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主流节目IP创设的询唤机制解析

2024-05-18 12:59:45靳迪张超
传播与版权 2024年8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靳迪 张超

[摘要]在Web3.0时代,数字信息技术为主流节目IP的交互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但节目内容的泛娱乐化倾向导致部分主流节目叙事传播不畅。文章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系列节目“家国young貌”为例,剖析当代主流节目的破圈实践,并结合询唤理论,从话语下沉、仪式沉浸、知行规训三方面提出主流节目IP创设对培植文化自信、建构精神谱系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主流节目IP;询唤理论;“家国young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主流节目IP作为价值观符号传播的显性平台,其社会功能由信息播报转向知行引导。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其符号意涵与创设理路具备鲜明的现代化特征和仪式化内涵。该系列节目通过对主流文化记忆的筛选、渲染、整合,连接传受双方,引领价值导向,使个体受众在群体共情的催化下逐步转化为传播主体,实现社会文化传播的提质增效。这种涵化模式可以理解为主流节目IP的询唤机制,其作为一种社会引导机制,立足受众的主体地位,把握受众寻求群体共识和身份认同的心理诉求,致使个体在镜像复刻中对传播主体产生文化认同。

一、话语下沉:符号共享下的破圈传播

询唤与强制宣发手段相悖,其常依托于文化象征符号显现,根植于语言、艺术、建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并通过创设具有普适性的符号,建构深远入微的传播体系,进而接驳文化内涵传播的始末,即“我”能否呼唤到“你”。

(一)地方符号与媒介地方感

“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的IP创设在内容向度上共分为7个篇章,其符号建构根植于“央地合作”模式,依托充盈的人文地理色彩,关联受众的媒介体验与现实经验,进而在赋予受众媒介地方感的基础上,构建媒介化社会的情感模式,增强受众的在地认知。《“央young”之城》《乘着大巴看中国》《集市里的中国》等节目展现家国之美,赋能文旅生态;《探秘国家公园》生动呈现惊险不断、妙趣横生的自然探险之旅;《路过的生活》使受众实现足不出户“云”游祖国大好河山;《丽人行》以女性视角为叙事特色,带领受众探索大千世界。“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通过文化赋意与景观再造,呈现线上“游赏”的文化盛宴,进而激发传受双方的逻辑共鸣,增强受众的家国情怀。

媒介地方感源于人们对地方符号的媒介认知,视听媒介通过再造地方符号勾联受众在地记忆,使受众在情感与意识、知识與信念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文化认同。“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通过创设多元地域文化主题,凝练文化共同体要素,使受众在视听感知中增强地方空间认知、产生在地情感。这种基于视听实践的在地化关切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原真呈现,能够为受众建构生动的文化感知空间,进而在激活受众个体在地文化记忆的同时,形成多元一体民族共同体印记,助推民族文化的交融。

(二)角色转变与信息共享

“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的视觉传播多从平实的视角出发,致力于同受众形成平等的主客体关系,进而增效情感输出与价值观阐发。伴随受众信息获取渠道的泛化与繁杂,信息单向传输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节目组转变传播视点站位,通过话语权的共享,促使传受双方形成“熟人关系”,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实现自我创设革新。

在“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中,节目组在借势创新的同时不忘守正,将“网感”与“主流”融合,进而打破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刻板印象,实现破圈传播。“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通过国潮风、手绘风、拼贴风等视觉宣传手段强化节目“网感”,制造轻松话题,在全知视角的镜头叙事中,以相对平实的视点站位致敬经典、拥抱多元文化,使受众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这种后台前置的传播站位转变,为受众提供了贴近生活状态的视听切口。

在“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的IP创设中,节目组依托“即时反馈”机制,科学把控询唤效度,使受众在服务型交互空间中共享主流传播内容的文化温度,进而有效擢升主流媒体的涵化效应,增强受众对媒介参与的积极性。

(三)群像整合与多样路径体验

符号群像的谱系建构和立体呈现是主流节目IP创设的关键。在“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中,相较于传统的单中心、分集式叙述方式,节目组在贯穿“助力青春梦想,建设美丽家国”主线的同时,将特色标识运用至各篇章的主题创设,无论是《丽人行》篇章中基于性别视角的游览与解读,还是《“央young”之城》与《探秘国家公园》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对比式主题叙事方式,均为受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视听体验。

