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经济学通论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2024-05-18 21:14黎晓青
大学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经济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黎晓青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文章以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经济学通论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途径,通过落实“一个目标、两个中心、三个关键、四个维度、五个行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挖掘经济学通论课程思政元素及实施路径,为推动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三全育人”格局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经济学;课程思政;高校通识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097-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展开。之后在国家、地区、高校三个层面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掀起了课程思政探索和改革的热潮。《资治通鉴·周纪》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如何真正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是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认同感和家国情怀的时代人才的关键[2]。总之,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3],也是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培育学生政治意识和共同理想的重要途径。

经济学通论课程作为一门非经管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学生经济学思维、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载体。本课程具有历史性、思想性和应用性,在西化问题凸显的今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在培养目标和育人功能等方面将经济活动与经济思想结合、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结合、传统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结合、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实践结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4-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纯而又纯。”[6]

然而,部分教师为体现思政元素,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思政,反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找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形成育人合力[7]。在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如何理解“课程思政”的要义,如何将专业教学“博学”“笃行”与思政教育“厚德”“自强”有机融合,是摆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前的问题。

一、经济学通论课程的思政教学理念与设计

(一)明晰经济学通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本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对标“金课”的“两性一度”要求,通过充分的教学分析,按照“现有水平区—最近发展区—潜在发展区”的分析思路,探索出“一个目标、两个中心、三个关键、四个维度、五个行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详见图1。

(二)确立经济学通论课程的思政目标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一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从国家课程思政建设和贯彻教育方针出发,明晰经济学通论课程思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三维目标;另一方面,基于经济学通论的课程地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体系。

(三)完善经济学通论课程人才培养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本课程为融合思政、专业两个中心,帮助學生坚定“四个自信”,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在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方面培养至诚至信的厚德、自强人才,在理论、应用、能力、创新方面培养为实为新的博学、笃行人才。

二、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通论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挖掘经济学通论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组根据课程思政目标,对大学本科经济学通论教材中与思政有关的内容进行整合,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五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资源,围绕经济学流派与思潮变迁、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与特点、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西方经济学与中国四大知识模块,重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高度融合的思政元素。以“微观经济学”部分为例,从四大知识模块中挖掘30个课程思政映射点(见表1)。此外,整理出“经济人”与“雷锋精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恩格尔定律在中国、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国产大飞机崛起之路、旅游市场“人从众”、电信网络诈骗、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等经典思政案例。

(二)探索经济学通论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课程组力争构建“学知—思信—用行”课程思政实施体系。从“悟道理明事理、求真理求学问、四大知识维度”探索“学知”,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探讨“思信”,从“践行时代使命、做实做细创新、五大行动体系”探析“用行”。一方面,从思政映射、思政案例、时事热点、中国数据四个维度将课程内容讲深讲透讲活;另一方面,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三课堂”,利用网络、课堂、实践“三平台”,探索经济学通论“三课堂三平台知行合一”协同育人体系。具体课程思政融入路径见图2。具体而言,通过交互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和世界,明确初心与使命;通过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与信念,找到方向与目标;通过合作研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践调研、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担当意识;通过项目研究,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彰显中国青年的创造性智慧。

三、经济学通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混合式教学法

教师在课前一个星期通过学习通、QQ课程群发布线上课前导学单,在课堂上利用学习通、文献资料、多媒体等开展线下教学研讨,课后通过学习通、QQ课程群发布相关作业,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和现代教学技术,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

2.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通过发放课前导学单,为学生提供有关“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三农政策”等的课程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

3.问题探究法

教师结合不同需求曲线的特点,引出“为什么需求曲线有的比较平缓、有的比较陡峭?”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超市常见的“薄利多销”手段适用于所有商品吗?为什么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怎么样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并实现共同富裕呢?以此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串联与重构,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4.小组研讨法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通过课前导学、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科研写作和创新能力,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二)教学手段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搭建开放式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教学平台包括学习通、QQ群等,教学资源包括音频、视频、文献资料等,分析软件包括Stata、Python、Excel、Word、SPSS 等,数字资源库包括试题库、案例资源库、教学文件库、专业数据库、思政资源库等,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讨。

四、经济学通论课程思政教学的应用与推广

一方面,基于课程思政目标和课程思政融入路径,课程组采用交互学习、专题讲座、合作研讨、实践调研、项目研究“五个行动”,开展经济学通论课程思政教学;另一方面,课程组从思政案例库中选取2~3个典型、有推广价值的思政案例,从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思政元素挖掘、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撰写详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为公共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形成思政示范效应。

以“需求价格弹性”的教学为例,教师结合“三农”时事资料,基于“学知—思信—用行”课程思政实施体系,采用“课前导学→课堂研讨→课后拓展”的授课思路,分析农产品价格为什么要以“稳”字当头,并以超市常见的营销手段——薄利多销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商家降价却盈利的主要原因,思考是不是所有商品都適合采用这种营销策略。

从商品降价还是涨价的问题中,挖掘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发展思想,引导学生科学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论述,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弹性原理解释“谷贱伤农”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如何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展现青年人的作为和担当,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荣誉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培养新时代经济学人才。此外,比较美国大萧条时期出现的牛奶倾倒事件,明晰国家保持物价总体稳定的目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知识中,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共情、共振”。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包括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还需要充分发挥公共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各方主体将学生培养贯彻到教育的全部过程、各个阶段。经济学通论课程作为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的必然一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实践探索“一二三四五”思政融入路径,围绕“一个目标”(立德树人),力图通过“两个中心”(思政、专业)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养,结合“三个关键”(学知、思信、用行),从“四个维度”(思政映射、思政案例、时事热点、中国数据)挖掘思政元素,具体以“五个行动”(交互学习、专题讲座、合作研讨、实践调研、项目研究)强化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实现思政入心、知识入脑。课程组还将进一步总结、分析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推出适用于非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入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孝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的放矢[EB/OL].(2021-07-21)[2023-08-10].https://m.gmw.cn/baijia/2021-07/21/35010147.html.

[2] 孙慧明.课程思政建设的哲学蕴涵[J].学术探索,2021(12):134-140.

[3] 杨国栋,马晓雪.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融合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5):96-105.

[4] 高培勇,樊丽明,洪银兴,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J].管理世界,2022,38(6):1-56.

[5] 毕晶.构建“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以《经济学》课程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2):57-60.

[6] 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EB/OL].(2020-08-15)[2023-08-10].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15/content_55?

35019.htm.

[7] 韩丽丽.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126-131.

[责任编辑:林志恒]

猜你喜欢
经济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