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里的榜样塑造与情感传播

2024-05-18 12:59:45陈天依戴倩
传播与版权 2024年8期
关键词:认知媒介情感

陈天依 戴倩

[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学习先进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化作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基于此,专题节目《榜样8》创新运用典型事迹展示、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加强了电视节目与宣传对象之间的情感连接,提升了榜样的宣传效果。文章从人物选择、内容制作、叙事方式及表现方式四个方面探讨该节目如何通过媒介、认知、基调情感、状态情感来塑造中国故事里的榜样,彰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 《榜样8》;媒介;认知;情感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2]。榜样指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具有高尚品德、崇高精神,能够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的特定个人或集体。在信息多元、泛娛乐化的媒介环境中,电视节目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先进榜样,阐释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发挥主流正面宣传引导作用,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坚实步伐的重要力量。

榜样的宣传离不开传播,尤其是深度的情感传播。电视节目通过情感融入,基于双向度、多向度的互动与共享让观众能够主动融入故事情节,并与之形成稳固而持久的情感联系[3]。专题节目《榜样8》通过典型事迹展示、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范,激发了观众对钱七虎等先进榜样的敬佩、称赞等情感。文章将借助公共舆论中的情感框架[4],探究专题节目《榜样8》中榜样宣传的情感建构方式。结果发现,专题节目《榜样8》通过媒介、认知、基调情感、状态情感四个要素将中国故事里的榜样诠释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增强对榜样的集体认知,培养观众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范提供了重要理论范式。

一、人物选择:媒介呈现唤醒情感回忆

社会的主导情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与媒介有关。每种媒介都具有重新定义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作用,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5]。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情感媒介[6],也特别适合描绘和唤起情感。基于此,专题节目《榜样8》通过“中介化”方式对榜样形象进行重新编码,唤醒观众与榜样的情感回忆,再通过“媒介化”过程对榜样事迹的解码与再编码,建构观众对榜样新的集体记忆。

(一)“中介化”—唤醒观众情感回忆

“中介化”指相关主体通过媒介进行信息或内容传递的行为,突出了在意义产生过程中媒介所扮演的干预和桥梁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内容呈现的方式,使人们从线性模式中跳脱出来,将信息或知识体系网状化[7]。专题节目《榜样8》为强化观众与榜样之间的链接,融合了电视、访谈、影视等媒介的呈现方式,观众通过与这些媒介的相互作用,唤醒了与榜样相关的情感回忆。

(二)“媒介化”—再构观众集体记忆

“媒介化”指媒介并不仅仅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中介性角色,而是渗透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塑造和建构社会与文化现实的过程[8]。电视节目构建了最主要的社会记忆,塑造了集体记忆的最初模型。对没有经历过榜样相关事迹的观众来说,电视节目对榜样的宣传形成了其对榜样的基本认知。但是,专题节目《榜样8》中呈现的集体记忆不完全是照搬过去的记忆,而是结合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语境对过去记忆的再建构。第一,专题节目《榜样8》通过典型事迹展示、现场访谈、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唤醒观众的个体记忆。通过伴随沉浸式体验榜样事迹,观众会将个人情感融入节目当中并积极在各社交平台上分享,与他人进行情感的连接。第二,当观众的个体记忆被分享在社交平台上时,个体间的不断互动和情感反馈共同构建了榜样新的集体记忆。而观众的个体记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断共享的过程,其实就是集体记忆对榜样的意义、价值、经验再塑的过程。

总的来说,专题节目《榜样8》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人物上选择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具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人物,通过电视、访谈和影视等“中介化”方式来再现榜样事迹、讴歌以及传颂榜样,唤醒观众对榜样的情感回忆,再通过“媒介化”过程将过去记忆与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语境相结合,再塑观众对榜样新的集体记忆(如表1)。

