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家校社共建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方向。以课程“建设美好祖国”为例,探讨如何在家校社共建背景下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首先分析课程“建设美好祖国”的内容与目标,探讨当前劳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校社共建;劳动教育;初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家校社共建背景下劳动教育实践方法与策略研究——以南宁市第三中学初中部(青秀校区)为例”(课题编号:2022ZJY199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辛玉(1981—),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
在当今社会,劳动教育被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家校社共建理念的普及,如何更好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劳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以“建设美好祖国”一课为例,就家校社共建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初中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美好祖国”的内容和目标
(一)课程内容
“建设美好祖国”是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十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课程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介绍国家发展历程、社会变革和进步,让学生了解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2.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人物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公共意识,让学生明白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学会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
4.法治观念教育:介绍法治的基本原理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学生遵守法律,尊重规则。
(二)课程目标
“建设美好祖国”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具体内容如下。
1.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动手能力:通过手工制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学生有机会动手制作一些小模型、实验装置等,锻炼实操技巧和想象力。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可以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建设美好祖国做贡献[1]。
二、家校社共建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劳动意识和价值观
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参与劳动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劳动的辛苦和意义,从而产生对劳动的尊重之情,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和社会的基础,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和理想。劳动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其他重要的价值观,如勤劳坚韧、自强不息等。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懂得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感恩,明白在接受社会的关怀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劳动实践能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乐于付出的人,这样的培养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进取,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二)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劳动教育能够培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劳动教育中,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无论是种植、制作手工艺品还是进行造型设计,都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此外,劳动教育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劳动活动中,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应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劳动实践,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取得更高成就[2]。
(三)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参与劳动活动,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对于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共同利益付出一定努力。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常常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这样的合作过程鼓励学生互相支持、交流协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与他人积极沟通来解决问题,从而达成劳动目标。有了这样的团队合作经验,学生便能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三、初中家校社劳动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当前初中家校社劳动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这意味着劳动教育往往是孤立的、碎片化的,缺乏整体规划和组织。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教育效果不显著,而且会让劳动教育的价值难以深入人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资源,构建一个有机的劳动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注重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确保教育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加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3]。
(二)重视程度不足
除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外,初中家校社劳动教育还面临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在一些学校和家庭中,劳动教育往往被视为次要的或可有可无的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观念上的忽视导致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经常被边缘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传递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高各方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三)多样性缺失
目前,许多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采用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往往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失去兴趣,缺乏参与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多元化、富有创意的劳动教育项目。例如,教师可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来体验各种职业的劳动过程。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社区、企业等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工厂、农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初中家校社劳动教育还面临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在评价学生的劳动学习成果时,往往只注重劳动成果本身,而忽略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会导致一些学生为了追求结果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或者在劳动过程中按部就班,缺乏思考和创新。同时,过于注重成果的评价方式还会忽略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导致评价结果不公正。
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以“建设美好祖国”为例
(一)挖掘教材内容
为了更好地将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找到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例如,“建设美好祖国”中涉及的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等,都是与劳动教育紧密相关的主题。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劳动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作用,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能否顺利实现?通过这样的探讨,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意识和观念。同时,教师可引入具体案例,介绍一些杰出的劳动者,如袁隆平、邓稼先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而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态度。
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具体案例的介绍和探讨,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建设美好祖国”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其劳动意识和观念,促进其全面发展[4]。
(二)有机结合课堂内外
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理论学习,还需要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社区、农村等区域的劳动实践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可以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如工厂、农场、商店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行业的劳动过程和成果。学生可以观察工人们的劳动过程,了解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还可以与工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公益劳动,如清洁环境、义务植树等。这样学生将能明白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善社区环境,认识到个人劳动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农村劳动实践,让其参与种植、作物采集等农业劳动。通过亲身体验农村劳动,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农民的努力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意识到劳动是艰辛的,从而更加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其学习效果。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给每个班分配了一个劳动基地,由学生自己计划在基地中种植什么。学生一起制订计划,分工合作,通过小组合作互相鼓励,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這样的劳动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学生在多元化学习中,能够学到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系列重要的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未来的劳动实践和社会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与创新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和成长,教师应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引入实践成果展示。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既要看到学生的努力,也要注重学生所取得的实际成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后展示成果,如制作展板、录制视频、撰写报告等,从中了解学生的劳动水平以及他们对劳动的理解。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重要的评价内容。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注重评价学生在劳动中的创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成果;评价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展示的实践能力,如独立思考、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改革和创新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和成长,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劳动能力和素养水平,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融合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为建设美好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努力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学习与实践,成长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梁风雷.初中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3(12):77-79.
李琳.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初中劳动教育策略[J].甘肃教育,2023(18):34-37.
谭秋嵘.新时代下加强初中劳动教育路径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6):67-69.
蒋春红.基于全面发展的初中劳动教育新样态[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