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2024-05-18 06:32郭华
求知导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摘 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要彰显创新活力,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可通过开展启发式教学、组织实践活动、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方面入手,构建创新性、趣味性语文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郭华(1986—),女,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他们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语文创新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语文创新能力,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更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语文创新能力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语文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创造性,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以创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第二,语文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涵盖语文基础知识以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技能,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基础。第三,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其语文创新能力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展现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第四,语文创新能力是通过实践形成的,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锤炼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水平[1]。第五,语文创新能力具有发展性。随着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持续的关注和引导。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传統的教学方式导致小学语文课堂存在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求的情况,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助推学生学习的同时,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2]。具体来说,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为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做好准备。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

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应注重转变角色,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为例,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和学习感受。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提出“秋雨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它和大自然有哪些联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或标准答案,敢于表达,大胆想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绘画等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各自对秋雨的理解和感受;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雨中的小动物、植物等角色,在情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以平等、尊重、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启发和激励,开展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为例,教师可通过展示赵州桥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这座古老桥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你们知道为什么这座桥叫赵州桥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使学生深入探索并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读到“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时,教师可问:“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以此使学生把握赵州桥的特点。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教师可鼓励他们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或句义,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设计一座自己心中的理想桥梁,并说明自己的创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3]。此外,教师还要重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可补充介绍一些与桥梁相关的知识,如桥梁的种类、历史背景等;还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桥梁的文学作品或观看纪录片,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组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创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展示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潮水涌动的壮观景象,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种观察与体验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并为后续的语文实践和创新思维培养打下基础。阅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分享,让他们谈谈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感受和认识。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创新思维,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同时,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描写其他自然景观的文章或诗歌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不同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表达,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布置一些写作任务,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观的短文,或者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并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由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设计自主学习活动

通过明确目标、创设情境、教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个人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乡村的美丽景色和独特生活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其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描绘乡村生活;思考乡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明确的目标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再次,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如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批注、标记等阅读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生活等方式来加深对乡村生活的了解,提升自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总结重难点,同时也能够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具体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学习报告等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积极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创新的热情和信心[4]。

(五)推进项目式学习

通过设计合理的项目任务和提供必要的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为例,为了深入探究草原文化并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可以设计“草原文化探索与展示”项目。首先,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与草原文化相关的主题,如“草原民俗风情”“草原生态环境”等,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其次,每个小组根据所选主题,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个草原主题的剧本或策划一个文学展览方案,要求剧本或展览内容能够体现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观赏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剧目排练或展览制作。最后,在成果展示阶段,每个小组可以轮流表演或介绍展览内容,并邀请其他班级的同学和老师观看并评价[5],评价内容包括创意性、团队协作、表演技巧等方面。通过这个项目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草原文化,还能够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

(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通过确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等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创新表现。举例来说,需要关注以下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对文中人物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提问;学生对课文情境的想象和创意表达;等等。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通常以笔试成绩为主,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他们在阅读、讨论、想象和表达等环节的创新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教师及时给予口头反馈和评价;设计一些创意作业,让学生绘制课文中的场景、编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等,以作业成果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创新表现,評价他们的团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和引导,也就是说,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创新火花。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或想象出一个独特的场景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打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创新表现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和发展方向。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进行创作性写作;对于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结语

创新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综合素养,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无限可能的大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重视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学习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葛雍静.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2):182-184.

姜志强.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23(29):48-51.

高洛桑.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智力,2023(14):36-39.

庄银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16):41-45.

冯丽.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品位·经典,2023(5):167-169.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