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宏 李平
摘 要 高等院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带动和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核心环节,是有效控制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关键途径之一。重点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途径展开研究,以解析当前的大学体育供给困局:供给不足,导致学校体育发展的停滞;供给抑制导致学校的体育地位尴尬;无效供给导致学校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面对上述问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给出优化对策: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供给质量;加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革新力
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供给侧改革理论,寻求其中的规律,探索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提出针对性强的教学策略加以验证,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关键词 体质健康;供给侧改革;教学改革;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08-0132-03
0 引言
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滑坡困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适应大学生身体需要的供给侧模式带动广大学生运动参与,是高校体育系统完成使命实现自我成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困局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已制定并下发了有关政策文件,旨在解决目前的大学生身体质量下降风险[1]。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需要提高,尽管部分数据已止跌回升,但体现大学生心肺机能的体力指数和体现大学体育系统机能的身体活力指数仍在不断下降中,而这二项因素恰恰是在大学成长与健康时期凸显大学生健康发展最关键的因素。青少年身体保健问题亟待改善,大学体育课程成为带动和提高大学生身体保健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是有效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重要路径之一。改革实施中,学校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理解的偏差和政策措施本身出现了操作性欠缺的现象,削弱了政府对校园体育的监管导向作用,校园运动面临既“无所不能”又“无所能”的困局,高校体育学生体质健康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发生的新状况,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所提出来的重要理论创新。最终目的是解决需求,主攻方向是改善供应体系品质与效益,根本途径是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用经济改革的方式促进供给结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从而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健康发展。供应侧调整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经济发展阶段入手,既传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也有选择地汲取了西方市场经济的有利成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的新章节[2]。
1.2 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
高等教育需求是指国民、社区、公司以及私人对高等教育的提供机会的需求。高等教育提供主要指由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学校在特定时间内提供给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活动变化演进的历程是教育资源需求不断趋向平衡的历程,也是资源不断趋于最优化分配的历程。在这种意义上说,教育资源配置必然和教育资源需求在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上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进行高校体育供给侧改革,提升全要素供给质量,实现供给侧推动的高校学生体育参与,为解决高校体育发展困境提供新思路[3]。
2 当前高校体育供给困境
2.1 供给不足造成高校体育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有关于高校体育优惠政策以鼓励其发展,但部分地方政府出于经济、社会效益和政策考虑对体育运动还是缺乏关注。如在2020年我国各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北京第一次提到了与学校体育有关的信息,而各省份则只有两个地方提到了有关信息。各地政府对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忽视造成一系列对学校运动供应的不利局面,导致学校运动发展缓慢,供给无法满足学校对运动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严重的“供需失衡”现象[3]。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运动装备明显欠缺,有部分体育器材品质低下、易损。因为没设备、缺场地,部分地区学校的体育硬件发展滞后,甚至还在“贫困线”上挣扎[4]。
2.2 供给抑制造成高校体育地位尴尬
学校体育在学校处于弱势地位,体育课处于“鸡肋”地位。目前来看,校园运动显然并非父母关注的焦点,缺少关键的校园课程定位,体育教师在校园影响力不高[5]。小学和高中生时期,运动成果对毕业生升学成就的作用较差,未能得到学校负责人、教师、学生、家庭和社区相应的关注,长时间游离于“主课”以外,学术地位较差。体育课程受环境的限制较大,无形中加剧课程的“随意性”,削弱了学术地位,有损其学术严肃性。
2.3 无效供给造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
我国十分重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和文件精神,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依据苏联的体格卫生准则制定了《劳卫制》,其后继续进行改革先后制定出台了《国民体育锻炼标准》《国民体质健康准则》《国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对各个年龄段学生都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身体卫生规定和规范。但由于主客观因素,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并不能取得根本性改变,相反,有的地区情况越来越差,甚至存在着供应无效状况,未能达到期望效果。如学校体育完成“供应侧”向“需要侧”的转换,但学生体质健康数字表现出变化的“徒劳”。
