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育人建设研究

2024-05-18 02:14赵仲霞杨海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8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新工科人才培养

赵仲霞 杨海涛

摘  要  针对化工类应用型人才传统培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从校企协同研究意义、高校化工类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企业校企协同育人开展现状、企业合作需求调研剖析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校企协同育人对策,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育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工科;化工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08-0145-04

1  研究意义

2017年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天大行动、复旦共识、北京指南[1]等文件及其新工科建设实践表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是推行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新理念,推新工科之

“新”、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理论意义

以昭通学院为例,通过“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育人建设研究”,彰显学校办学水平与特色、提高师资团队建设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搭建协同育人项目平台,丰富学校化工类课程资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产业导向、市场导向,为优化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理论支撑。

1.2  实践意义

通过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建设,整合校企多方资源,校企间可以最大程度地享受彼此技术及软硬件资源,弥补自身在人员、技术、科研等方面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育人基地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通过校企共建,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思路、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共同建设课程和教材,搭建教学团队和实习平台,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践对接,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新型人才,促进化工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

2  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不充分

学校化工类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实验开展单一,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上习惯于沿用理论教学管理模式,缺乏校企实验室资源整合,缺乏行业产业背景的创新型实验项目,没有发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新理念,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差距。

2.2  化工类教育范式不容乐观

目前,部分教师对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观念理解不深,对企事业单位化工科类应用型人才需求规格了解不全,对化工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学业标准和能力结构理解得不到位。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教育范式不容乐观。

2.3  化工类师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具有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大部分教师从高校再到高校,缺乏企业工程实践能力,教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此外,新产业领域门槛较高,前期投入大,没有相关激励机制[2],教师参与工程实践能力锻炼意愿较低,队伍建设滞后。

3  企业开展协同育人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星发布问卷,对有化工类人才需求的已经建立合作或有可能合作的企业发放问卷进行合作意愿、合作现状、合作需求、共建课程调研。回收问卷39份,有效问卷37份。

3.1  企业合作意愿

“贵企业是否愿意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这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2%的企业愿意开展校企合作,8% 的企业对高校合作培养持不愿意或无所谓态度。对不愿意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一步分析发现,有的是资历比较雄厚的国企,有的是普通企业。资历比较雄厚的国企不愿意合作的原因是缺乏合适的合作培养方式,缺少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缺乏校企交流互动的合作平台,担心泄漏企业机密;普通企业不愿意合作的原因是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本高于收益,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保障,培养的学生可能流失。

3.2  企业合作现状

剔除不愿意合作的企业后(下文数据均默认剔除不愿意合作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调研。企业和高校的合作现状如图1所示,主要有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91%)、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36%)、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32%)、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32%)、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18%)、企业为学校师生做专题讲座(14%)、为学生提供奖学金(9%)、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9%)、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进行项目研究(9%)、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5%)、企业参与学校搭建的产教联盟平台(5%);向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

费、为学校提供先进设施和设备合作为零。“在现有的基础上,贵企业愿意与学校开展以下哪些合作”这一项经调研,企业最愿意的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其次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再次是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与学校联合科技攻关进行项目研究、为学生提供奖学金、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企业参与学校搭建的产教联盟平台。

对“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调研分析发现(图2),企业会按需分配岗位、认真培训的占70%;与学校联合进行双导师制培养的占15%;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的占10%;没有企业接纳学生实习时随意安排、没有师傅指导。企业给顶岗实习生的待遇是免费提供住宿占75%、免费提供工作餐占70%、提供实习薪资占75%。这些企业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存在流失率高、做不长,专业技能不强、不能直接上岗,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社会经验。其中流失率高,做不长是最主要原因。

“企业与学校协同培养毕业生考虑的最重要的三因素”调研发现,生源质量、合作效果、合作方式是企业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主要担忧的是学生安全、学生管理、生产效益。

3.3  企业需求调研

“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时,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服务或支持”这一项调研结果占比从高到低为专业技术支持、用工优先、资源共享、提升生产效益、宣传企业品牌、解决员工培训、协助企业完成应急性任务。

化工类应届本(专)科毕业生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面,91%的企业认为是化工設备操作能力,86%认为是化工分析能力,73%的企业认为是实验能力,73%的企业认为是学习能力,68%的企业认为是团队合作能力、55%的企业认为是计算机应用能力、50%认为是紧急应变能力、50%的企业认为是新产品开发能力、41%的企业认为是工程制图能力,41%的企业认为是管理能力、36%的企业认为是文献查阅能力、27%的企业认为是产品营销能力,23%的企业认为是外语应用能力,如图3所示。说明企业用工中看重学生的化工设备操作能力、化工实验和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4  校企共建课程

