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吴燕
摘 要 对湖南省长株潭地区4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的一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得到87个初始化概念、27个初始范畴和10个副范畴,最后归纳出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的3个维度:教材维度、高职院校教师主体维度和环境维度;提出从教材观念、使用与开发水平和教材氛围等三个方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08-0010-07
0 引言
职业教育教材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已驶入快车道,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等提出新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相继提出了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新形态教材成为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新方向。教材改革包含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形态、教材编写等方方面面的改革,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需要教师的教材观念、教材理解能力、教材編写能力等素养与之相匹配。高职院校教师是教材开发、使用等活动的主体,其教材素养对教材改革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以高职院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水平,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奠定坚实基础,为“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1 文献综述
通过对现有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现阶段对“教材素养”的研究较少,主要聚焦教材素养内涵、教材素养要素分析及教材素养提升策略等方面。
1.1 教师教材素养内涵研究
朱华[1]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解释出发,认为教师教材素养是其长期教育教学专业性、实践性的体现,是运用、使用、研究教材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品质。吴亮奎[2]从不同的学校制度和理论研究话语对中小学教师教材素养的概念进行了解释,“教学理论话语”视角下的教师教材素养只限于理解、掌握规定的教材内容以及运用何种教学方法讲授教材内容;“课程理论话语”视角下的教师教材素养不仅需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选择、分析、研究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甚至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编教材。
1.2 教师教材素养要素分析
朱华[1]认为教材素养以一种结构形态存在,是教师的教材观念、教材理解能力、教材运用能力、教材编创能力的综合考量。其中,教材观念是教材的认识层次,是教材素养的核心。教材理解能力、教材运用能力、教材编创能力是教材素养的基本构成。教材理解是教材运用和教材编创的基础,是教师教材素养和教材能力的静态呈现。教材运用和教材编创是教师教材观念、素质、能力的动态养成。吴亮奎[2]认为不论是从“教学理论话语”的角度还是从“课程理论话语”的角度分析,教材素养都包括教师的教材观、教材处理能力和教材编辑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教材观处于核心地位,教材处理能力和教材编辑能力是教材素养的能力表现。
1.3 教师教材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朱华[1]提出修炼课程意识,明确教材定位;加强理论自觉,养成教材反思能力;培育教研文化,提高教材运用水平是提升教师教材素养的可能策略。吴亮奎[2]提出科学认识教材,转变教师的教材观念;树立课程中心意识,打破教材至上的定势;了解课程设计理论,培养教材编辑的能力等提升策略。
综合以上教师教材素养研究现状来看,对教师教材素养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而对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更为稀少。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剖析,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教师教材素养研究。
2 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调研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Strauss[3]的程序化扎根理论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是因为其分析归纳出的影响因素更具有理论性和全面性[4]。同时,扎根理论在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及影响因素方面的分析比较成熟,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研究选择45名高职院校一线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实质性编码,编码过程为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2.2 数据来源
为确保样本结构和访谈质量,选择湖南省长株潭地区4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的一线教师为样本。一方面是抽样的便利性,4所学校均在长株潭地区,调研开展较为方便;另一方面是4所学校均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属于高职院校的“领先者”,其中2所为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2所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首先,以“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题编制半结构化访谈的初步提纲;然后,选择2~3名教师开展预访谈,通过反馈调整访谈提纲,确定最终深度访谈提纲,如表1所示。最后,开展半结构化访谈,获得有效访谈记录45份。从性别上看,男性28人,女性17人;从年龄上看,30岁以下6人,31~40岁31人,41岁以上8人;从职称上看,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16人。
2.3 编码分析
先将45份访谈记录进行整理,随机抽取43份开展编码分析,剩余2份用于后续理论饱和度检验,确保科学性。
2.3.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将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概念化过程,主要分为缩编原始资料、重组和合并相近概念、剔除低频次条目、确定初始化概念和初始范畴[5]。通过上述步骤对43份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根据扎根理论常用编码规则,用“a+阿拉伯数字”表示初始化概念,用“A+阿拉伯数字”表示初始范畴[4],最终得到87个初始化概念和27个初始范畴,如表2、表3所示。
2.3.2 主轴编码
开放式编码后所得到的初始化概念独立、分散,初始范畴间的关联性不够明确,主轴编码的目的就是使独立、分散的初始概念和范畴更加清晰、更有逻辑。通过对表2、表3中87个初始化概念和27个初始范畴进行重新提煉和归类,尽可能用最强的关联性、最准确的语义将范畴合并,最后整理出3个主范畴和10个副范畴,如表4所示。