二、内容制作:认知判断塑造情感表达

观众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会塑造情感。观众的认知可以大致分为:作为认知背景的“观念”和作为具体事件的“认知”。专题节目《榜样8》基于以上两个层面,通过声音、图像等符号资源完成对榜样情感的塑造和表达。第一层面,作为认知背景的“观念”。这里的“观念”可以看作某一特定事件背景下观众所产生的认知。声音一般通过作用于人类的听觉器官,进而以抽象感性的方式来唤醒观众的认知。在专题节目《榜样8》的开场中,观众能够从主持人对节目主题的解读来了解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形成对榜样的认知。主持人的声音符号是节目中独特的听觉信息,观众通过主持人的声音接收声音信息,这种听觉的认知可以激发观众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苍山大医”李桂科》这一集中,主持人的开场白为“有这样一种医生,他们远离人群,默默地在大山中守护着一方土地,他们有着救命的医术,也有着救苦之心”,当主持人的声音传递到观众脑中,观众的听觉心理使主持人的声音符号实现了意义增值,并使观众能够对李桂科治病、治心和治贫等实际行动产生认知。由此,观众从被动意识转向主动感知,并产生对李桂科的敬佩之情,专题节目《榜样8》通过声音符号的传达,增强了观众对榜样的情感认同。第二层面,作为具体事件的“认知”。这里的“认知”不仅指一般意义上对事件的理性判断,还是深层次的情感塑造。专题节目《榜样8》主要通过视觉图像塑造情感,基于主持人在观众脑海初步建构的声音叙事形象,视觉图像能够直接表达思维和情感活动,是一种对听觉语言和声音的补充符号。在《“苍山大医”李桂科》这一集中,节目开场就再现了李桂科年轻时的照片,有助于观众在时空片段中建构关于李桂科的真实性“认知”。而李桂科与麻风康复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义务为他们理发、修剪指甲的视频则直接将观众代入到故事情节当中。同时,照片和视频的形象反差凸显了李桂科奉献的一生,从青年到老年,从县城到山村,岁月的流转和地点的变迁愈发体现李桂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增强了观众对李桂科坚守承诺四十余年,让麻风院成了幸福村的认知。观众基于第一层面形成的敬佩情感,更易构建对李桂科故事背后的深层次认知。尤其当观众看到李桂科从县防疫站到麻风病院、从医生到支部书记的过程被再现时,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阅历和节目中形成的情感认知相结合,心中构建了对榜样的完整认知,进一步加深自身对李桂科榜样的基调感情。

三、叙事方式:基调情感实现情感共鸣

人们内心的情感要靠叙事方式才能够表达出来,且不同的情感需要依靠不同的叙事方式进行表达[9]。基调情感[10]指在媒介长期宣传的影响下,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1]。由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推出了《时代楷模发布厅》《故事里的中国》《中国骄傲》等一系列重大榜样宣传节目。基于榜样的长期宣传,称赞、崇拜和感动成为此类节目的主要基调情感。而专题节目《榜样8》在叙事空间和叙事视角两个层面进行了创新,使观众与榜样产生基调情感的共鸣。第一,以多维叙事空间塑造叙事主角。叙事空间是人物与动作的存在場所,为叙事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12]。专题节目《榜样8》以传统的演播室为主舞台进行录制,但是节目组在场内创新设置了初心台这个分舞台,分舞台作为节目中榜样宣读入党誓词的独立空间。在《军转干部吴惠芳》这期节目中,观众既可以通过主舞台看见吴惠芳从军官转变为村干部,初心不改,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走出一条“强富美高”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出一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示范样本的经历,又可以通过分舞台看见吴惠芳宣读入党申请书上的誓言:“尽心尽力地完成党给予的各项任务,为祖国伟大的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在立体化的多维舞台空间中,主舞台和分舞台使专题节目《榜样8》的叙事变得丰富而饱满,观众在沉浸式体验故事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第二,以微观叙事视角聚焦榜样。不同的叙事视角会对叙事作品产生差异化影响,而叙事作品运用特定视角会生成独特的叙事效果。叙事视角分为无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专题节目《榜样8》就是基于内聚焦视角,展开对榜样的塑造。《军转干部吴惠芳》这期节目在讲述吴惠芳带领乡亲绘就“农村现代画”的动人故事时,舞台荧屏上展示了吴惠芳工作的办公室以及办公室里其母亲遗像的场景。该期节目通过“母亲的嘱托”这一内聚焦视角构建吴惠芳从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岗位选择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日常图景,以平凡却又浓烈的反哺之情凸显一位共产党员不变的造福人民群众的使命担当以及为民谋福的情怀信念,观众在这样的叙事视角中产生认知以及情感上的共鸣。