群像建构作为强化节目符号意涵的重要路径,具有细化受众群体、擢升IP热度、整合文化意义的作用。“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通过应用数智技术还原多元现实景观,并通过象征性修辞赋予场景事物新的符号价值,打造具备共识性的符号叙事空间,促使受众在多元体验中深化感知联觉。

二、仪式沉浸:互动隐喻内的主我认同

仪式内的传播活动具有广泛参与、双向建构的交互属性,现代视听展演通过多方合作隐喻强化传播主体话语,进而实现仪式共筑、衍生主我认同[2]。传播的泛众性和浸入性在以沉浸为标识的数字化媒介时代逐步增强,并体现为仪式互动中的认同驱动,即“我”如何唤醒并引导“你”。

(一)沉浸互动的意义之网

全面互联的网络空间为沉浸式传播提供全景互动平台,其内部的文化属性承携符号意涵,重构仪式在现实映射下的意义之网。沉浸式传播通过引导仪式内部互动关系,促使社群在意义共域中反哺仪式内容,进而建构和维系受众与传播内容间的互构生态,实现对受众个体行为趋向的引导[3]。例如,在《路过的生活》篇章中,节目组曾赴文昌航天发射场,通过应用12小时全景直播模式,与网友一起“云”送嫦娥五号出征,共同在线上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在节目具体的环节设置中,节目组针对“慢直播叙事”中的信息匮乏问题,将科普类互动游戏纳入直播内容,模拟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全过程,以快速、易懂、易传播的形式科普相关航天知识,通过跨屏垂类知识输出,提升纪实类慢直播的仪式交互价值。

纵观“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的传播机制,从数字算法的精准推送到伴随式摄制的全知体验视角,沉浸式互动元素贯穿始末。节目组依托数字平台打造社交舆论场,使受众在观影中获得沉浸体验,进而激发受众文化创新活力,在提升受众的反馈意愿的同时,赋予其媒介参与行为的交互意涵。

(二)沉浸模态激活认同关系

在日常媒介环境中,视听仪式在互动隐喻中走向沉浸,并通过满足个体感官需求,增强受众的主观认同。由视听仪式形成的媒介矩阵依托人工智能、去中心化等技术,形成泛链接的数字信息流[4],这种数字信息流受媒介社会中枢管理,与人体中枢心流并存,在二者的叠加效应中深化仪式沉浸体验,激活受众个体在视听空间内的主我认同关系。

在“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的IP创设中,节目组以沉浸式生态技术为基础,着力打造心流导向的代入式媒介,受众作为“沉浸人”,在以自身为中心的泛众性环境中沉浸于仪式信息内,最终在主体“具身感知”中形成文化认同。相较传统意义的“被解读”,基于节目“云”伴游模式的共域仪式更容易使受众产生在地认同,进而有效弥合传受双方的情感差异,实现沉浸式高效传播。在《央young之城—微醺烟台·分享之夜》篇章中,节目组采用“名家演讲+艺术共创”的展演形式,融合影视剧、戏剧、演讲、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叙事形式,客观、准确地展示烟台的城市精神风貌和区位文化内涵。在促进情感交互的基础上,“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巧用数智化元素,以共情内容构筑共通语境,充分依托新媒介技术的文化转译功能,活化地方历史与主流价值思想。同时,节目组还整合具有地方和民族属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互动H5、沉浸式直播等多模态内容供给模式,满足受众分众化的视听需求与交互需求,从而将个体文化记忆转化为共同媒介记忆,有效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效能。

三、知行规训:多元镜像的空间建构

“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通过搭建IP矩阵,建构多点引流的传播空间,使节目各篇章间相互关联,实现主流价值内容的具象整合。意识、经济、信息维度互为表里,共同建构镜像规训空间,并决定询唤结果,即“我”如何影响“你”。

(一)以模塑为导向的弱传播

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认知过程中,观察、模仿是个体获取技能、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5]。Web3.0时代的受众因深受意见领袖言行的影响,在交互传播与话语实践中逐步呈现趋同的心理状态,并形成基于价值认同的社会风尚。对主流节目IP的传播而言,节目创设团队应立足于受众心理需求,加强正面宣传,进而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以国家主流价值、文化取向为本源风向标,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引导受众视为同等社会责任。在具体创设编排中,节目创设团队应垂直深耕节目文化价值,建构基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体系,帮助受众形成群体民族信仰与文化认同。同时,节目创设团队应用弹幕、时评、连线等反馈机制将受众置于传播主体地位,通过转化传播角色,提升受众的参与主动性,进而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正向询唤与广域化传播。“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通过多维协同、双向交互的形式革新IP创设,着眼于现实符号与意象真实的跨屏互动,将单向的视听输出转化为具有情感倾向的复合型双向拟态社交,打造蕴含趣源色彩的主流平台,形成娱乐化外衣下的文化意义共域。受众在场域内各要素的暗示和感染中化为意义的载体,在正向社会情绪的浸染中自觉成为新的传播主体,推进主流价值观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赓续。

