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2024-05-18 12:59:41蔡万刚余一纬
求知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教育渗透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蔡万刚 余一纬

摘 要: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进入创新转型阶段,需要重视核心素养培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探究式学习,将核心素养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围绕高中地理学科,探讨核心素养对于学科发展的意义,并结合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问题,提出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策略,旨在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育渗透;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蔡万刚(1975—),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余一纬(2006—),男,上海市第六十中学。

地理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等多个领域,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情感和行为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更应该抓住创新教学的机遇,通过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应用地理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理念也逐步落地,但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加强对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切实发挥核心素养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一)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在新高考改革的影响下,教学内容更加聚焦核心素养。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1]。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强调知识整合,不仅关注地理学科内的知识,还注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通过知识整合,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关联,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跨学科意识。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核心素养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行为转化,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内化,发展创造性思维。此外,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开发与培养。

(三)丰富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理念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户外考察、实地调查、小组合作等,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2]。由于地理学科本身就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与探索性,丰富与拓展教学活动符合地理学科的内核及教学要求。因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多种方式,不断探索地理知识,其学习行为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

二、新高考下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困境

(一)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受应试教育觀念影响的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同时,应试教育观念使得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导致地理教学也注重知识灌输和应试技巧传授,教学内容往往围绕考试大纲和考点进行安排,强调应试学习,阻碍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全面渗透。

(二)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是知识传递的核心渠道,但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与实际脱节,如依赖板书演示,缺少对学生真实需求的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不尽相同,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且盲目地追求统一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另外,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单一的教学手段很难充分展示地理知识的丰富内涵和实际应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地理知识。教学手段单一还会造成课堂互动枯燥、死板,打击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核心素养理念相悖。

(三)核心素养内涵挖掘不深

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价值理解不到位,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教学内容不符合核心素养要求,影响学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深入挖掘核心素养的内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有效

渗透。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兴趣的导引作用

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教师必须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克服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病,善于和敢于接纳新理念,尝试新方法,打造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师要围绕新高考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地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和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地图解读能力为目标,创新地理教学。

以“地球的公转与自转”课程教学为例,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应从挖掘学生的兴趣入手,促使学生积极融入教学情境,自主开展学科知识探索。比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用一些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相关的实例,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讲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概念时,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如“地球就像一个陀螺,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在情境创设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相关的诗歌、故事等文学元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兴趣及地理素养。

(二)坚持教学创新,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中地理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多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基于这一特点,高中地理教师应转变以往的“以学促教”理念,突出核心素养理念所强调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开启地理教学的新领域。具体来说,可由教师创设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使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地理思维[4];或是借助“智慧课堂”的创新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技术(VR)等,直观、生动地展示地理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矿物质”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包括掌握矿物质的分类、特点和分布等,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信息支持,同时鼓励学生制订自主学习计划,独立安排学习时间、任务和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应创设良好的问题探究氛围,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展示地球矿物质的微观形态以及矿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强化课堂教学的问题导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小组自行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矿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并制作主题海报进行成果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课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按照所学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矿物质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个简单的展板,介绍该矿物质的特点与应用;或者是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化等,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坚持实践引领,开展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落地,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也在发展中逐步成熟,许多教师在教學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创新活力,借助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潜力,如利用小组合作法达成“1+1>2”的教学效果。这种对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缓解了过去单一教法与多元学习需求的矛盾,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创新平台[5],比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地考察、地图制作、气象观测等地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国各省份地形图”时,为了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组织“剪影辨位”主题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各小组需要选出一名成员负责观察各省份轮廓,进行简单绘制;其他小组成员则根据对各省份地理位置的分析,记录气候、地貌、河流走向等信息。小组间开展“头脑风暴”,采取“一对一”的回合制,相互提出各省份的信息。在叙述过程中,需要为对方“埋雷”,即提供一部分错误信息,以考察对方对省份信息的掌握程度。具有对抗性的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高效内化地理知识,其核心素养也在“交锋”中得到提升。

(四)坚持科学评价,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科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方法习得,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体而言,地理教学评价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掌握的知识点、理解水平、应用能力等。教师通过评价结果,知晓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和指导。同时,地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估,能够揭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指导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科学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等,确保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围绕这些核心目标进行。其次,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如对学生的探究过程、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最后,提供具体、及时和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推动学生的持续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春瑛.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地理高质量课堂构建[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22(11):6-8.

[2]邢成军.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3):39-40.

[3]胡聚慧.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3):99-100.

[4]谢玉清.基于探研式教学加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7):101-103.

[5]储海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2(9):

143-146.

猜你喜欢
教育渗透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浅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3:05:53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8:52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7:24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0:24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9:42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37:05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6:53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4:00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