四、表现方式:状态情感推动情感宣泄

专题节目《榜样8》运用叙事蒙太奇手法打造了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社会化空间[13],从而呈现诉诸观众情感的视觉说服手段。该节目打破由远至近的叙事时间规则,使用交叉叙事手法,通过特定“场”传递情感,从而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场”的作用,专题节目《榜样8》创新运用“场”与“场”结合的表现方式调动观众的情感因子,使观众依次在“影视场”“访谈场”和“宣读场”中体验情感“产生—变化—宣泄”的过程。首先,“影视场”触发移情体验。节目组通过现存的影像资料将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带入同一空间,观众的在场感和参与感随之得到增强。“镜像神经元”是第一时间能察知他人情绪的功能神经元[14]。例如,《钱七虎:见证“地下钢铁长城”全过程》这期节目播放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电影《上甘岭》等部分历史影像,凸显了钱七虎在亲眼目睹中国人民在侵略者统治下的种种惨状后,深切地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更加坚定要为中国筑起一道打不烂、炸不毁的“地下钢铁长城”的信念,观众镜像体验了钱七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影视场”将存在于钱七虎内心的情感映射到观众大脑中,并通过空间内的情感传递引发情感共鸣。其次,“访谈场”激发共情思考。“访谈场”通过主持人和榜样的谈话,向观众还原真实的场景,使处于特定情景下的观众产生情感的变化。在《钱七虎:见证“地下钢铁长城”全过程》这期节目的现场采访中,主持人聚焦钱七虎成立的瑾晖慈善基金,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瑾晖慈善基金”累计向贫困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捐助100余万元,“瑾”和“晖”二字分别取自钱七虎的母亲和妻子的名字。钱七虎一直记着母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着别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话。“访谈场”通过访谈对话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不自觉地将钱七虎捐助善款的行为与其艰苦朴素的形象进行对比,引发观众思考。此外,“访谈场”还向观众真实还原了钱七虎85岁高龄仍致力于国家地下防护工程建设的场景,展现了钱七虎“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精神。最后,“宣读场”迸发情感共振。“宣读场”通过榜样再现入党宣誓推动观众情感的宣泄。当钱七虎在五星红旗下宣读入党申请书并发出“把终身献给国防建设事业”的铮铮誓言时,观看画面的党员不自觉地回忆起自己入党宣誓时的情景。群体成员个人情感通过外显和内隐两个过程传递给其他成员,形成了情感群体效应,并在特定情感的调节下形成群体情绪[15]。榜样在“宣读场”所聚集的情感因子产生了强烈的主观意绪,在群体效应影响下,党员群体从简单思想层面的情感连接转变成精神层面的情感共振。这种情感的升华结合现场的仪式不仅加强了党员们的联系,也使得原本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与表达。

五、结语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专题节目《榜样8》从教师、医生、科学家等一个个真切可感的党员形象出发,真实刻画了践行初心、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党员群像,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收获了观众对榜样的集体认同。誓言镌刻忠诚,初心映照使命。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征程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专题节目《榜样8》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中介化”方式唤醒观众情感回忆;通过“媒体化”过程再构观众集体记忆;通过认知判断塑造情感表达;通过基调情感实现情感共鸣;通过状态情感推动情感宣泄,专题节目《榜样8》以情感为内核,通过传播榜样故事、传递榜样精神,塑造中国故事里的榜样,成为新时代主流媒介塑造榜样的典型范本。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習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2-28].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李伟代,刘星河.《远方的家》:故事化叙事视域下的情感传播[J].电视研究,2015(06):40-42.

[4]袁光锋.公共舆论中的“情感”政治:一个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18(02):105-111.

[5]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PANTTI M.The value of emotion:An examination of television journalists'notions on emotiona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0(02):168-181.

[7]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8]曾祥敏,翁旭东.国家叙事与个体话语的弥合:优秀传统文化媒介化的实践逻辑和行动方法[J].新闻与写作,2024(02):14-24.

[9]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郝拓德,罗斯,柳思思.情感转向:情感的类型及其国际关系影响[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04):40-56.

[1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EB/OL].(2013-08-21)[2024-02-28].https://news.12371.cn/2013/08/21/ARTI1377027196674576.shtml.

[12]陈岩.试论电影空间叙事的构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13]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4]RIZZOLATTI G,CRAIGHERO L.The mirror-neuron system[J].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2004(01):169-192.

[15]KELLY J R,BARSADE S.Mood and Emotions in Small Groups and Work Team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1(01):99-130.

猜你喜欢
认知媒介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01:13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