2019年的高校学生身体素质调查结果表明,爆发力、强度、耐心等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继续降低。2020年的高校学生身体素质调查结果则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继续呈现下滑态势。由此看出,体质健康检测工作并不能起到所預期的效果,因为目前的身体健康检测的方法手段还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供给侧改革路径
面对供给不足造成高校体育发展滞后、供给抑制造成学校体育地位尴尬、无效供给造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堪忧的困境,应加强学校体育理念、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主体、教学环境等要素供给改革。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供给侧改革路径提出以下三点优化策略。
3.1 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提高供给质量
校园体育改革是对运动人文价值评估、判断、实现、发展的行为,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实践对思想行为导向的供给,比如,为避免夺标竞技运动性质的校园体育人文发展对科学教育的校园体育人文建设的干扰,应重视提高校园体育运动的科学价值人文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涌现了不同的体育产业市场,分析各个阶段体育的发展趋势,明确高校学生的社会需求,从高校本身出发,结合地域优势,对高校学生培养的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使得培养目标与科技创新接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政府作为国家意志实现的重要执行方,需要颁布政策法规对人才培养进行宏观指导[6]。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高校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增加,社会对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增加,为确立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做科学的引导。另外,要积极贯彻与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纳入考试成绩制度,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
3.2 加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革新力度
推动学生运动的行为习惯培养,以促进运动生活化的社会参与及促进物质供给。针对中国高校身体健康素质逐渐下降的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改革力量,尤其是在运动科目设置领域,要破除以原有“足、篮、排、体操”等运动服务项目为首的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均衡选修课运动服务项目的比重,增加以新型娱乐运动服务项目“体育舞蹈、高尔夫球、棒垒球、击剑、攀岩”等为特色的运动服务项目,适应当前社会要求,适应学校多样化需求,改变片面、固定的运动课程范式,提高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水平。另外,学生在体质健康测试中表现出技术动作不合理、不正确、不规范,使用测试设备陌生。建议各高校开设“网络+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程,让学生在手机、电脑等互联网平台浏览有关信息,获取相关资讯,解决以往受众群体小、覆盖面窄、标准差异大等问题,保证测试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推进相关部门测试前期宣讲准备的工作进度[7]。
3.3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阻碍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教育目标不明确、学生兴趣低下和抵触情绪。基于此,学校及有关单位可根据这一现状探索改善措施,逐步改变学校目前单调、乏味的教育模式,通过革新学校常规的教学模式提高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比如,可根据国内比较先进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推出创新、科学的体育项目和教学模式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从顶层建设宏观管理师资队伍,加强宣传力量,合理运用高校校报、电台、网络电台等传播方式,主动宣传高校运动的健康特点与意义,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一方面,人们把运动参与视为发展自己的一种能力,着重提高包含运动意识、运动认知、运动行动、运动技术、体质水平的综合运动素质,从而获得更多有益于自我健康成长的运动素养[8]。在感受运动参与的流畅、快乐过程中,通过和别人交往、沟通,获得积极正向的社会内外部能量,从而提高运动参与对身心发展、主观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必须明确健康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健康事关个人福祉、国家兴亡、民族兴旺,把上好课程、练好体魄、健康发展视为对祖国和人民应尽的义务[9]。
4 结论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在培育高素质人才的进程中发展专业特色,在当下实施的供应侧改革基本思路下,通过创新改革,提升全要素效率,削减简单供应和不合理供应,推进更优质供应和更有效供应,进一步提升整体供给效率,增强校园体育供给侧对学校体育要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并以此适应企业、社区、家庭、高校、教师和学生等个人对校园体育活动的要求。通过实施校园体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全要素供应效率,推进“供应侧驱动”的校园体育投入,为缓解校园体育需求问题提出新途径,为增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
5 参考文献
[1] 李小伟,柯进.学生身体素质“向上”了吗?[N].中国教育报,2019-11-26(4).
[2] 杜发强,樊晶晶.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9(3):60-67.
[3] 秦婕.基于政策视角下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1):71-74.
[4] 李东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2):13-15.
[5] 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0(2):105-109.
[6]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 胡永红.我国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7):91-98.
[8] 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J].中国发展观察,2015(11):1.
[9]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2,195.
*项目来源:2021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供給侧改革研究”(NO:JG21DB516)。
作者简介:辛宏,副教授;李平,通信作者,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