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是“双减”的工作指向之一。在此背景下,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为实现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可分析传统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探寻作业设计新思路,充分发挥前置性作业、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价值,在实践中验证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郑辉(1967—),男,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石桥镇古泉小学。
为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作为工作指向,要求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具有检测、巩固、助学等功能,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发展[1]。但是,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分析传统语文作业设计的不足,探寻新的作业设计之道。
一、“双减”下语文作业设计新思路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将语文作业与课后作业画上等号,忽视学生实际情况,而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设计类型单一的作业,导致作业數量多、形式无趣,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作业应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助力,贯穿学生的学习始终。学生在量少而精的作业的驱动下,可以积极主动地体验多样的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增进认识,自然而然地提升语文学习有效性,实现多元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依托,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设计形式多样的前置性作业、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使作业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助力。
二、“双减”下语文作业的价值
(一)前置性作业的价值
前置性作业是一种以生为本的作业类型,指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围绕自学要点和学生学情布置的作业。前置性作业重在颠覆传统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进行独立探索,初步了解新知内容,确定课堂学习重点,更好地走进课堂[2]。同时,有效的前置性作业可以驱动学生使用多样方式解决问题,积累学习经验,发展多样能力。在“双减”下,教师应当设计形式多样的前置性作业,助力学生打开课堂学习大门。
(二)随堂作业的价值
随堂作业,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作业。一般情况下,随堂作业量少,但有针对性、代表性,便于教师、学生及时地检验教与学情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增强课堂教与学效果。基于此,学生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后作业,减轻学习负担。因此,在“双减”下,教师要以课堂教学过程为抓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设计形式不同的随堂
作业。
(三)课后作业的价值
“双减”下的课后作业应量少而精,形式多样,契合学生学情。这样的课后作业能驱动学生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总结学习经验,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同时,课后作业能够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纵深发展。
三、“双减”下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前置性作业,打好基础
1.设计阅读类作业
阅读是语文学科学习活动的基础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但是,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很少独立思考,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停留在表层,阅读质量较低。对此,教师可以独立思考为重点,联系具体的文本内容,设计阅读类作业,让学生做到读思结合,读有所获。
例如,《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节俗活动为纬线,描述了北京人如何庆祝春节。作者首先描写腊月初旬的习俗,接着详细描写春节的三次高潮,最后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详略得当地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及其独有魅力,反映了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梳理文章脉络,了解详略得当的写法,感受作者表达的美好情感。为此,教师可将“梳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作为自学要点,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阅读类作业,如下: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
大家知道这首歌唱的是哪一个节日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也有所不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老舍先生的脚步,去领略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吧!
任务一:自读《北京的春节》,圈点勾画,寻找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全体学生必做)
任务二:根据圈点勾画出的内容,绘制表格,试着展现腊月、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不同习俗吧。(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任务三:从这些春节习俗中,你能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有怎样的特点呢?(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任务四:试着记录自己想知道或想解决的问题。(全体学生必做)
作业情境可以点燃学生的兴趣,作业任务则能为学生指明自主阅读方向。在这一作业的驱动下,学生可以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制表法等探寻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自然而然地做到读思结合,初步地建立认知框架,明确自身的学习问题,锻炼自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
2.设计搜集类作业
背景知识是学生建立良好阅读认知的支撑[3]。在背景知识的助力下,学生可以走进阅读文本深处,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形成深刻的阅读认知。语文教材中呈现的背景知识有限,因此,学生需要掌握自主搜集背景知识的方法与技能。教师可以背景知识为自学内容,设计搜集类作业。
例如,《穷人》创作于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在此时期,贵族、资产阶级无情地压迫广大劳动人民,贪婪地吮吸他们的血汗。《穷人》通过描述桑娜和丈夫在邻居去世后主动收养其遗孤的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高尚的品德。学生只有先了解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地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搜集类作业:请大家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搜集有关《穷人》创作背景的信息,试着思考《穷人》的价值。
在作业情境和作业任务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可通过搜集信息,体会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由此自觉地走进阅读文本中,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
(二)设计随堂作业,充实课堂