2.3.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通过主副范畴挖掘确定核心范畴的过程,并进一步分析核心范畴与主副范畴间的关系,形成典型关系结构和框架体系。首先,确定了“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为本研究的核心范畴,这是因为主副范畴的来源依据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的访谈资料。其次,主轴编码的3个主范畴,即教材(内容、类型、质量)、高职院校教师(观念、教材使用能力、教材评价能力、教材开发能力等)和环境均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其中教材维度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的客观因素,高职院校教师主体维度是主观因素,环境维度是外部因素,如表5所示。最后,根据核心范畴、主范畴和副范畴间的关系,确定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2.3.4 饱和度检验
为确保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在编码完成之后,需通过饱和度检验理论是否达到饱和[6]。科学分析预留的2位高职院校教师访谈资料,进行反复结果比对,未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前期研究提取的概念和范畴比较完善。因此,本研究中基于扎根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在理论上已经达到饱和。
3 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3.1 教材维度
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与教材本身密不可分,主要包括教材内容、教材类型和教材质量。
3.1.1 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使用最多的教学工具,职业教育教材与其他类型教育教材相比,兼具知识性与职业性,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从教材结构、教材组织、教材资源等方面挖掘职业元素。教材结构是高职教育教材最为基础的体现,现阶段使用较多的框架结构是项目任务式;教材组织决定着高职教材的职业元素;教材资源体现着高职教育教材与行业产业紧密程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程度。这些都决定着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教材的认知程度。
3.1.2 教材类型
现今,高职教育教材种类多、数量大,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高职教育教材改革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粗制滥造、相互抄袭、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不仅影响着教师教学效果,也影响着教师对教材的“热情”;《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当前教育工作者对新形态教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高职教育产出、使用大批新形态教材,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
3.1.3 教材质量
高职教育教材数量的激增不完全代表教材质量的提升,现阶段各种过时的、重复的、掺杂水分的教材依然占据着高职教育教材部分市场,高职院校教师不得不在鱼龙混杂的教材市场选择优秀教材,教师判断教材内容专业程度高、代表先进技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也带来了较大压力;同时,教材的文字正确性、图片清晰程度、排版美观程度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程度等方面也影响着教材的使用。
3.2 高职院校教师主体维度
高职院校教师主体维度是影响教材素养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材观念、教材使用能力、教材评价能力和教材开发能力。
3.2.1 教材观念
教材观念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教材内涵、教材地位、教材作用等方面形成的一系列观点和认知。教师的教材观念决定着其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开发教材和评价教材的态度、方法和效果。高职院校教师对教材内涵、教材地位、教材作用的理解,决定着教师是否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自身的教材观念影响着对教材的价值判断。
3.2.2 教材使用能力
教师使用教材的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不仅包含着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也蕴含着开展课堂活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材理解是对教材结构、教材知识、教材思想等理性思辨的过程;教材运用是教师对教材理解的调整、转化和产出的过程,也是运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产出新的教育创造过程,更是教材思想拓展过程。教材理解和教材运用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系统,缺乏教学实践和实际教材运用,对于教材的理解是空洞的、无价值的,也难以有效支撑教学实践;相反,如果没有教材理解,不整体正确把握教材教学要求,就难以创造性地进行教材运用。
3.2.3 教材评价能力
教师对于教材的评价是教学实践后进行的反思活动,既是积累知识获得智慧的过程,也是建构知识生成智慧的过程。教师对教材的评价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专业素质基础之上,教育理论是教师评价教材效用的必要条件,专业素质是评价教材目标匹配度、规律匹配度、逻辑清晰度的基础。站在教育理论高度评价教材是否有用、是否好用,站在专业素质的视角评价教材知识是否具有先进性和专业深度,才能得到有效反思。
3.2.4 教材开发能力
教材开发是教师以研究者、开发者的视角进行知识整合、技能传递和价值输出等系列过程。教师教材开发能力受教师专业能力和编创能力的影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校企跨界合作和产教需求整合等特征[7]。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教材开发必然需要与产业、企业对接。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等专业能力必然影响教材的质量。教师专业能力越强不完全代表其教材开发能力越强,教师是否愿意开发教材、教师的教材编写理念与方法也会决定其教材开发能力。
3.3 环境维度
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与教师所在工作环境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教师所在院校的教材开发氛围、教研氛围和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培训、实践机会。
3.3.1 教材开发氛围
组织氛围是组织结构、机制、价值等方面的體现,影响组织内部成员的心理和行为[8]。院校教师群体开发教材的意愿、开发教材的数量和开发教材的频次等因素会影响教师个体教材开发意愿;院校对教材开发的组织机构、激励、管理、标准等方面的机制,可以调节教师个体教材开发意愿,进而影响教师教材素养。
3.3.2 教研氛围
