校组成的中南联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联盟高校的协同探索与通力合作,为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加强各方合力,优化实践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将是“大思政课”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路径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