(二)基于价值认同的消费行为构建

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在功能决定下的行为现象。在视听消费中,购物只是消费行为的主要产物之一,受众对信息要素内在象征意义的价值认同,才是消费文化的本质。电视节目作为价值输送过程中的显性媒介产品,在受众消费过程中表现为“我”因“你”而产生消费的行为。“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巧妙利用受众“探索欲”这一心理动机,通过打造主持人角色的“幕后台前化”形象,形成人物反差感,使受众在角色认同导向下,基于喜爱的角色形象进行线上信息交互,并产生自主付费意愿,进而与平台缔结消费关系,提升传播价值。主流节目IP围绕“意见领袖”的内在价值进行创设,形成消费询唤的直观引流范式,即“我”在“你”的指引下产生趋同的消费行为。在“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的地理图志讲解中,主流媒体赋予地方符号公信力,并以此为切口指引受众的文旅消费取向,受众的消费模式在视听符号的渲染中成为主流消费观的映像,形成“我”像“你”一样的消费复刻关系。在“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播出后,“朱迅民族风穿搭”“尹颂运动潮流好物”等成为网络热搜,引领受众消费模式的“同一”。这种消费模式的引领是价值取向的形塑,受众在对消费要素的模仿中浑然不觉地成为承载价值观的新的传播主体。

消费认同的背后是认知关系与从众心态的确立,物质经济层面只是消费符号的表征,精神层面的引领才是消费行为的内核。消费询唤是因为“我”认同“你”,所以“我”认同“你”的认同,最终“我”代表“你”扩散认同。这种基于情感意识与人际传播关系建立的消费询唤,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娱产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三)具象化整合的破圈效应

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信息技术的迭代为主流节目建构文化价值取向带来机遇与挑战,信息可视化在加速媒体文化共创的同时,也因网络媒体的泛娱乐化为主流媒体破圈带来挑战。

受个人爱好筛选、交互信息行为窄化、圈层间兴趣区隔等行为影响,个体与社群之间容易形成一种茧房式社交关系,各类社群围绕特定的主题或主体进行有限传播。在这种关系中,意见领袖在粉丝的拥护下处于核心地位,决定茧房的发展方向。主流节目IP作为代表大众文化圈层的意见领袖之一,可通过IP矩阵实现流量互引,促使茧房由离散转向交融发展,进而打破原有社群茧房、过滤冗余信息、赋能地域文化活力。在“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的IP创设中,节目组力图构建以主题互动社区为核心的话语空间,进而引发不同圈层、不同群体对同一叙事的共识性反馈,使受众在共享家国主流文化價值的同时,主动接受并参与媒介信息的破圈整合。主流节目IP承携现代化语境下受众对主流价值观、精神文化的内生需求,应担负多元文化融合中“把关人”“引路人”“文化灯塔”的责任与担当。

四、结语

社会化网络媒介加深受众的自我“游离”与沉浸观感,主流节目IP身处话语传播系统的核心输出环节,在构建仪式共域的基础上应增强受众的认知以及其对主流价值观的主观认同。“家国young貌”系列节目通过在地符号、仪式展演、记忆勾联等方式赓续中华传统文脉,有效增强了大众意涵价值和整合了地域文化,切实担负起现代化新征程中创新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成功召唤回散落的文化个体,解决了信息茧房和价值观离散的时代新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蔡奇出席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并讲话[N].青海日报,2023-10-09.

[2]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冯梦瑶.“传播”与“仪式”如何相遇:詹姆斯·凯瑞传播思想的宗教视角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9):19-37.

[4]李沁,王浩丞.表象、实在与失范:沉浸传播理论范式下的元宇宙实践[J].新闻与写作,2022(10):65-78.

[5]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郭占基,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
党引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政研究(2022年1期)2022-01-19 09:18:17
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勇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人民论坛(2021年29期)2021-10-29 16:57:00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与动力源泉
人民论坛(2021年28期)2021-10-23 19:03:09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02:18:59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道路与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县域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