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是对个人教学知识、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的转化、传播和利用。院校教师群体共同参与教研活动的频次、时长以及参与范围都将会影响教师个体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意愿。同时,院校内部教研活动的管理、要求、考核及总结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也会影响教师群体及教师个体参与教研活动的意愿,进而影响教研氛围。
3.3.3 培训、实践机会
教师教材观念、教材使用与开发等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教师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获得,另一方面通过外出培训、企业实践等方式获得。院校为教师提供的培训和实践支持力度以及建立的培训、实践机制都影响着教师教材素养。
4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教师教材素养的提升不是短暂的、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与学校长期、持续的共情、共鸣和共享。面对高职教育新的时代机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
4.1 明晰教材观念,修炼职业素养
人是自我的,所有的外力如果不通过自我的内在转换,就不能真正地起到作用[9]。高职院校教师要明晰高职教育教材观念,方能形成对教材理论的自我建构。一是以工作岗位、工作逻辑为指导,形成与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相匹配的教材观念;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能力的“学材论”观念;三是以教材服务教学,共同创造新的智慧;四是教师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教师专业主动权,开阔教师视野。
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的使命,担负着育人的职责,最终目标是培养有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育人工程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职业素养。面向行业产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锤炼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4.2 提高运用水平,增强开发本领
教材观念是教师教材素养的理论层面,教材运用与开发能力是教师教材素养的实践层面。教材运用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要做好“传递者”,创造性运用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增减和调整,以期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做好“设计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二次开发教材,使之与教学过程、教学实践相匹配,达到师生共生智慧的目的。
教材开发是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结晶,一是要加强标准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二是要注重企业实践,强化专业技能;三是要及时更新教材开发理念与方法,与时俱进。
4.3 浓厚教材氛围,培育教研文化
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会影响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学校要营造浓厚的教材氛围,培育积极的教研文化。
1)建立健全教材、教研相关机制。努力构建教材选用、开发等标准体系,健全教材管理办法、教材开发激励办法和教研活动管理办法等制度,形成常态化的教材开发和教研活动机制,解决教师教材开发、教研活动的意愿问题。
2)广泛开展教材、教研等相关活动。通过开展教材评选、集体研讨和培训研修等活动,丰富教师活动,形成常态化的教材、教研交流机制。
3)深入企业实践,校企共育教材。建立健全教师企业实践机制,广泛开展教师赴企业实践交流,深度融合产业、行业、企业,校企共建教材、共育文化,形成常态化的校企沟通机制。
5 结束语
随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持续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三教”改革之一的教材改革也将走上新的征程。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对于教材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扎根理论对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进行质性分析,得出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的三个维度:教材维度、高职院校教师主体维度和环境维度,提出从教材观念、使用与开发水平和教材氛围等三个方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
同时,本研究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1)选择了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难免存在主观因素而影响研究结果。2)样本规模较小,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有待提高。3)得出了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影响因素,但是未提及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这也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6 参考文献
[1] 朱华.论教师的教材素养及其提升[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7):180-184.
[2] 吴亮奎.我国教师的教材素养及其面临的时代要求[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7):58-63.
[3] STRAUSS A L.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 基于扎根理论的农业物流生态圈协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20(1):30-41.
[5] 王平.社会信息资本:未成年人网络行为质化探索下的概念发现[J].图书情报工作,2017(13):13-18.
[6] 贾若男,王晰巍.基于扎根理论的社交媒体用户转移行为特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7):28-35.
[7] 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构: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12.
[8] 李蓓蕾,张莉莉,梁娟,等.学校氛围的界定、测量及其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述评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5-28.
[9] 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项目来源: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2020年度科研培育重点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材素养提升策略研究”(编号:HQZYKY2020A04)。
作者简介:黄河、吴燕,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