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4-05-18 21:14:56李正根冯朝广
大学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李正根 冯朝广

[摘 要]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高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范类)的必修课程,其课程思政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且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内容架构上围绕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有针对性地运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实习作业法和混合式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105-06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大学阶段不仅是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学习做人做事的重要阶段。部分低年级本科生往往对价值观缺乏深刻的认知,再加上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其中的负面消极信息极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急需正确引导学生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进一步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校[2] 。

社会心理学课程是一门研究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互关联的学科[3]。在心理学所有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最为紧密,对人心的聚焦与求索也最为现实。从课程思政的视野来审视,社会心理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因此,应深入挖掘社会心理学的思政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和推动学生思想成长的宝贵财富[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5]。

本文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积累,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也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为了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课程思政教育中,推动党的科学理论深入大学生大脑、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能否巩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是关系党前进方向的根本问题。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影响深远,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明显,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局部地区经济危机、战争冲突和动乱频繁,不同的价值体系、社会思潮不断涌现,高校课程教育教学面临复杂外部形势的挑战。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阵地,担负着培育大学生正确政治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责任。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必须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相关重要内容,立足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才培养指明了重要方向,提出了重要目标和内在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是人才培育的重中之重,未来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新时代育人的使命任务,人才培育的重心是人的政治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新形势下的高校要更加重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种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爱党爱国、艰苦奋斗、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是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信自强的现实需要

教師要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同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奋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勇于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走好新时代的新路子,以实际行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因此,在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中,要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爱党爱国教育,着力培养能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社会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较为完善,主要包括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三个部分的内容。社会思维包括自我认知、社会信念与判断、态度等内容,社会影响包括文化与性别、从众与服从、说服、群体影响等内容,社会关系包括偏见、攻击性行为、助人行为、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等内容。根据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集中于社会中的自我、社会信念与判断、文化与性别、攻击性行为、从众与服从、偏见与歧视、群体影响等章节。 教师结合师范生的专业特点,挖掘每一章节蕴含的思政资源,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绿色中国、新时代青年责任与担当等思政元素作为课程思政的融合点,形成一套结构完整、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每一章节涉及的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设计如表 1 所示。

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实施之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专业知识点相融合,细化实施路径,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感。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实习作业法和混合式案例分析法。

讲授法的运用就是教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政元素穿插在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和理论講解的讲授中,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同感。例如在讲授《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伦理道德规范》这一章节时,可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诚信这一价值观进行讨论,理解诚信这一价值观的由来,树立诚信做人的基本原则,扣好师范生的第一粒扣子。

小组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发散思维,通过头脑风暴式讨论发言,更新知识和巩固知识。全体学生都参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采用小组讨论法往往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同感。例如在小组讨论“如何有效减少校园欺凌发生?”这一问题中,可通过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问答法是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谈话者对事物进行思考的一种方法,它展现了一种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有助于促使人从思考中接近和获得真的知识[8]。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伦理学教学法中提出由道德教师来酌情掌握面授法、问答法和对话法,这类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实用和有效[9]。例如,在教学《社会中的自我》这一章时,可让学生回答“谈谈你对自我认识方面的变化?”这一问题,促进学生开展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索,塑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要坚持自信自立。

实习作业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知识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或操作,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技巧以及获得一定知识的方法[10]。实习作业法一般用于将所学的课程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社会心理学课程是一门生活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通过生活实践的检验,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例如,学生在学习《从众与服从》这一章时,可给学生布置实习作业“观察、访谈了解、记录生活中的从众行为,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从众行为”,加深学生对从众行为的理解,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到不随意跟风、随波逐流。

混合式案例分析法是教师以案例讨论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背景介绍、问题引入、小组讨论及发言、案例总结等。教师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的线上课程和面对面线下课程交互的便利性,着力调动讨论气氛,控制讨论节奏和方向,推进讨论深入开展。学生通过发言、辩论,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11]。

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与考核当中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线下课堂教学评价和超星学习通平台成绩管理相结合。学生在考勤签到、课堂测验、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表现构成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由学生的线下发言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可设计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学习情况的考核,通过成绩反馈促进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成绩管理功能,以可量化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相关内容。学生除了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课后也可以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拓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于心、学以致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记录有学生考勤签到、参与讨论以及完成线上提问、线上测验等方面的情况,占总成绩的20%,线下课堂表现情况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线下课堂表现主要由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提问情况、课堂展示情况以及课堂讨论表现等构成。可根据教学安排给学生布置与主题相关问题给小组讨论(见表1)。讨论的问题既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思政元素,又与社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学生课堂展示作业则是要求学生课后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课程思政元素(如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自选主题,借助参考书籍、论文资料以及案例深入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形成报告并进行汇报[12]。

五、结语

全面推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要传授心理学知识,还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 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陈默,李封,徐彬,等.数据科学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3,9(23):71-74.

[3] 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11版.侯玉波,乐国安,张勇智,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4] 吕晓峰,孟维杰. 遵循课程思政内在逻辑  拓宽社会心理学育人路径[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18(7).

[5] 王元.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12):16-17.

[6]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 胡庆芳.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8] 冯惠惠.苏格拉底问答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8(9):96-99.

[9] 邓晓芒.康德论道德教育[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4(3):1-14.

[10] 张琳.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62-64.

[11] 李凌.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案例教学设计[J].对外经贸,2023(8):95-99.

[12] 张霞.基于“马工程”教材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49):94-97.

[责任编辑:林志恒]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与预防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考试周刊(2016年26期)2016-05-26 09:14:46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
社会心理学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
会计舞弊形成机理:研究视角及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