1.设计问答类作业
问答类作业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答的作业。这种作业可以快速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即时给予学生指导[4]。在设计问答类作业时,教师要围绕教学要点提出问题。
例如,《桥》在最后一段点明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整个故事到这里结束。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凸显出“老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父亲的美好品质,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细读文本,借助关键字词等感受“老汉”美好的精神品质。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帮助他们强化认知,教师可以设计问答类作业。
任务:小说最后才点明了“老汉”和“小伙子”
之间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在布置作业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使他们能集思广益,表述个性观点。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以组织展示活动,引导学生研究“老汉”在不同身份下的不同的做法,使学生形成深刻的阅读认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2.设计梳理类作业
梳理类作业是指引学生使用恰当的方式整理学习内容的作业。这种作业可以使學生自主地回顾课堂学习内容,强化整体认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站在文本整体的角度设计梳理类作业。
例如,《竹节人》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
“有目的的阅读”的策略。围绕《竹节人》故事内容,教材提出了三项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顺势设计如下梳理类作业,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
任务:大家都知道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吗?竹节人可以怎么玩呢?请大家回顾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制作竹节人的方法和玩竹节人的方法,一起体验“我们”欢乐的童年生活吧。
这样的作业任务可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走进阅读文本中,有针对性地整理相关内容。一些学生会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学习漏洞,加以弥补。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搭建展示的舞台,并耐心地给予学生指导,促使其进一步强化整体认知。
(三)设计课后作业,延伸学习
1.设计书面类作业
“双减”下的书面类作业是由难度不同的题目构成的作业[5]。在个性差异的影响下,学生能适应的作业难度不同。因此,教师应当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差异,分层设计作业目标和具体的书面类作业。
例如,《竹节人》一课的导言提出,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设定两项作业目标:第一,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易错生字、重点词语;第二,检查学生是否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关注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作业具体如下。
在学习《竹节人》第一课时后,请大家参与“作业大挑战”。
第一关:快乐积累—将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威风( )( ) 别出( )( )
技高( )( ) ( )( )所以
弄( )成( ) ( )露( )遗
(2)玩竹节人可真有趣啊。一拉嵌入桌缝的绳子,那竹节人有的立在桌子上,像是( )的壮士;有的则被卡住,呆头呆脑的。同学们的玩法更是( ),都想比别人( ),但往往却( )。老师没收了同学们的竹节人,却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偷偷地玩,一边玩一边念念有词,全神贯注,( ),偷看的我们相视一笑,方才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第二关:思维火花—写一篇玩具制作指南。
提示:说明书内容应浅显易懂,一目了然;可以分材料、制作步骤、玩法等描述玩具的制作过程;必要时可绘制图画,使内容更加地完整、吸引人。
第一关以基础知识为主,第二关以仿写为主,有助于学生在“有目的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素材,锻炼语用能力。学生需要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选关卡,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
2.设计绘画类作业
绘画类作业是以文本内容为基础,以绘画为方法的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绘画是一项有趣味性的活动,他们乐于体验[6]。在绘画类作业中,他们可进一步地认知文本内容,彰显思维的创造性和逻辑性,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创造能力。对此,教师应当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喜好设计绘画类作业,为学生提供彰显个性的机会。
例如,《故宫博物院》由四则材料构成:材料一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材料二说明了太和殿经历的火灾和紧急修复的方法;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简单参观引导;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教师可以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内容,设计如下绘画类作业。
红红一家人准备参观故宫博物院。作为一名小导游,你会按照怎样的顺序带领他们参观故宫博物院呢?会介绍哪些内容呢?
任务:请根据《故宫博物院》内容,绘制一份故宫博物院游览路线图,简单介绍路线和景点。
在作业情境和作业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绘制,整体认知文本内容,锻炼思维能力、绘画能力等,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四、总结
总而言之,语文作业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助力。“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在控制作业时长、数量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抓手,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形式多样的前置性作业、随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催生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体验。这样可使学生在体验不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情感等方面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赖玉芬.聚焦“双减”·优化作业:“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作业的优化设计[J].天津教育,2023(17):120-122.
[2]陈晓敏.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语文创新作业设计探究[J].学苑教育,2023(15):34-36.
[3]廖冬英.运用多维视角创新作业设计:“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探究[J].学苑教育,2023(10):42-43.
[4]吕晓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语文天地,2022(12):32-33.
[5]张赟.优化作业设计 凸显作业实效:“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初探[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11):77-79.
[6]强雪梅.不超标 分类别 少而精 亲力为:“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J].新课程,2022(3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