企业可以开展的课程主要有化工企业管理、化工制图、材料设计及制备、化工设备设计、物质定量分析设计、精细化学品产品设计。

4  调研结果剖析

4.1  供需匹配度不高

调研表明,企业需要人才应具备化工设备操作能力、化工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但学校所开设实验几乎为基础实验,对接行业的设备及实验少之又少。高校教师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学习的经验,与相关企业缺乏沟通,讲授课程容易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高校学生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也远远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2  科研转化率低

校企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教师研究领域与企业融合度不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不强。

4.3  校企合作缺乏保障

调研资料表明,企业不愿意安排校企联动协同育人相关事宜的原因是缺乏合适的合作培养方式,缺少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缺乏校企交流互动合作平台,培养的学生可能流失,学生参与度不高。

5  校企协同育人策略

5.1  打造立体化校企实践育人平台,提升学生实践

能力

积极开展化工生产见习、物质物相分析、物质定量分析设计、特色农产品成分分析等独立实践项目。开设与行业对接的材料化学实验、硅材料科学与技术、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化工设备设计、矿物分析实验等实验。坚持“资源共享、互利共建、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内校外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

1)共同设计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各方根据合作需求提出基地功能、设备配置清单,再由合作各方结合自身的实训场地和配套通用设备进行优化设计,共同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2)根据调研,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讲授高校不能开展的课程,做到建、管、用有机结合、无缝衔接,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场所和配套服务,还能为企业新产品研发和员工培训等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互利双赢[3]。

5.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建协同育人网络信息化平台

对无法实现现场授课的情况,校企各方可以通过网络授课、“视频播放+研讨”等形式教学。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平台,便于受训方了解现场的工作情况。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协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全面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新局面。

5.3  实施“访企拓岗”,提高产教融合度

新工科建设必须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有效沟通,实施“访企拓岗”,对企业进行需求调查,及时了解企业需要学校提供哪方面的帮助,企业需要技术部门帮助解决什么问题,了解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难题和对人才、科技的需求状况。了解职能部门推进“产学研”工作的战略部署、相关政策以及全省各地开展“产学研”工作情况。根据学校顶岗实习相关文件,双方协商,进一步修订相应企业顶岗实习规章制度。结合高校“双师”教师培养思路,鼓励教师利用节假日深入企业锻炼学习,以增强教师对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的认识程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此外,也有利于校企共同攻关企业技术难题的开展。

不定期召开学术讲座、企业交流会、招聘会,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拓宽学生就业面。与有意向实施“订单式”培养合作企业就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实践(顶岗实习)、科学研究、公司人才需求、学生选拔、奖学金、助学金等内容交换意见,真正实现“校企生”三赢的局面。

5.4  建设项目驱动与产品开发的实践体系

通过实训项目贯穿的形式,形成基于项目——设计思维的实践教学体系[4]。通过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条件,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对接平台[5],鼓励学生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 +”大赛与企业产品设计相结合,推动校企之间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5.5  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享受用工优先、顶岗实习优先

成长导师在学生就业观念中占据重要的引领作用,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规划好职业发展。引导学生在找工作时不一定先讲究“体面”,并非只有考研、考公、考编单一就业途径,帮助学生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就业途径。

根据合作企业的岗位要求,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合理安排实训学生。首先,在实训中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标准等,促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其次,每年年初、年中对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岗位需求调研,双方协商实习管理办法,筛选实习企业并将企业需求岗位推送给学生,通过企业和学生双选,安排企业实习。最后,每年年底或年初邀请企业到学校召开招聘会,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享受用工优先、顶岗实习优先。

6  结束语

新工科建设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新工科建设不仅要对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实习实训内容及形式改革创新,更要结合学校定位、学校特色,坚持“访企拓岗”“走出去,引进来”,方能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给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7  参考文献

[1] 吕永泽,朱彦.讲好战“疫”税收故事 彰显中国税务精神[J].中国税务,2020(6):57-58.

[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创新[N].学习时报,2022-10-17(A2).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47.

[4] 刘泽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20(15):145-146.

*项目来源:昭通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专项研究课题资助(基金编号:SZKY202119);昭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金编号:Ztjx202115);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一般项目)(基金编号:S202310683028)。

作者简介:赵仲霞,讲师;杨海涛,通信作者,副教授。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育人新工科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植物保护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